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王智林:瓢里山的情结

作者:王智林   发表于:
浏览:668次    字数:437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早就想写家乡瓢里山的文字了。鄱阳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花海之乡、鸟语之乡,而珠湖尤为如此。在珠湖,有湖中之湖之称的“小南海”中,有一座“鸟岛”,它叫瓢里山。瓢里山前的湖面有一个村庄——孤山村。可以推想,孤山村因山得名。而它就是我的家乡。

  多少年来,我们孤山人世世代代靠水吃水,靠山吃山。孤山人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相顾互惜。一路走来,创造了独有的孤山文化。

  对于在水边上长大的我,从年少时,就对家门口深居珠湖水中的瓢里山有一种情结。这个情结伴随着我不断成长,迈向中年。即便是浪迹天涯,五湖四海,我依然遥念。

  其实,走过许多山山水水,看过好多花花草草,依然觉得许多风景还不如一山一水相伴的瓢里山。经过浮浮沉沉,踏过坎坎坷坷,依然觉得不如瓢里山一如既往的静默、淡然。

  年少时,难得出走远方,似乎家门口的瓢里山很远很远。童年的时候,好像觉得珠湖的水好深、好宽、好净、好蓝。总是跟着父母,我走过长长的耕地(当时号称“十亩大丘”),来到了珠湖水边,遥望那深居水中的瓢里山,那树林,那鸟飞,那花草,在蓝天下,就是一幅绝美的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个时候,心里就在想,等长大了,有朝一日,划船登上瓢里山,一看究竟,一探瓢里山的面目。

  那时,村里人是难得去瓢里山的,逢到“开山”之时,村里会组织一些村民去劈树割草,再用船运回村里做柴火用。由于经常封山,山上的树草长势很好,而村民没有什么多余的柴火,正好可以补充烧烧。

  “开山”的时候,我很想跟着父母去一下瓢里山玩。父母不允,说不让小孩子去登山,很危险的。其实,越没能上去,就越想去。这种想法就伴随着我的成长,一直念念不忘。

  虽然不能登山,但我们却可以在瓢里山前游泳。瓢里山的水是珠湖的水,好清好清。夏天刚刚来到,只要能够适合游泳,我们就下水了。而周边各村,甚至走路或者骑车来到瓢里山前游泳。夏天的黄昏与傍晚,很多很多的人在玩水,成为一抹美丽的风景线。家里的大人,带着小孩子们在这里一起尽情畅欢。那个时候,防溺水的意识很差。不像今天,天天防溺水,让生活失去了好多童年的味道。许多时候,父母大人忙于田地,是没有空陪伴的,也没有什么心情去管控我们,我们早就私下来到河边享受玩水的乐趣。

  很早就听说:“珠湖四十八叉,叉叉有人家。” 靠近湖边长大的孩子,怎么能不喜欢玩水呢?何况,这里清净的水,在夏天灼热来临之时,看到了,你都想喝。

  每每,我们玩水的时候,瓢里山,它就像一个沉默、伟岸的男子,聆听着我们欢快的笑声,欣赏着我们潇洒的游姿,如喝醉酒般的沉迷。

  此刻,经常是夕阳西下,斜照湖水,形成一条闪闪发光的、昏红色的长带。斜阳也照在瓢里山上,偶有群鸟嬉戏,这情景仅让你想象也特别的温馨。

  多年后,我读书在外,一放暑假,到家了,我就想第一个来到瓢里山。与山谈情,与水聊爱。时常站在湖边,我静静地看着清清爽爽的湖水,看着这波浪荡漾,遥望瓢里山的树草,看着瓢里山的鸟飞,这个时候,似乎一下子,你在外疲惫不堪的情绪或者对乡村的思念就获得了释放。以至许多时候,我要离开村里去外面读书、工作,我都想来瓢里山前走一走。

  就这样,我与瓢里山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以至它就像我的小情人一样,我与它经常在夜里、梦里,近里、远里窃窃私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与瓢里山相见时,卿卿我我;相离时,缠缠绵绵。分久了,再见时,亲切得就想拥抱瓢里山。猛烈地吸一口来自瓢里山的空气,心旷神怡;我还想用手捧着水喝一口。有时,我还打着赤脚,在湖边的石块上走一下,感受水的抚摸,那感觉,怎一个“温馨”与“亲切”了得?原来,刻在骨子里的想念,那绝对是亲人或者情人。瓢里山,其实,就是刻在生命里的亲人。我想,有多少在外打工的游子,如我一样,有这种情结。瓢里山,就是家乡。我觉得,乡愁就是一棵大树,离得越远,长得越浓。

