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风子:村居的记忆

作者:风子   发表于:
浏览:49次    字数:385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1篇,  月稿:0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从过去村巷、村落消失的怀恋与失落中走出来;其实,时至今日,我依然没有从这种怀恋与失落中走出来。

  一段时间,我总也做梦,梦见我家老屋、老屋里去世的姨奶奶、姑婆及伯伯们,梦见村前的水塘、村后的竹园樟树林及老屋边穿村而过的巷弄。醒来那会,眼角总也挂着泪珠,便又平添几分愁绪和伤感。

  后来,每间隔些日子,也会做着同样的梦,梦见同样的人见着同样的事,只是梦里的“人”总也“呆立”着,既不近前也不远去,似乎总也“注视着”;又“依依难舍”。“气氛”实在阴郁……

  村庄的搬迁源于上世纪末那场大洪水。鄱阳湖及其支流河床逐年升高,洪水时节使得世居于此的沿湖(河)居民的村居环境受到威胁,导致沿湖(河)居民大范围搬迁;这也是建国以来鄱阳湖沿岸及其支流搬迁人数及搬迁面积最多最大的一次。就我所处的大队(现在的村委会)而言,各个村庄的搬迁都是各村自行决定搬迁的位置和方法。一般情况都只是向着高处,选址也是选择高坡地块,并没有审慎做到完善的科学搬迁方案和办法。这样做看得见的结果便是村庄地势高了,再也不用“担心”洪水了,似乎也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实际情况却非如此,搬迁在哪里怎样实施搬迁的正确性却有待时间去验证。据了解,这么多年过去,有的村现在所处位置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已经显现;这便构成我认为不“科学”的“依据”。

  每每此时,我便忆起过去,忆起曾经的村落,村落里的人和事,及那“人气”旺盛的村巷……

  洪武二年,一介布衣篾匠武仲,为了生计自本家都昌县黄冲顶风冒雨、蹑屩前行。这天晌午,口干舌燥、饥肠辘辘。抬首前瞻,一条清澈河水由北向南缓缓流过。欻忽,心生窃喜。便选址立足,开疆拓土,结束漂泊生活。此处便是今天麻园河畔麻园河戴家村所在地。尔后,娶妻生子,世代田耕,繁衍生息。一介布衣篾匠武仲便是今天麻园河戴家村人的共同先祖。六百多年过去,由当初一人独行衍生到今天近千人,这是多么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一件事啊!

  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总喜欢抬头远望下家乡,远望下家乡后面那棵高大的樟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拼命地往回跑。大点考入油墩中学后,每每傍晚时分,总喜欢找一高处,望向家乡的方向,找寻立有高大樟树的地方。我知道,找着了那棵高大樟树,我的家就在那,我的亲人也在那。后来,转学离家五十多里的珠湖中学,我依然每天望向家乡的方向,找寻那棵高大樟树的那个“点”,几天没找着,我就烦躁起来。一个晴朗的天日里,我终于找着了,找着了立有“高大”樟树方向那个“点”,我便心悦起来。尽管十分“细小”,但我知道,那是家乡的樟树,我的亲人在那;那樟树后面朗日晴空,让樟树树冠显得“清晰”又熟悉。再后来去向沿海城市,每每想家时,我便望向北方,望向家乡的方向。我知道,家乡已经看不见了。我便在心里想象着,想象着家乡旧时的模样,想象着樟树的模样,想象着樟树像个“巨人”一样矗立在村后像是保护着全村人的模样。我知道,那是我的“家”,我的亲人还在那……

  后来,每每从外面回来,从外地回去,临近家乡时我总要抬头望一望樟树,确认樟树的存在。找着樟树了就找着了家,找着樟树了就可以沿樟树对着的那条铺着青石板麻石条的村巷回到家,或许一眼就可以见着母亲父亲,见着母亲站在老屋门边与叔叔婶婶们聊天呢。此时,叔叔婶婶们像发现什么似的高挑着嗓门叫着我的名字,打量着我全身,说我又瘦了还是身体比以前好了点之类的话,让我羞涩着呢;母亲便也抽身说,饿不饿,锅里还有吃的。我便在亲情的包裹中享受着那份久违的柔情……

  回到家乡,我总会去村口转转,看村前的水塘、水塘里的水,村后的竹园樟树林,也会来到我家巷弄后那棵高大樟树下,伸长着两臂,闭上眼,背靠着樟树粗大的树干,静静享受着家乡的“味道”。这时我才真正感受到我脚踏故土了!一一那么近,那么亲切。听村里老人说,这棵樟树栽插于明朝,具体年份不详。但我想也是,那么粗壮,那么高大,枝叶那么庞大,足足有三四亩地的面积。

