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当阅读成为享受生活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1423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55篇,  月稿:2

  当阅读成为享受生活

  汤碧峰

  一外地游客在范湖草堂前问:“这是什么地方?做什么的?”我回答说:“这儿古代是湖畔,因春秋时范蠡西施曾在此居住,后人称之范蠡湖。草堂是古代文人对自己居屋的雅称,如成都的杜甫草堂,范湖草堂自然是范蠡居住的地方。”

  显然我这是在编造历史,这建筑是新造的,那来的范蠡居住?不过我猜想,设计者一定是根据这个思路来设计的。刚完工时,这主屋匾额上的名称为“范湖草堂书屋”,后来落成开张“书屋”两字没了,也是,本来设计功能就是一公共阅览室,书屋容易让人误解为书店。

  范蠡草堂古朴雅致,外观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堂外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室内宽畅明亮,艺术性设计的书架上,书籍分门别类。里屋设有儿童阅览室,配有幼儿滑梯、海洋球池。卫生间清洁舒适。服务台有咖啡、饮料、茶水销售。

  阅览室设置有长桌、茶几式坐位,边上是落地长窗,可以边看书边欣赏窗外景色,室内空调四季如春。阅览室有书籍,也有电子书阅读设备,只要扫下码就可以进入,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这样环境下的阅读完全是一种享受,这已不是享受阅读,而是享受生活。这让我想起自己的阅读经历。

  我一生中有过两次的阅读高峰,第一次是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段。文革初期,学校老师被抄家打倒,所有的书籍都被打成毒草,抄出来不是被烧就是被毁。可书是烧不完毁不了的,越是毒草越是想看,在同学中不知从哪儿搞来的书,看课外书成了热潮,虽然有的书没封面,有的残缺不全,但丝毫不影响看书的积极性,相互传递借阅,学校停课了依然在进行。

  那是我一生中看书最多的时期,不知读了多少书,自己都记不清,数十本或上百本。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叶尔绍夫兄弟》、《基度山伯爵》、《红与黑》等等许多世界名著,有《烈火金刚》、《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等国内著作,有些名著,如《欧也尼葛朗台》、《俊友》等在如今的阅览室已很难见到。

  参加工作进工厂后就没了阅读的机会,调税务部门后看的主要是税务政报等业务书,领导组织的学习也就是读报。恢复高考后,自学数理化丛书、英语,那些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只是为学习而学习。

  考进电大党政干部理论专修班脱产学习是我的第二次阅读高峰。两年的电大课程中,有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门课程,还有文学概论、写作、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等相关课程。这就需要阅读课程以外的书籍,仅仅靠学校发的参考读物是不够的,于是只好利用星期天上图书馆。

  只要是现代、当代文学中点到的著作和作者,都要找出来看一下,显然在短时间内看大量的书不可能,只有重点一点的全看,如钱钟书的《围城》等,次要的基本上浏览一下,而不重要的只是看一下内容提要。

  电大毕业后,有一段时间,有卖成套书的女孩上门推销,便宜,买了一书柜的书,什么世界名著、四大名著、三言两拍、《二十四史》、《鲁迅全集》等等,可就是没认真去读,工作、孩子都忙不过来,没兴趣读书,书籍基本上成了装饰品。

  我们说享受阅读,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古代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指只有博览丛书才能知识在胸,才会金榜题名、升官发财、拥有娇妻美妾,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如此,如今不讲这些,但知识就是力量始终存在。

  当下已进入手机横扫一切的时代,在社区、禾城驿都设有阅览室,进阅览室看书已不再是座位难寻,当享受阅读成为享受生活的时候,阅览室仍然是风光依旧。

  二〇二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生活感悟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汤碧峰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