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苏立敏:拜节

作者:张志荣   发表于:
浏览:76次    字数:264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篇,  月稿:0

  正月初三,是去姥娘家拜节的日子。

  正月初一是不走亲戚的,孩子们在大街上疯跑。初二开始走亲戚,父亲去他的姥娘家,我十分羡慕地看着母亲帮父亲拾掇一个馍馍篮子,问母亲:为什么正月初三才能去俺姥娘家呀?母亲说:正月初二初三初四都是走姥娘家的日子,哪天也行,你爹初二这天去他姥娘家,你们去姥娘家的日子自然是正月初三了。

  初二那天过得特别慢,我站在门口看这家孩子去姥娘家那家孩子去姥娘家,真是眼馋得行,就盼着正月初三快点到来,我也能开开心心见到姥娘了。

  初三我们起得格外早,穿好新衣裳,梳好辫子洗净脸,就催促母亲赶紧出发。母亲不紧不慢地喂猪喂鸡,不紧不慢地洗碗刷锅,做完了家务才站在镜子前梳头,母亲说又有白头发了,说着说着就拔去白发,如释重负的一声叹气里,有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也有即将回到故乡的欣喜。想来那时的母亲不过四十来岁,短发,黑卡子把耳边的头发向后别起,没有一丝杂乱。

  在门口听到平盖柜打开的声音,就知道离出发真的不远了。母亲每年只在正月初三这天穿一天新衣服,是一件呢子外套,黑色的,有机玻璃纽扣,在白墙壁的衬托里,衣服似乎是发着光的宝物。在多年后回想起来,我总是喜欢用金碧辉煌形容衣服抖开的那一刻。

  母亲提着馍馍篮子出得北屋门来,我与姐妹都有嘟着小嘴的表情了。我们拿起棍子接过篮子,把棍子扛在肩膀上出发。走到小巷,乡亲们的招呼声就来了,说着去姥娘家噢,说着天气真好。正月初三多是好天气,天空湛蓝,一条被麦田簇拥的小路笔直地通往姥娘的村庄,那条小路被我们叫做斜道,相比直角大道要近许多。

  我们走着、跳着,馍馍篮子在我们的好心情里也快乐地颠簸起来,下一个小坡后,就感觉到了姥娘村的地界,见到的行人也陌生起来,多是诧异地对视一下后才和母亲打招呼的,说多年不见了,说孩子们都这么大了。

  姥娘村的南边有一个水坑,夏天储存雨水后水面就游着鸭子,冬天没水就萧条一些,倒是去姥娘家可以直接从水坑里过去,踏着茅草与石子。水坑北边有一个巷子,走完了巷子就到了姥娘家门口。姥娘通常是早早在水坑北边等我们的,不是单一等,是边拾树枝边等,等我们到的时候,树枝拾满了柳筐,姥娘总是乐哈哈的,背着柳筐拉着我们的手回家。

  回家的时候,姥娘望望南边的小路,再望望东边的小路,念叨着三姨家和大姨家也该到了。在姥娘的念叨声里,我们真的看见了大姨三姨和孩子们的影子,于是等等,一起回家去。

  姥娘家的门槛很高,我要扶着门框才能迈过去。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四合院,姥娘姥爷住北屋,四舅住西屋,东屋是一个小厨房,南屋只容下一台织布机。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是长在北屋门口西边的,葡萄枝藤蔓延在小院上空搭起的架子上,夏天院里闪着朵朵荫凉,冬天就明朗些。姥爷是喜欢在葡萄架下做活的,有时磨刀,有时砸猪胰子球球。也有一次收拾烧火的风箱,姥爷说老鼠把风箱里的鸡毛都掏空了,风箱拉起来没有风,只好重新填补鸡毛。

