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黄敬光:地坛、我与大数据

作者:黄敬光   发表于:
浏览:23次    字数:143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在思考和表达关于生命的意义方面,《我与地坛》早已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是史铁生在漫长的艰难岁月里对生命反复地思考、咀嚼和叩问所得,是他最受欢迎的散文。

  我即将退休,即将船到码头车到站。今后的路怎么走,家庭、子女、朋友,以及生命本身,常常使我陷入沉思,思那些最简单又嚼不烂的问题。于是,我想到了《我与地坛》。我要找来再读一读,相当于给自己做一个心理SPA。

  大数据也好,量子纠缠也罢,事情就是那么奇怪,就在这个时候,网络竟如愿给推来了网红范大山睡前讲的关于《我与地坛》的故事。

  他的故事这样引入: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因为语言的优美,范老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摹写情书:

  因为遇见你,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够清晰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你,我会怎样想念你。我会怎样想念你并且梦见你,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你而梦也梦不到你……

  当然,这样的句子,对我也有相当的冲击力。于是我想,我年轻的时候也可以这样摹写:把“你”想象成我的某队长、某位亲人,某位朋友。现在呢,想象成我的工作……

  某队长(某朋友,某教育岗位)你好!因为遇见你,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够清晰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你,我会怎样想念你。我会怎样想念你并且梦见你,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你而梦也梦不到你……

  看看,多么煽情。

  就在我感叹年轻真好、友情真好、工作着真好的时候,范老师继续给我们摆了前几年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位高中化学老师偶然在教室里读到了史铁生的文章,误以为史铁生是班上的学生而被学生们嘲笑调侃。十年后,高中同学微信组群时居然真出现了一个网名叫史铁生的。原来,这个“史铁生”恰恰就是那个化学老师。

  虽然这个故事有些牵强,但依然很感动我。特别是引用《我与地坛》最后的那一句结尾: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一时间,口角吟香,意味深长。这样的句子太有冲击力了,我想到了类似的许多摹写:我已不在家乡,家乡在我;我已不在校园,校园在我;我已不在二滩,二滩在我;我已不在云顶,云顶在我……可关键是,我行吗,我配吗?

  好的文学作品竟能如此感染人。史铁生确实不在了,但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还在,因此史铁生一直都会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文学竟可以使人永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我与地坛》里,这样的精句比比皆是:

  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

  我被种在床上。

  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

  ……

  语言简洁、形象、朴实,意境、意象引人入胜。真正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李娟、三毛、严歌苓、刘亮程都是。

  他们的书不仅要找来继续读,我还应该要写点什么,我想。

  就在这时,魏治祥先生也推来了范大山的这篇睡前故事,并给我建议:“把语音转换成文字,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散文。我写了篇读(观)后感,明天发。建议你今晚也写一篇,或者想一想该怎么写。”

  想啥来啥。这是不是大数据,这是不是量子纠缠。这是不是生命的意义。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我不关心大数据,大数据却时刻关注着我。

  2024.5.1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