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散文||知青生活学栽秧

作者:徐进成   发表于:
浏览:44次    字数:219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时下,农旅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验农耕文化、农民过去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时尚。然而,对于我们这代曾经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来说,那是一段酸甜苦辣涩的美好回忆。

  1974年高中毕业的我,搭上了“上山下乡”的班车,凭借小集镇非农业户口,在原县劳动局“五七”办公室报名登记“下放”,转成农业户口,成了下放知识青年。近五年的“知青”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大队办的五合中学度过的,当了几年的民办教师,教了几年书。但是,在农忙假里,寒暑假里,礼拜六星期天里,农活也没有少干。田里活从犁田、耙田、到平耖,从泡种,育秧、栽秧、打秧草、到割稻;山上活,从砍竹伐木、挖茶叶地、到种玉米收芝麻等等,几乎都干过。唯有栽秧这门活,还与税收工作结了缘。

  我学栽秧是在1975年4月。那时,在广德杨滩五合农业学大寨时,采茶和栽秧是同步的,五合虽说是山区,但全大队也有400余亩农田。我所在的吴村当时是全大队最大的生产队,农户人口最多,农田亩数最多,下放知青也最多。因为吴村这里有着良好的革命传统,1947年至1949年10月1日解放前还是中共华东局苏浙皖边区特委、新四军苏浙皖边区司令部、中共郎广分工委、中共路南分工委、广南县民主政府和广宁孝县民主政府等所在地,原全国人大常委钱敏、外交家丁浩、将军熊兆仁,以及张思奇、许道珍、彭海涛等广德革命先躯曾经战斗生活过;1972年以前是五合的行政中心。农田占全大队的三分之一,除掉西冲、后头河等几条冲的田不栽双季稻以外,公路沿边,村子上下的所有农田必须栽秧。

  3月下旬开始育苗,为了解决山区低温下的早稻秧苗问题,采取旱育。什么叫旱育?即在阳光较好的水田里,按长宽适度一般宽一米五,长十米,犁出几条水沟一垄一垄整理抹平,把肥土均匀地垫在垄上,而后把经过催芽的稻种撒上,再把竹签插在垄的两边弓起来铺上塑料薄膜,把边子压在水沟里,秧苗一般二十天左右就能下田了。

  旱育秧苗不像水育秧苗成靶,下田栽秧前,是用锹铲装到秧盆里的。这秧盆跟一般脚盆不一样,底子结构平滑能在水上划,为了栽秧我还专门请桶匠做了一个秧盆。后来我参加了税务工作,家搬了多少次,但是秧盆始终伴随着我随家而迁。

  经过犁耙耖秧田整好了,我们把带土的秧苗用箢箕挑到田埂放上,再用尼龙线绳,以宽三尺五的距离在田里拉直两头固定下来,一人一趟,绳子牵好后,再按照栽秧技术的熟练程度,依次下田,一趟一人栽七棵,距离标准是横五竖四(寸),当时县委还派有基本路线教育工作组在大队驻点,记得当时是县委党校的校长率队驻点。栽秧时还到各个生产队手拿尺子到田里量,看你栽得标准不标准,栽稀了还要重栽。

  我们几个知青因为第一次下田,被安排在后面,记得是农业组的章组长教我们。下田后他首先做了一个示范动作,秧盆放在两腿的后面,左手托着带泥土的秧苗,胳膊衬在左大腿上,人弯腰插秧时身体要舒服些,但是,栽秧的速度不快。栽秧时右手按五六苗的大小掰开,用右大拇指、食指、中指捊好从左到右按标准距离插于秧田(左边起移),头朝前,两腿马步依栽秧的速度往后退。按照示范我们一人一趟依次下田了,因为有了绳子的限制,栽不到别人的趟子里,别的老农栽得又快又直我们几个知青插到田里的秧歪歪扭扭,速度又慢。一天下来后腰酸背痛。

  早稻栽插完成后,我们的栽秧技术因为年轻接受能力强都得到长足的进步。但栽的是旱秧。

  到“双抢”了,我们还得学栽水秧。

  水秧是在水田里育成的,育苗的程序与旱秧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秧苗不是用锹铲,而是用手扯。

  扯秧有两种方法,一是撩秧,一是摸秧。撩秧是左手拇指挨到秧根,右手拽到秧苗的杪子,往上扯,然后用左手虎口夹着的稻草把秧苗捆起来,放在一边。摸秧是用左右两手,同时在秧苗的根部拽蔸,拽起后,同样用左手虎口的稻草把秧苗捆住。双抢时间短,我们因为有了早稻秧的栽插经验,双抢栽秧所不同的是秧把子拿在手上轻了许多,还是拉线,五四寸的标准,所以,双抢时我们栽秧的速度快了许多,而且我还学会了双边起移,胳膊不衬大腿,左手拿秧把,直接贴近水面,栽秧的速度就快多了。为了抢时间,生产队对我们栽秧的农业组,实行了包工,几块田,十多个人,拈阄,两三个人一组,谁组先栽完,谁先放工。我们栽得快,放工的也早,这样简单的激励,练就了我栽秧的速度,双抢未结束,我在生产队栽秧已经是头块牌子了。没想到,这点栽秧技术,后来在我收税时还用上了。

  那是1980年春的栽秧季节,我到原独树公社的庄头大队收税(那时,税收政策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销售原木原竹,以及农林三类农副产品都要缴纳产品税)恰巧大队会计正在田里栽秧,大队账目都在会计家里,会计的家人说他在田里栽秧,我即刻骑着自行车来到田畈找到他栽秧的田,栽秧当中有男有女,其中一个小姑娘调侃地对我说:“小王,下来栽秧啊,要不,今天大队会计的帐你就看不到了。”此时此刻,我心有底,栽就栽吧,看到他们栽秧的速度,我说:“我下来栽秧,一会就会穿你们的‘蓑衣’(指后下田栽秧的人栽得快,超过先下田栽秧的人,因为有尼龙线绳的限制不碍事,如果不拉线按顺序栽,你就不能超前了)。”我脱掉鞋袜把装有税票的黄军包放到田埂边,下到田里,在他们旁边空白趟里,抛了秧把栽了起来,两边起移,很快栽完了一趟。比先前下田的人,我提前上了田埂。他们没想到,一个收税的小青年还会栽秧。就这样,我拉进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之后在这个大队收税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徐进成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