  我的家乡珠湖乡孤山城离县城有一段距离的。如果经过瓢里山,跨过珠湖,经过团林乡,直线到达县城,是很近的。我参加工作以后,就在外地工作的。然后呢,为了省路费,我就经常骑自行车抄近路回家。正好要经过珠湖渡口乘船过湖。要站在湖边山前向着湖对岸大喊几声,渡口那边就有船夫划船过来载我。而乘船过湖的时候,正好经过湖水缠绕的瓢里山。这样,我就可以近距离,好好地欣赏瓢里山的风景。许多时候,正好赶到夕阳西下,百鸟齐飞,风吹过山上,树叶摇曳之时,那就是一首绝妙的无字歌。

  坐在船上,看着摇橹的船夫,摇啊摇,我感觉好像走进了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似乎看见了李白、李清照等人。眼前还定格了范仲淹的模样。这正是:湖上明日升,人水共此时。

  有时候,我骑车骑到这里划船过河去县城时,也正好赶到太阳从东边升起,它斜照在波光粼粼的珠湖湖面上,此时,烟波浩渺,一片光芒。我似乎听到瓢里山下,水拍岩石撞击的声音。我的心情,由此特别的惬意。

  后来交通发达了,摇橹变成了机器。听着机鸣,穿过瓢里山前的湖面,自然又是另一番风景。只是,这个时候,船只走得太快,眼前瓢里山的风景一闪而过,不觉还有点遗憾。后来,交通更加发达了,所以,从湖边上乘船经过瓢里山到县城来回,就容易多了。

  多年以后,有一次,我们一些发小兄弟经乘机帆船环绕瓢里上转了一周。那种心情真的是特别的惬意。终于这样可以与瓢里山来了一个近距离的接触。此刻,笑声、风声,经久不断。而拍照,却成了纪念的最好方式。到近处,我才发现瓢里山还真的有着“灰白两重天”的奇观!原来,山的北面白茫茫一片,主要是成百上千的白鹭。南面栖息着的,是灰暗色的鹭鸟,以池鹭,苍鹭为主,于是便形成一山灰白两重天的人间奇观。走近了瓢里山,便知道了原因了,这与瓢里山的地势有关。瓢里山北面平缓,南面陡峭。而白鹭喜欢平缓,池鹭喜欢崖壁。我于是惊叹鸟的灵性。据闻史料记载,岛上除此之外,共有30余种鸟类。尤其以灰鹭、夜鹭、池鹭、苍鹭、牛背鹭等等为主,我却不能辨别,只看到它们尽情雀跃,欲与天空试比高的姿态,不得不感叹:瓢里山,果真是一块福地,远比我年少时想象中更传奇与丰富。不然,为何成百上千的候鸟与我们人类争夺这块天籁仙境呢?

  又一个多年的以后,我的一个结拜兄弟在瓢里山办了个场,养了鸡。这一次,真的有机会登上山峰,见识瓢里山的真面目了。

  瓢里山,杂草丛生,树木缠绕。花开花落,树荣树枯,四季轮回。因为很少有人来,弯弯的小路,被长势很好的树木挡住了。爬一爬山,真的是不容易的。

  在山上,我见到了一座破旧的小寺庙遗址。寺庙早已破损不堪。站在那里,忽然,我就想起了一代文豪范仲淹当年在这里留下的千古名句:“福地飞来小南海,禅心静到大西天。”当年,他还专门题“小南海”三字,这“飞来”的“福地”,这当然利于禅心静养。一动一静,切景切事,对仗工稳,令人赞叹不已。可见,当年被贬为饶州知府的范仲淹是如何地喜爱这一块静地。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又飞到了我的眼前。他宽广的胸怀,执着的信念,让我心胸沸腾起了一丝丝温柔与崇敬。

  范仲淹的人生巅峰当属《岳阳楼记》,他也因此名垂青史!传闻,范仲淹其实根本没到过岳阳楼、更没游过洞庭湖,可他常泛舟鄱阳湖登高沉思,登上瓢里山而遐想。当他接到为岳阳楼作记的任务之时,他通过《洞庭晚秋图》,便把他十年前在鄱阳湖,或在珠湖瓢里山的往事联系起来,写成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把他对事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远大抱负与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思想淋漓尽致地吐露了出来。此刻,想起他的《岳阳楼记》中有着太多鄱阳湖的痕迹在里面,我不禁异想天开,瓢里山如能借此典故,设碑记之,开发景观,何乐不为呢?

