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读书月·美文荐书 | 孙 婷《三二物 半生事》

作者:若梅花开   发表于:
浏览:11次    字数:140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0

  《三二物 半生事》是孙婷的首部散文集,上篇“我有一瓢酒”主要书写她熟悉的“物”,各种生活中的细微之物无一不在她的笔下闪着光芒;下篇“草色年年满故城”则围绕着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长安,讲述长安的历史,展现了她作为“西安土著”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我惊讶于她拥抱日常的耐力与敏锐,她写自己喜欢的茶具,写童年的自行车,女孩们都钟爱过的饰品,也写亲情,那些旧时光一下子就被拉回眼前。这本书看上去并没有宏大的写作野心,她这些文章大都在向“物”致敬,毫无修饰地展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写出了人间的烟火,平淡中亦有善暖的体恤,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些最细小、最微不足道之物所构成的广阔人间,这也是散文写作的“温度”。

  说“特殊”,因为我们共事已十多年,同事间相处的时光甚至比家人还要多,但更多时候只是各自写着各自的东西,工作之外,似乎羞于和同事谈论自己,尤其自己的作品。我们开玩笑编辑部i人居多,大家习惯保持某种得体的距离,或者多年的相处早已有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我知道她近年一直在写散文,而她发表的作品我也大都读了,因为熟悉她为人为文的方式,读起来自然比陌生读者多一些体察。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写作方向,但某种程度上,也在照见彼此的成长。从一个专业的散文编辑到散文作家,孙婷一直在默默践行自己的文学理想,虽然她从容地说“对文字极少抱有执着的心态”。恰好是这样的心态在滋养她,祛除“我执”后的写作,才是放松的,更多指向内心。

  今天,我们正置身于一个被流量和算法操控的加速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景观中,那些以静和慢为特征的事物逐渐被抛弃,如昆德拉所言“慢”的艺术早就已经失传。回不去的故乡、孤独又失语的现代人……当代科技革命带来的礼物却让我们连片刻的走神都成为奢侈。我写过一句诗“时代的快在唾弃我的慢”,《三二物 半生事》恰好就在反其道地为“慢”和“静”赋形。经历了成长的蜕变与生活的洗礼,从懵懂的年少到美好的青春,一路求学、工作,再为人妻为人母,我们其实有很多相似的轨迹。我们都是步入不惑之年后,开始梳理自己来时的路,也在努力摒弃外界的干扰,努力安顿自我,而放慢脚步用心走好每一步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古人讲“格物致知”,“格物”也与个人的道德修为密切相关。孙婷对生活保持着不变的热情和谦卑,她是一个身上有“静气”的人,这种“静气”随时间而来,不随波而行,只在静谧中成长。我心想,那些成为她心头好的物件,应该也是幸运的,没有被搁置蒙尘,没有被遗忘抛弃,而是被这样一个心怀悲悯的细致人儿收藏和喜爱。于是,这些承载着她个人生活印记的琐碎物件,如收藏在抽屉里的珍珠,那些“微物之神”,某个瞬间在她耐心地注视下都泛着光芒。同样闪耀的,还有透过文字肌理的“修辞立其诚”。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古典诗词中诗人把自我的情感折射到他所关照的意象中,赋予物象以生命化、有情化、人格化,也即我们通常所谓的“移情”。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这种手法,郑板桥的竹,林逋的梅,作者都是把自己的情移到物上,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孙婷的散文也传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体物缘情”在今天的意义更是由关照自身与物的关系,进而探寻“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繁华落尽,与每个人相伴的大抵也都是“三二物”,回望“半生事”,我们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