生活感悟

周炜为《回忆总在外婆家》

作者:你好   发表于:
浏览:67次    字数:166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60篇,  月稿:0

  每逢节假日,我总是想着要回一回老家的。不仅是我,母亲、姨娘们也总是要借着节日的由头,邀约着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回她们的老家。

  她们的老家,便是我外婆的家。

  外婆家的房屋建在离主公路不远的阳坡山上,家门口是一大片平坦的土地,种着蔬菜、土豆、红苕和玉米。

  春夏之交,绿油油的田地映着蓝蓝的天,心生的希望之感不免让人心旷神怡;秋来,那一片黄灿灿的景象,又给人以秋收的喜悦。

  为了挡住鸡鸭家禽不去对面的菜园地啄食,勤劳的外公做了一道篱笆墙,篱笆墙上爬满了丝瓜黄瓜南瓜的青藤,篱笆墙的周围,桃树李树枇杷树错落有致,还有些散落的指甲花鸡冠花牡丹花。

  是的,今天已不为温饱发愁的我们,看外婆家的老屋就是这般诗意的田园。

  但年轻人还是有不适应的,因为外婆家还是今天已不多见的土坯房,

  说是破旧似乎也不过分。

  仅靠一颗电灯泡照明,而且还是挂满扬尘的厨房,两块木板搭成的厕所,年长月久漆面有些脱落的八仙桌……

  好在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是外公外婆永远慈祥的脸庞、永远和睦有加的家庭氛围牵引着后人、汇聚着后人。

  小到端午,大到过年,我和我的表哥表姐们回娘家,我们的娘又带着我们回自己的娘家,于是,外婆家便又能真实再现一番四世同堂的场景了。

  从记事起,我便一直跟着父母到外婆家过节,那时候,两桌人。如今,我已至而立,还是跟着父母到外婆家过节,这时候,人齐了,四桌人。

  这样的习惯,从未改变,也从不愿意改变。现在演变到不是节日,只要人齐了也会一哄而上地邀约去外婆家。

  多出来的是那些孙媳妇、孙女婿、重孙子、重孙女,这些外姓人或外乡人同样很享受这样的习惯。

  几年前,外公外婆身体好,外公总是提前备好酒水饮料和食材,二舅妈下厨,外婆忙前忙后,后人们只是帮点小忙,烧烧火,切切菜,端上桌。

  中年人的游戏当然是地主双扣和麻将,成年兄弟姊妹们大多是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晒着太阳聊着天儿。

  最记忆深刻的是冬天围着炭火盆聊家长里短的场景,哪家的孩子上大学了,哪家的儿子该找对象了,哪家的单位里有趣事儿……。

  小孩子们则是忙着漫山遍野地嬉戏打闹,大一点的跑去山林里抓野鸡野兔捡菌子,小一点的就在门前的地坝里玩玩泥巴和花草也是意犹未尽的事。

  堂屋里的欢声笑语、孩子们的嬉戏打闹和着厨房里翻炒的飘香的饭菜,感觉这日子是多么地活色生香啊!

  近两年,外公外婆的身体突然不如从前,但这种习惯还是一如从前。为了不过多增添老人和二舅妈的负担,后人们开始变换方式,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倒也多了几分乐趣。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由吃一顿饭发展到玩一天吃两顿饭了,有时甚至还被要求去吃第二天早上的早饭,为的是不浪费头一天的粮食,这算是外公外婆的家传美德。

  吃晚饭临走时,双方总不忘表示表示的。后人们孝敬老人一开始流行买米买面,后来发现不如直接送钱来的灵活。

  在昏暗的灯光下,外公总是十分生气地把钱推出去,实在推不掉了便气鼓鼓地说:今后再不能像这样了,再就一个人给20块就行了,一年到头哪有这么多给的!

  后人们也总是很委屈:送人情最低也得一百两百吧,何况还是自己的父母。

  第一轮是后辈孝敬老人,第二轮便是老人给小辈发压岁钱,细心的外公还会专门买来红包把压岁钱装在里面呢,然后在没有路灯的地坝里打着手电筒一个一个的派发。

  如果要算账的话,外公外婆是赚不了多少的,当然,这不是赚钱的事。

  两位老人从来不想给后人增添负担,哪怕都80多岁了,每逢赶场天,总要背着瓜果蔬菜葱头豆腐去卖,从不短斤缺两,乡里邻居总是会优先照顾他们的生意,两位老人也从不让人吃亏,总是把秤称得旺旺的。

  我们每次去外婆家团聚,念的最多的,就是惟愿外公外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我们每年都能回几回。

  可是,草木荣枯,阴晴圆缺,岁月终有时。年事渐高的外公抵不过病魔的侵蚀,终究离我们而去了。

  每逢节假日,总让我回想起外婆家屋顶上升腾的袅袅炊烟,还有那炭火盆旁的家长里短。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你好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