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屋,永远是我内心深处的一缕温馨与牵挂。那是一座时光的博物馆,不仅收藏着我们兄弟姐妹成长记忆,特别是记录着许多感人肺腑的画面。
在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老屋上,把整个房子映照得格外神秘而富有诗意。
斑驳的墙壁,古朴的大门,每一处痕迹都诉说着一段沧桑。老宅的情怀,如同醇厚的老酒,弥散着岁月的韵味。那狭窄的卧室,似乎在低语着古老的秘密,引导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感受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
故乡那座普普通通的老屋,没有特别之处,岩石砌墙,黄土泥衔接,蓝瓦屋顶,砂灰勾缝……就是这样最普通的农家老屋,却记录着永远难忘的许许多多感人肺腑激动人心的动人故事。首先记录着父母亲含辛茹苦殚心竭力呵护抚养我们兄弟姐妹渐渐长大。记录着父亲挣来微薄的工资维持全家的生计,母亲参加劳动归来为我们烧火做饭、缝补衣服、饲养肥猪、养殖鸡、鸭、鹅等贴补家用,供养我们兄弟姐妹上学及吃穿用。大哥在这里、当上大队干部;大弟在从这里走上大学校园并参加工作;妹妹从这里担任公社广播员电话员,小弟从这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转为志愿兵。自己也从这里考上了县级招聘干部…..
同时记录着令人回味感慨万千的场景。其中,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拉练指战员;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医护人员;住过北京总参部队医护人员;住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即将赴老山前线战前军训的指战员;住过省市县下乡工作人员,同时也住过外村开会就医办事的平民百姓等等。
记得七十年代,那是1975年夏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门诊部响应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来到燕山主峰——雾灵山脚下兴隆县境内一个小山村,亲手采集自制中草药,带队的领导成员和伙房就安在我们家。那时他们一般每次要住半个月,除主要领导和带队负责人之外,普通的战士每周轮岗一次。当时在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我,在距我村就近的方位,挑选卫生环境最好的家庭为子弟兵安排住宿。他们每天上山采药,回来晾晒后带回部队,他们特意从部队带许多常用中成、西药,乡亲们谁有感冒发烧、头痛脑热他们就主动为其诊断并送上许多药物。村里的钱大妈、王四婶等父老乡亲每次患了重感冒发烧,军医李主任、卢大夫、王伟等主动上门送医送药。乡亲们万分感动。廉二姑娘从小患小儿麻痹,走路异常艰难,李主任特意安排卢大夫为其每天针灸,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
每当他们上山采药时候,家里都轮换留人做饭,但战士大多是年纪轻轻,做饭经验不足,所以每次都是妈妈助他们一臂之力。早晚为他们烧洗脸洗脚水。那时尽管条件不好。但为给战士调理口味,在他们采药期间,我家总要做两次豆腐送给他们。那时在农村,都是重要传统节日才做豆腐。每次在他们临走时,妈妈还特意派我去家里的自留地掰回嫩玉米,到家尽快煮好送给亲人。战士们都说,煮玉米比我们的大米饭还好吃。
战士们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经常帮我们极其他的房东挑水、去自留地除草,推碾子轧粥渣等。为我们所想,帮我们所需。而且每次在返回部队前和春节之前,还要派放映队来雾灵山区为父老乡亲分别放映两场战斗片电影,在开幕前还利用图文并茂形式为我们讲解许多常用的健康知识,帮助乡亲们提高预防疾病意识。每次我代表村党支部及全体父老乡亲宣读感谢信,子弟兵在雾灵山区留下难忘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连续4年来,无论采药还是专程放映电影,每次临别,我们全家及乡亲们都亲亲热热含泪把子弟兵送到村口,原本汽车拐弯了,乡亲们还站在村口不肯离开。尤其是母亲回家半天还在泪流满面……那场景真让人终身难忘。
就在28年后秋高气爽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门诊部当年的军医战士丁柏松带领冯晓娅、王惠征、赵小平、梁丽等和他们的家人结伴而行,从北京驾车专程来到雾灵山脚下重温旧情。当他们听说妈妈早已离世消息,表情顿时凝固,半天没有说话……
当天下午,妹妹为客人准备具有乡土特色风味晚餐,由我陪同兵哥哥兵姐姐去他们曾住过的乡亲们家以及周边的村落转转。村子不再是当年的旧瓦房,泥土路,许多家庭办起了农家院,家家彩电音乐声;马路上来往穿梭的客车汽笛声;村口特产摊点的叫卖声;荡漾在农民伯伯脸上的笑声,声声入耳,汇成富裕、文明、和谐、腾飞的交响曲,这一切都让远方牵挂的客人感慨万千!次日,我们帮助客人买到进山门票,送他们重返曾经蹬过的雾灵山上寻找旧梦,改革开放后的雾灵山面貌一新,如今已划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资源。然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令他们倍感亲切。
临别时,丁柏松代表战友掏出1000元现金,言说要算两天的餐宿费,妹妹再三推让,柏松眼含泪花深情的说:“除两天餐宿费剩下的给大妈买点纸钱对天烧,告慰大妈的在天之灵,就说我们总后的战士永记老人家恩情,没能与大妈见上一面深表遗憾,大妈的恩情我们终身难忘。但是,见到大伯还是让我们感到欣慰,祝大伯健康长寿”!话音未落,在场的人早已热泪盈眶。妹妹给他们每个家庭分别带上一些提前备好的栗子、苹果、蘑菇、玉米渣等土特产。全家人及许多亲友纷纷前来为子弟兵送行。清风牵衣袖,握别战士兄弟姐妹手,一山一水把亲人留,欢迎亲人明年再来游。汽车拐弯了,送行的人仍站在秋风中的大路口许久许久……
如今,令人荡气回肠挺立60年老屋,只因强裂屋漏雨,万不得已拆掉这座非凡的老屋。因父母离去,家里尚有一残疾兄弟居住,我们兄弟姐妹四人共同集资盖起了新房。尽管老屋不复存在,但许多感人肺腑的画面是永远抹不去的,随时勾起我们乡愁的魂,将成为我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永恒记忆。
故乡的老屋,是我心中最美的画卷,时光虽然流转,但老屋的魅力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追溯中,是我记忆的宝藏,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曾经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