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杨娜:电视机的故事(散文)

作者:李文龙   发表于:
浏览:83次    字数:154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1篇,  月稿:0

  上世纪七十年代,陕西关中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物资匮乏,精神生活更是少之又少,一年到头不一定能看一场电影或一出戏。记得有一年夏天,母亲带着九岁的我观看著名演员王丹凤主演的喜剧电影《女理发师》,往返二十里路也不觉得累,回到家已经凌晨,仍然兴奋得久久难以入睡。

  1976年八月的一天下午,我放学刚刚走进家门,母亲就已做好了晚饭。她催促一家人抓紧时间吃饭,说晚饭后要一块儿去附近的八家村看电视。

  看电视?电视是什么东西?这在对于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我不由地追问母亲。母亲一脸茫然地说:去了看看,就知道了。

  吃罢饭,一家人疾步约半小时来到八家村生产大队的会议室,里面已经黑压压地挤满了人。我像织布梭子一般从人们的缝隙中穿过,蜿蜒来到舞台跟前。只见舞台上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台四四方方的叫做电视的东西,图像是黑白色,正在上演的是秦腔《十五贯》。过去,人们看戏,要步行一小时到附近的一家工厂剧场看戏,现在方便了,在电视上也能看戏,这对于酷爱秦腔、文化生活匮竭的农村人来说真是件莫大的喜事呀!

  1981年夏天,我们村子也购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男女老少甭提多高兴了。那天,夜幕还未降临,人们就早早拿着小凳子,围坐在村长家门口的电视机跟前,耐心地等待放映员调试电视信号,孩子们更是兴奋得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高兴得不亦乐乎。

  那年我要参加六月份的中考,母亲让我留在家里复习功课,我勉强答应了,内心却十分渴望去观看电视。我的眼睛盯着课本,可灵魂仿佛出窍一般,心思早就飞到电视那儿去了,耳朵好像雷达一样似乎还探测到了电视的音乐声。最终,我像做贼似的悄悄溜出家,隐藏在暗处偷窥了一会儿电视。那晚,演的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片头曲《曙光在前头》非常好听,激昂的旋律令人热血沸腾,成为当时许多人喜欢的一首流行歌曲。

  1989年12月31日,对于我们家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这天父亲从西安城的解放百货大楼买回了我家第一台电视机——18寸的黄河牌彩色电视机,全家人高兴地仿佛过年似的。当时购买电视比较困难,父亲持电视供应票购买,缴纳了600元消费税,加上电视机款总共花费2500元才买回这台珍贵的电视机。

  母亲用一块干净的毛巾把桌子反复擦拭了几遍,确认桌面干净无尘后,父亲和弟弟把电视机合力抬起,轻轻放置在桌子上。我和弟弟妹妹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父亲打开电视机开关,慢慢调试电视信号,画面由雪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电视节目也比较丰富了,可以接收到中央台和地方台多个节目信号……

  看完电视,母亲用一块花布盖在电视机上,叮嘱我们不许用手触摸电视屏幕,上边覆盖的花布就像新娘的红盖头一样不能随意掀开。

  不久前回娘家看望老人,闲聊中又说到了关于电视机的话题。84岁的老父亲不无感慨地说:做梦都没有想到如今能过上无忧无虑、幸福的晚年生活!真的要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社会主义呀!30多年来,父母家已经更换了好几次电视机了,如今的电视机是75寸液晶电视,画面清晰,色彩逼真,音质效果好,节目内容丰富多彩,极大地满足了观看需求。

  现在的年轻人通过手机了解新闻时事,观看视频、电影等,很少观看电视,他们无法理解40多年前我们甘愿奔波数里路去观看电视的经历和心理。我的父亲20年前也用上了手机,而且会上网、浏览新闻、发微信。82岁的母亲因为患有眼疾不能用手机,每晚的新闻联播是必看节目,有喜欢的电视剧每天必定准时收看,所以如今家里只有母亲是电视的忠实观众。

  每每想起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幸福感的不断增强,作为亲历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我由衷地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更加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倍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更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做新时代新征程的建设者。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文龙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