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姚中华:凤非梧桐不栖

作者:姚中华   发表于:
浏览:244次    字数:415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01

  通往梧桐村是一条新修建的柏油路,乌黑透亮的道路将古村分成两部分,南梧桐与北梧桐。这个有六个自然村民组组成的村庄在皖北算不上大村庄,却因是传说中“高山流水”故事的发生地而常被后人提及光顾,也是皖北不多见的古村落之一。村中的房舍是如今皖北常见的建筑风格,两层平顶楼房,门前垒起一个大院。院门之外,一条狭长的小道像一条藤蔓,连接着各家各户,延伸到村中各个角落,供人进出。

  进入村中,我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遗存的古迹,甚至连一棵古树都没有发现。在一户居民院落旁,有人指认一口古井,说是汉代所掘,井中尚有清澈的井水,终年不竭,这可能是古村走过遥远岁月唯一的物证。

  梧桐村古迹风貌荡然无存,这并不让人意外,古村被岁月风雨侵淫剥蚀,一切古老皆化为风尘,流失殆尽。历史上,皖北屡遭黄河水灾,加上战火不断,梧桐村遭受着与许多古村落同样的命运。值得庆幸的是,历经坎坷磨难,古村至今依然保存着一个完整的村落,沿袭着村庄特有的烟火气息,如同大地上结出一颗坚硬不烂的果实。

  就在我心中闪现出一丝惋惜之情的时候,我却突然有一个发现,一个异乎平常村庄的景象,那就是石头。不错,就是石头!仔细观察,眼前的村庄似乎到处布满了石头,石墙、石壁、石院、石巷、石道、石桥,石头取代了那些古老和现代建筑材料,就连村头新建供人休憩的公共设施也是石头砌成,石廊下摆放着石桌、石凳。原始的石头被切割打磨成方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砌在墙上、铺在地上,镶在村民家中窗台上、水井旁、灶台上,看似随意,却十分妥帖、精巧,最原始、最普通的石头在这里融入了村民生活,有了烟火的气息,也让眼前的村庄与普通的村子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当我把这一发现告诉同行的文化学者郭宜中先生时,他似乎并不意外,反而告诉我说,这不是梧桐村石头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在村东头梧桐村的旧址,有一片上个世纪留下来的石头房子,有的连房檐房顶都是石头的,那才叫真正的石头村。

  年届七旬的郭宜中先生一直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对皖北文化颇有研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多次来淮北汉画像石最集中的梧桐村周边考察过,对这一带的风俗民情颇为了解。

  梧桐村,原来也是一座石头村,这有些出乎我的料想。我试图寻找有关那则千古传说的蛛丝马迹,却让石头一时堵住了思路。

  跟随着郭宜中先生,我果然在村东不远处看到废弃的石头村。许多房子已经倒塌,残留着半堵墙壁,散落的石块掩映在杂草之中,仔细看,还能看到石块上刻有动物、花卉等图案。也有一些石屋依然完好,石砌的墙壁尽管斑驳剥落,爬满了杂草和藤蔓,还依然保持着倔强的姿势,支撑着老旧的房舍。郭宜中先生介绍说,解放战争中,为防止敌飞轰炸,华东野战军曾利用梧桐村坚固的石头房屋建起了一个临时战地医院,很多伤员转到这里得以救治。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的村民才陆续搬出,住进现在的村子。

  在皖北,石头村并不多见,眼前却是一处地地道道的石头村庄,我不知道那一块块浸洇着岁月风雨的石头背后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延续着古村怎样的传奇?石头无语,古村旧址似乎完成了某种使命,隐遁在一片寂静之中。然而,人们并没有将它们遗忘,带领我们参观的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告诉我们,不久前外地的几位文化学者相中了这里特有的石头房,准备来此筹建一个文艺家民俗村,这项工作正在推进之中。

