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潜沉“过往”已多时,感觉有点“缺氧”了。我害怕自己“虚脱”,于是从深水中冒出头来呼吸些现代空气——记下我的澳国之旅。
墨尔本:“痛并快乐”的大洋路
澳国之旅的第一站是墨尔本大洋路。用句较时髦的话说,大洋路自驾游可谓“痛并快乐”。所谓“痛”,一是租车无望——由于对自驾行情估计不足,没提前在网上预租车辆,结果四处租车不果,焦虑万分。二是行驶在犹如“九曲十八弯”的海湾公路上遭遇的晕车,害得同行的一位朋友在车上“呕”翻了天。所谓“乐”,当指租车之“侥幸”——电话告急多方求助,幸得女儿澳国朋友热心相助,折腾了三个多小时后,终于在Hertz一个偏远分店幸运地租到仅剩的一辆车;再就是,“九曲十八弯”似的大洋路,景色变幻多姿:海浪、海鸥、沙滩;山峦、丛林、小屋;草原、牛羊、村落……近水泱然,远山映绿,涛声阵阵,鸟鸣絮絮,好不心怡,“痛”与“乐”渐而相融。因而租车的焦虑与侥幸,就像当年因汽车抛锚而滞留西藏纳木错归途一样,亲眼所见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晚霞,和途中意外的人生体念都铭刻心底;也像11年仲夏那个特殊时期前往新疆的感受一样:随时可能发生的不测之忧,却被独闯喀什、深入卡拉库里湖的新奇消融了。大洋路的海湾公路亦如此,它曲折难行却以巧夺天工的逶迤蜿蜒,雕铸出堪称精致的流线型曲线,尽展大洋路山海依偎的特殊韵味,使你行程中的分分秒秒都与山、海不离,与山、海贴近,与山、海融化,壮阔、雄伟、无我、超然便填满你的胸怀。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心怡,当然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感释放。但这不只是神游天地之悦消融现实之“痛”,亦是“自我”超越物象而又不断吸取物象之灵气将美感的自觉提升。在这“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大洋路之“景”中,“十二门徒”寻觅的艰辛,修炼的悲苦,基督的拯救和彼得兄弟的虔诚便凝聚一体,上升为沉重而悲悯,圣洁而崇高的别样美感。
但作为来自遥远异国的我,这种个体审美体念此刻又是民族的。于是眼所见的“十二门徒”遂与故土根系自然交汇:“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中悟道的佛家慈悲、仙山武当和险峻华山呼吸的道家之气、天下第一之泰山领略的君临天下的王者霸气,和天人合一的自然本我等儒释道之融汇,与基督教浑然一体,东学西道此刻统统被纳入大洋路的胸怀。
这种审美更是世界的。历经涛声风吟几百年,逐渐风化的那些海中石柱,已被现代澳国人拟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于是眼前的“十二门徒”便写尽了澳国人的情思,负载着澳国人对宗教神圣的无限膜拜,渐而向世界各个角落飘去。那些原本无生命的自然物象便获得了生命的永恒;那些原本被风化和海水侵蚀的不会说话的“石头”,便成为澳国民族精神的极量传播器。于是原本藏匿于世界尽头悄无声息的大陆,从哥伦布登陆的那一刻就获得了新生,在库克船长靠岸的那一刻又宣告了一个民族的诞生,而在现代的“地球村”它更频频发出自己的声音。
于是我们不辞辛劳地从世界的那一头,奔到世界的这一头,又从沉溺世俗喧嚣的这一刻,返回远古时代的那一刻,循声我们和异国祖先的窃窃私语,屏息聆听来自远古神灵的呼声。
2015、5、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