  而瓢里山的闻名,还在于它还是一个美丽的鸟岛。每年,秋去冬来,一群群候鸟从寒冷的北方相约,纷纷来到鄱阳湖越冬。于是,湖区自然就成了一座“候鸟天堂”。此刻的瓢里山便同样聚集了大量候鸟,成千上万只候鸟占领了水中央的福地。它们一并在此相约“定居”起来了,将孤岛瓢里山变成一座美丽的鸟岛。每每这时,许多人便相约乘船来此观赏。我亦曾来欣赏过,还主持了几次采风,许多县外作家结伴而来,在这里留下了难得一见的文字与合影。

  当然,现在瓢里山最热闹的应该是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因为此时,就有许许多多的龙舟在这个瓢里山前的湖面上出现了。每至端午节,许多村民尤其是年轻的后生从外面打工回来,有些人只是为了看龙舟或者参与划龙舟赛。周边各村,还相约一起举办起了龙舟比赛。每每此刻,瓢里山前,欢呼声、呐喊声,响彻云霄。也让一向孤寂的瓢里山感受到了从未见过的热闹,更感受到了山村村民亲切无比、朴实无华的一面。有一次端午,我不禁写下了简朴的诗:“瓢里山前几条龙,摇鼓呐喊乡情浓。烟花竹响贺舟赛,长怀屈氏还数农。”

  自然,要感谢党的政策好!鄱阳湖国际湿地公园开发以来,湖区人民的经济文艺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家乡建设如火如荼。孤山“秀美山村”在瓢里山前建立起来了。“小南海”字碑树起来了,农耕广场建立起来了,路也修好了。于是,随着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瓢里山”因它的自然风景独特,人文积淀丰厚,而渐为省内外媒体和纷至沓来的游人所熟悉。早晨,傍晚,来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尤其是节假日,更多更多。这里,便成了村里人散步休闲、释放情感的最佳去处。

  瓢里山前,来一张合影留念,岂不更好?

  于是,我回家里的次数比以前更多了。每每一回家,我就跑到飘里山前的湖边上,深深地遥望它,默默地与它对话,让我的心灵与瓢里山靠近,与珠湖的水靠近,不妨来一次灵魂的洗涤。无论世间如何变化,无论季节如何翻转,无论朝朝暮暮、风风雨雨,瓢里山,它依然沉默、宽容、大度地去接纳。于是,我的灵魂里植入了瓢里山的血液,这让我释怀、坦然、从容。

  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座神。它保护一方水士一方人。它是村里的灵魂,也是村里的风水,更是全体村里人精神的支柱。孤山村主姓氏是王姓和徐姓,多少年来,彼此相依为命,携手与共。依然记得,那年,孤山村开谱大礼之时,爆竹声声、热闹非凡。这让瓢里山前清净的珠湖水都沸腾开了。

  今年天旱,连续几个月不下雨,连长江的水多地都断流干枯了。百年不遇,鄱阳湖也因为干枯,已变成了草原。相反,而这一边,珠湖的水,依然丰厚,清净。或许,这就是瓢里山保护了这一方清水。它依然沉默、冷静、淡然,默默地保护着咱孤山的村民,保护着湖区边上的子民。

  这一次中秋节,我又来到瓢里山前,望着清清的湖水,望着伟岸、坦然的瓢里山,中秋凉爽的风从湖面拂过,心旷神怡,不禁写道:

  山前瓢里踏歌寻,红土地上乡味转。

  千年风水一路过,几多故事万古传。

  谁曾年少不疯狂,欢声笑语尽付船。

  繁华无数已云烟,痴情一梦仍山前。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情结 瓢里山 王智林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