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张克庚:从布衣说起

作者:锦城   发表于:
浏览:197次    字数:361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5篇,  月稿:0

  布衣,顾名思义,就是用葛织品、棉织品以及麻织品制作而成的粗糙(布)衣服,与绫罗绸缎、貂皮羊毛做成的衣服不同,因为布衣价格很廉,容易获得,为平头百姓日常所用,布衣也就自然和平民划上等号,成为劳苦大众的代名词。这些年在许多社交场合,都经常听到一些功成名就或位高权重的领导和同僚,说自己是“一介布衣”,以自谦或自嘲。言下之意,出身于布衣(草根)能达到今天的高度,享受这样的待遇已经算是人生赢家,应该知足且珍惜了。我也很认同,对出身低微的寒士取得一定的成就和成功,我是敬重三分、高看一眼的,他们成功逆袭,不但是机遇和天赋,更是靠努力打拼,付出是非常人所能及的。

  近日重读《出师表》,开头两句让我愣了一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难道诸葛亮也是出身布衣,起于草莽?于是查史料,上百度,结果让我吃了一惊,这个妇孺皆知、流芳百世、被奉若神明般的人物,居然会罔顾事实、糊弄天下。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为兖州泰山郡承。在汉朝,郡守下设丞及长史,专司辅助郡守秩六百石,套用今天的行政级别,应该是正儿八经的副市级实职(不同于二巡),称得上是中上级的官员。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庞山民,庞山民是曹魏的大臣,官至黄门、吏部郎,是皇帝的近臣和重臣,副部级的高官,当时和诸葛亮一样齐名的宠统,与庞山民是堂兄弟。

  庞山民的父亲就是清誉非凡、影响深远的荆襄名士庞德公,刘表数次相邀宴请,他都不允不出,后来携其妻栖隐于鹿门山中,采药而终。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贤,相继在此隐居,鹿门山因此名闻遐迩,成为历史文化名山,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孟浩然有《登鹿门山怀古》《夜归鹿门歌》等流传于世,“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这位当时极负盛名庞德公与诸葛亮父亲诸葛珪结了儿女亲家。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也是汉末沔南名士,高爽开列,能冠以名士,在学问、名望和道德上都是不亏的。所谓“真名士自风流”,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襄阳记》里载有:“黄承彦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不知那时候有没有明媒正娶、八抬大轿的习俗,“即载送之”多少有点急不可待,不合常情,诸葛亮即许即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而且是个丑女,不像周瑜迎娶的是曹操都记挂着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小乔,给后世都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的是,诸葛亮重才不重貌,有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观,同时,诸葛亮十分在意黄承彦对自己的肯定和认可,在意黄承彦的身份与名望。黄承彦在荆襄是名流圈子里的活跃人士,他与庞德公、庞统、司马徽、徐庶等一众具有相当家世背景的清流、隐士交往过甚,交结颇深,人以类聚,惺惺相惜。

  黄承彦的岳父是蔡讽,更是荆襄的高门大第,南郡大士。蔡讽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黄承彦,一个嫁给了刘表。刘表的身价位置众所周知,妥妥的一方诸侯,黄承彦和刘表是“一担挑”,刘表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因为这个关系,诸葛亮与皇亲国戚也能沾上一点边。蔡讽的儿子蔡瑁大家也不陌生,起初协助刘表平定荆州,成为大将军,后又历任江夏、南郡、章陵等诸郡太守,也就是这个蔡瑁,当曹魏军队大兵压境时,胁迫刘表之子刘琮弃城降曹,被曹魏封了个汉阳亭侯,蔡瑁是刘表和黄承彦的小舅子,也就是诸葛亮老婆的亲舅舅了。

  值得一提的是,蔡讽的姐姐嫁给了东汉末年的太尉张温。太尉位列三公,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历朝都是正一品,虽然那时正天下已乱,群雄蜂起,中央式微,官阶官位形同虚设,连命也是朝不保夕,张温就是被董卓杀害的。但做这样的高位,其家族势力在地方是很让人敬重或忌惮的,影响力自不待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故事口口相传,也是津津乐道。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就投靠了他,被拜为军师,曹操素来也是求贤若渴,一饭三哺,求才心切,为了收得徐庶,将他母亲接去,讲究孝道的徐庶,无奈之下,进了曹营,但此后一计不出。在辞别刘备时,第一次郑重地介绍圈子内互粉的朋友诸葛亮,随后庞德公,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都在刘备面前荐举了诸葛亮和庞统。司马微说得很夸张,“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就是吊起了刘备胃口。三人为众,众口烁金,可以这样说,刘备铁了心不顾关张两位兄弟的不屑与不满去三顾茅庐,与荆襄名流把控的主流舆论的推崇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诸葛亮、庞统如此大而有力的社会关系网是刘备不能含糊,更是求之不得的。