  02

  那则穿越时空的“知音”传说,一直是古村不朽的灵魂。

  相传,“高山流水”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的梧桐村,故事的两位主人翁因演绎着惺惺相惜知音难觅的世间悲情,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千年,今天听起来依然令人动容。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俞伯牙因不满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来到梧桐村,过起超然遁世的生活。这里有平原上不多见的山峦,山非名山,却景色秀丽,溪水潺潺,遍布山野和村庄的梧桐绿叶如盖,每到春天,漫山遍野的桐花香气袭人,倒也不失是为一个幽静清净之地。远离朝政的俞伯牙在此隐居,陪伴他的是一把七弦古琴。

  琴,相传为上古神农氏用梧桐木所制,因为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是排解心绪,抒发情怀,表达志向的最佳弹拨乐器。俞伯牙琴技高超,随身携带的七弦古琴是他的心爱之物,也是他弹奏心声的精神寄托。在偏僻的乡野,他不奢望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然而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有一天一位叫钟子期的樵夫居然破解了他的琴声。一曲终了钟子期称赞“巍巍乎若泰山!”再一曲,钟子期感叹“汤汤乎若流水!”曲高而和寡,自己琴声居然被一位山野民夫听出了弦外之音,这让俞伯牙大为惊讶。知音难觅,从此二人结为挚友。后来,俞伯牙出行,两人相约一年后在梧桐村相见。一年后俞伯牙返回村中时,得知钟子期已逝,这让俞伯牙悲痛欲绝,于是在钟子期墓前摔碎了心爱的七弦古琴,感叹天下再无知音,并发誓从此不再弹琴。一段奇特的“知音”情缘,又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从此,默默无闻的梧桐村有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高山流水”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历史上俞伯牙确有其人,姓伯名牙,春秋时期为楚国大夫,后来遭受排挤离开了朝廷。在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中,一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流传甚广,伯牙也讹传变成俞伯牙。人物的真实性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传说的可信度,只是有关这则故事发生地的口水官司打了几千年,至今尚无定论。

  据我所知,有关“高山流水”的故事发生地至少有三个版本,一说是山东泰山脚下,一说是湖北汉江江畔的汉阳,再就是淮北的梧桐村。

  梧桐村被传为故事的发生地,证据也很充分,春秋时期,梧桐村属于宋国,后来宋国被楚国所灭,作为楚国大夫逃到此处隐居也极有可能;这里的山川地貌既有“高山”,也有“流水”,符合故事所描述的特征;这里有遍地梧桐,梧桐木质细腻,自古以来就是制琴的最佳材料,据说俞伯牙的七弦琴就是用上等的梧桐木所制;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相传钟子期所住的村子叫上聚贤村,俞伯牙所居住的村叫下聚贤村,至今梧桐村仍然有上下聚贤村之说。

  名人故里的官司历来剪不断、理还乱,如同老子的诞生地是河南鹿邑,还是安徽涡阳?两地各执一词,至今仍无定论。“高山流水”故事的发生地至今也无确切说法,历史考证学家似乎也失去了耐心,好在这种争论并不影响故事的流传价值,也没有影响人们对圣贤的敬仰之情,相反,为传说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如果说,梧桐村是“高山流水”故事的发生地只是世代口口相传的一则传说,那么,有史可稽的是,这里曾经是一代名匠汉梧侯阳城延的封地——汉梧国旧址所在地。

  阳城延原本是梧桐村的一名石匠,后来跟随刘邦打天下。刘邦建立西汉后,有着石匠绝活的阳城延受命负责带领工匠修建了长安城和未央宫。因为修建城池宫殿有功,阳城延被刘邦封为梧侯,并赐他在出生地建立梧国,城址就在今天的梧桐村。在梧侯阳城延的影响和带领下,此地世世代代以出石匠著称。梧桐村又被称为石头村,这一史实似乎给出了答案。石匠手艺世代相传,梧桐村旧址那一片废弃的石屋就是出于上个世纪村中石匠之手。