  亲人到齐后,桌子就搬到了屋子中央,环桌放四条长凳,男人都坐长凳上,孩子们在院里在门口玩,姥娘、母亲和姨做饭做菜。为了让亲人多歇歇,姥娘提早都张罗得差不多了,大锅菜在我们到家的时候就做熟了。姥娘把几根柴架在灶洞里燃着,火苗不急不缓,刚好在近晌午熬熟菜,到家后只馏馏五更的饺子就行了。姥娘是一定要让我们吃到五更的饺子的,她说吃五更的饺子好,哪怕我们每个人只尝一个,她就心满意足。姥娘也提前剁好了白菜,调好了饺子馅儿,只等午饭后坐下来包着饺子说说话。

  包饺子的时候也是母亲与姨数落姥娘的时候,数念姥娘不知道对自己好什么的,数念多了,姥娘就抹着眼泪烧火去了。我们问姥娘为什么流泪,姥娘说烟熏的。

  大舅在西安工作,有的年份回来,有的年份不回来,回来的时候少,不回来的时候多。二舅是不喜欢坐酒桌的人,每次见他都是背着柳筐,出门要去忙什么的样子,姥娘紧追着他喊:宝玉,记着来吃饺子!二舅应着就没了人影。

  姥娘是不给我们压岁钱的,她没有钱,她没有向自己的孩子们讨要过钱,西安的大舅给他寄回十元十五元来,她就有了去西安的路费,说走就走,谁也拦不住,住上一个来月就回来,给我们带回稀罕礼物来,有一次送给我们每人一个围脖,戴上真是暖和。

  姥娘家门口南边有一堆铁渣子,母亲说是文化大革命时大炼钢铁留下的,说把家家户户的铁锅都收去炼铁,让村民都去吃大锅饭,不准开火。姥娘在蒲团里藏了炒黄豆,在孩子们嚷饿的时候充饥。姥娘家不远处住着一个教书先生,最爱逗我,每次见我都问给姥娘背了馍馍篮子没有。

  母亲和姨包好了饺子,就在门口站一会儿,和路过的乡亲说着话,话语里总是少不了惊讶,说不认得了,说以后有时间了可得多见见,约定再次来的时候好好叙旧。夕阳收敛余晖时,姥娘就准备煮饺子了,她催着我们早回去。

  敞口的粗瓷碗摆在矮矮的地桌上,孩子们用竹叉吃饺子,姥娘不吃,一个人在厨房煮饺子,把饺子捞到碗里再拨到高粱篓里,确信干巴了不粘了又包到干净的毡布里,然后才肯蹲在厨房门口吃饺子。说是吃饺子,是三五个饺子漂在饺子汤上。吃着吃着二舅就来了,姥娘招呼着:宝玉,去锅里捞热的吧,锅里多哩!锅里若真有,姥娘就不动了,只需监督二舅端着满满一碗饺子出来;锅里若少了,姥娘就把高粱篓里的饺子倒进去一些,那动作那速度,一般不会被地桌旁吃饺子的亲人观察到。

  初三的天很长,并不是说黑就黑的那种,很像我们留恋姥娘家的心情,迟迟不肯黑下来,好让我们有时间多待一会儿。吃饱了,喝足了,姥娘把馍馍篮子提出来,每个篮子里放了一包饺子。母亲与姨就找到了数落姥娘的理由,她们愿意把馍多留下几个,姥娘不肯;她们不愿带走饺子,姥娘也不肯。

  姥娘送我们出门来,母亲与姨的数落声也静下来,暮色真的开始落了。提着反而重了些的篮子回家,母亲与姨抹起了眼泪。姥娘跟在我们后面,要送到村口接我们的地方才安心。我开始和姥娘说悄悄话,让姥娘跟我们回家去。姥娘说过了正月十五十六就去。姥娘叮嘱我一些话,让我回去好好写作业,写完了作业多帮大人做家务,我用心听着。

  执意不让姥娘多走一步了,姥娘就站在老榆树下目送我们走远,我们走几步就回头催姥娘回去,姥娘应着。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姥娘的声音越来越小,直到姥娘不再应答,直到姥娘的身影变成一个小黑点。

  每年的正月初三,我都要写写去姥娘家的往事,明知没有新意了,明知姥娘不会知道了,可是只要写,往事便认真流动,仿佛故人还在世间好好活着,仿佛,我真的去了一趟姥娘家。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志荣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