  这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的贾雨村,初到应天府赴任,就碰上了冯渊被薛蟠叫人打死的大案,贾雨村新官上任一把火,又血气方刚,是要秉公办案、有所作为的,正在他信誓旦旦放狠活,要拷问薛家人时,在他近处的一个门子给他使了个神秘的眼神,之后回到密室,门子给了贾雨村一张当省(地)的“护官符”。门子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单子上面者本省(地)有权有势有钱有名的人,包括贾、史、王、薛金陵四大家,他们彼此皆联络有亲,或亲上加亲,相互照应,共荣共损,如果为官者不知这些,独来独往,率性而为,莽撞行事,一旦触犯了他们,即使你行得正,走得直,也难得有好果子吃,轻则丢官,重则丢命。”这个门子是当年贾雨村寄居葫芦庙时的小沙弥,算是他乡遇故交,门子一番话,一个单子,乱了贾雨村心思,这桩命案于是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贾雨村家境是困顿的,否则不至于赶考没有盘缠,靠着甄士隐的接济,取了功名,后来走了林如海的门子,赖着贾政的活动打点,得以复出,官运享通,一路飙升至大司马。贾雨村的一生经历是起于门子、毁于门子。我认识几个像贾雨村一样布衣出身,凭个人努力加机缘巧合,走上高位,最后都是因为门子,为了门子,受累受困于门子,身陷囹圄。真正的布衣是不能折腾的,也是经不起瞎折腾的。想到贾雨村我真正要表述的是,刘备屡败屡战,颠沛流离,从东北到西南,闯荡大半个中国,好不容易被刘表接纳(或许因为是宗亲的缘故),在荆襄一带落下了脚,在别人地盘上,又前有狼后是虎,像鸡蛋放在板凳上,哪能睡好一个囫囵觉。在这人生地疏,危机四伏的情境下,刘备不可能不留意打听这里的风土人情,掌握这里的豪门世家,也不可能没有门子给他提供类护官符的“保命符”,就像后来入川张松给他献图一样。就是徐庶、司马徽他们只字不提“伏龙凤雏”,荆襄的蔡家、宠家、黄家、诸葛家这四大家族,刘备不可能不知,一定是要想方设法结交他们,并深度融入到这个顶级的俱乐部里,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不致于进退失据。刘备别无选择,只要有人给刘表上点眼药,或刘表一觉醒来改了主意,刘备要在荆襄呆下去不吝是痴人说梦。

  诸葛亮有这么强大的背景和人设,为什么不在刘表门下谋个差使而高卧隆中呢?他根本不需要脱下长衫的,我琢磨其中的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天下已乱,形势不明,作为四大家族的新生代,静观待变,择机而动,不能贸然下注。二是刘表虽然“姿貌温厚伟壮,少时便知名于世”,现今又带甲十数万,称雄荆江,但“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导”,更重要的是他“无四方之志,又宠溺蔡氏,使妻族蔡瑁专权”,诸葛亮不看好他。三是刘表治理荆襄有年,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和队伍班底,这个时候土壤已经板结,渠道也不畅通。羁绊已是很多,凭才学和关系,诸葛亮在其帐下,谋个肥缺,也不是问题,但作为晚生小辈,要有大作为,实现鸿鹄之志,大概率会碰得头破血流。

  所以诸葛亮在审时度势,待价而沽,用世俗抑或是庸俗的眼光来看,诸葛亮躬耕南阳,庞统隐居岘山南,其实就是设了一个局,在演一出戏,类似姜太公在渭水边钓鱼。以刘备的智慧,应该是能看清看破的,关羽、张飞就不一定能懂了。刘备有一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久经沙场,更何况这支队伍有生气,讲义气,有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理想,这给诸葛亮有了回旋的空间和选择的机会,实际上也是脚踏两只船,把鸡蛋放在两个蓝子里了。就匡扶汉室而言,她的姨父刘表是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余、刘胜都是汉景帝的儿子,又何必要舍近求远,舍亲取疏呢?诸葛亮看中这支远道而来的新生力量,眼下虽然孱弱,但给他的舞台是足够大、足够高的,在刘表那里,他只能从马仔慕僚做起,他的选择与“忠”于汉室无关。

  虽然扯得远了,但写到这里,我就很难认同诸葛亮“臣本布衣”这一说了,不是弥天大谎,也是障人耳目。鲁迅说:“状诸葛多智而近妖”,那是罗贯中的事,他说自己是“布衣”这就很假了。我把这个看法告诉一位资深的作家朋友,他说:“未做官的读书人,也可称为布衣,就像没戴上官帽子的人,称作平头一样”,有点牵强附会,不敢苟同。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普天下哪个曾经人不是布衣呢?除非皇(王)族,生来世袭。文字不能这么无原则,任人摆弄,我想到网上关于俄乌战争、俄乌冲突、特别军事行动……无论怎么表述,都不能掩饰侵略的本质,掩盖不了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主权的无视和践踏……这就又扯远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