  据史学家考证,梧地在秦时就已经出现,西汉时建梧国,东汉为梧县,直至魏晋,前后长达400余年。梧桐村不远处有一座永堌水库,也叫梧桐陂。对此,郦道元《水经注》有载:“睢水又左合白沟水,水上承梧桐陂,陂侧有梧桐山,陂水西南流,迳相城而南流注于睢。睢盛则北流入于陂,陂溢则西北注于睢。”睢水就是今天流经皖北的淮河支流濉河。

  无论是流传千年的圣贤故事,还是梧侯在此建国,都是古村隐遁在岁月深处的荣光。梧桐村有两块历史文化“金字”招牌,难怪千年烟火不息,民风民俗传承不衰,这让我不得不对古村刮目相看,也对眼前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肃然起敬。

  03

  严格说来,梧桐村是个山村。

  皖北大地属于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几乎一马平川,很少有山。梧桐村所傍依的山是苏北皖北交界的相山山脉一部分,虽称不上高峻,却也逶迤绵延,山上草木茂盛,说不上名字的野花开满了山坡,迎风摇曳。

  在梧桐村驻村第一书记引领下,我们踏上山间新开辟的一条环形山路。这是村中两年前集体出资新修建的一条观光道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谷,山路呈“U”字型,曲折蜿蜒,其形其势有着“皖南青藏线”异曲同工之妙,据说这两年成了附近驴友打卡网红地。远处有两座山南北相连,一座称为马鞍山、一座称为白顶山,山势不高,坐落在平原上,便有了一种气势。“U”字型山道下面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山谷——梧桐谷,这个有着诗意名字的山谷是近年来梧桐村开发乡村旅游着力打造的景点之一。一条小溪从谷底穿过,小溪的源头是一口泉眼,清澈的泉水汩汩而出,旁边一块山石上写着“龙泉”二字。据说,每年雨季丰水期,泉水鼓涌,侧耳细听,还能听到潺潺流水的声音。泉水在谷底汇聚成一股激流,遇到陡坡岩石阻挡,形成一个个微型瀑布。前不久,这里被拍成抖音传到网络上,引起无数网友围观和点赞。

  我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在皖北大地上还有这样有山有水,山水相伴,幽静风雅之地,这或许就是“高山流水”故事发生地传说的最好佐证。当年,俞伯牙选择此地确实是一个理想的隐居之地,而钟子期以一位樵夫形象出现于此,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驻村第一书记在我们面前摊开一张梧桐谷开发规划图,介绍这一片山谷将结合古代圣贤传说故事,打造成一个集生态文化旅游与保护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年轻的第一书记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我没有寻找到当年俞伯牙摔琴的钟子期墓,尽管那也是印证传说的关键性证据之一,却在山坡上看到一片长势茂盛的梧桐,宽大肥厚的树叶很是惹眼,显示它们曾是这一片山地植物的王者。村民介绍说,上个世纪,满山都是梧桐,后来陆续被砍伐,当作燃料。眼前的这片梧桐是几年前村中为依托先贤传说开发乡村旅游栽种的,梧桐是速生树种,生长快,几年的功夫已经成材。

  梧桐村因为漫山遍野的梧桐而得名,一个千年传说演变成古村的文化灵魂,又秉承古侯国文化底蕴,我想,这一切都是上苍对一个山村的恩惠,更是对一方水土的眷顾。

  在梧桐村村部前,一个巨型雕塑引人注目,一只展翅的凤凰立在一棵梧桐树上。“凤非梧桐不栖”,伴随知音先贤的传说,坐拥古侯国文化资源,植梧引凤,蓄势腾飞,这是梧桐村美好愿景,也是古村新的担当与使命。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凤非梧桐 姚中华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吴培林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9-14 17:54
    维维安
    姚中华书记的大作已拜读,写得很生动,很厚实,文学性和知识性也很强,对于一名淮北人来说,无疑对我增加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也为家乡拥有如此的历史文化底蕴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