  在家耕种田地时,每到炎炎夏日,樟树下就聚满了过来纳凉的人,他们时不时就会“丈量”下樟树的围度,看看这么粗的樟树几个人能“抱下”;每次“丈量”时,四个大人手拉着手绕樟树一圈也难合围起来。这时,他们就坐下来一面乘凉一面议论起来:有说这樟树至少五六百年的,有说少也有上千年的,他们争论不休,各说一词,但无从考证。其实,旁边不远处也还有两三棵同样粗壮的樟树,看粗壮的程度应该是同一时期栽插的,只是没有这一棵那么挺直高大、树荫四蔽了。

  有时想想,好佩服先祖的智慧啊。可以想象,六百多年前,先祖武仲初来乍到时,这里定是荒无人烟,杂草丛生,蚺虺横行。但智慧的内心告诉他,假以时日,这里开辟出来定为风水宝地。那万顷碧波穿境而过,那高阳、那落霞,那蓝天碧日下广博的土地,这已经足够了。从原有老宅基地选址及村庄布局可以看出,先祖们智慧的内心所澎湃出的激情和勇气、决心和毅力,在几百年前的古代,是多么珍贵和具有创新意志!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念拟归。”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缜密的规划布局是古村落得以生生不息的秘诀。传统村落追求顺应自然,追求村落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契合,讲究耕读传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你站在高高的樟树边,你所感受的是清爽舒适的惬意,是气定神闲的安然。此时,你心里会产生无名的感动:先祖们真是智慧的化身!你会环视四周,看一看在这高垒的土堆上感受的先人立足此地时所规划和设定的“将来”宜居所在的精妙和可贵。

  “村巷翳桑麻,萧然野老家。”宋朝诗人陆游笔下的《秋晚村舍杂咏》是多么令人遐想的美好田园!而现实版故乡村居,从坐落位置到所处环境结构及布局都极为精妙宜居。当你站在村前远望家乡的方向时,最先吸引你的依然一是村后西北角那一棵高大的樟树。那粗大笔挺的树干、巍峨挺拔的雄姿;那蓬展舒散的枝干、青翠欲滴的枝叶,都让你感受其作为一个“巨人”所拥有的坚毅和决心的力量,这种力量神圣不可侵犯。它像一位父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保护着全村人的安全和福祉。与之遥相呼应东北角另一棵同样古老粗壮的樟树更像一位贤惠慈爱的母亲,扩展着自己庞大的树枝遮天蔽日般“呵护”其日日见长的孩子。那依山傍水、背北朝阳的村居;那条块分明、分割有序的村巷,村巷里铺就的整齐划一的青石板麻石条;那纵横交错、贯穿全村每一巷弄排水极为通畅的沟渠和浅沟。还有那村后自西向东茂密的竹园和樟树林、村东首的自然山地,和村西不远处缓缓流动的清波。横卧村前人工开凿的水塘及那东西贯通的水沟,那岸边依依垂柳,及那村后大片良田沃土……都让你犹如进入一个仙境所在。

  这是多么伟大的设计和规划呀!故乡,我怎么说你的好呢;我怎么说得出呢!

  每当夏季来临,我家老屋边那条巷弄就热闹了。人们吃过午饭或从地里回来歇憩下都会不自觉地来到这条巷弄纳凉、聊天;这里俨然成了一个避暑“胜地”,也成了全村新闻消息的“聚散地”。有搬凳子或椅子来巷弄坐的,有干脆就空手过来,坐在巷弄铺就的青石板麻石条上的。人们畅谈着、嬉闹着,喜欢对羿的,就杀上两盘,“棋盘”是现成的,用一根枝条或石块在石板上画一个“棋盘”就是了。有时对羿完忘记擦掉“棋盘”痕迹,被村里老人看见就会嘀咕几句,然后还是擦拭干净。人多的时候,过去晚的人连石板都没有坐,只有站着;站着的人也不急于走开,依然站着聊天或轻闲地听着人家聊天。那时农村家用电器还很少,中午屋里闷热,这巷弄里吹过的风又那样凉爽,吹着吹着就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谁会起兴去向灼人肌肤的炎炎烈日下或闷热的家中呢。每每坐下就会赖到快要日落西山才起身去向地里。巷弄坐久了,也经常会看见外村去镇上回来经过巷弄的人,他(她)们走到这巷弄时多半也会停下来歇憩一下,感受下这少有的顺路“清凉”。

  在家耕作时,家里闷的时候我会经常跨过老屋边对着巷弄的小门,拿着一本书,提把椅子,坐在巷弄靠边儿的地方,看着书,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坐久了我会起身,来到巷弄尽头的樟树下,环抱着樟树,久久不愿离去,有时还会不自觉地落下泪来;也会来到村前伸向水田的小路。这一前一后的路不知走了多少回,多少回的折返多少回的趋前。兴趣好的时候会走出这个“圈”,向东去向村前的水塘边,用手戏戏水塘里的水;向西走上关山坝,望一望家乡河里的水,更远点,远眺河对面的中学。想看,又不敢看,知道那是走向希望的地方;正如我耕读的油墩中学。可那已经不属于我,但我的心还在那,还在那里面游荡,仍然听着朗朗书声,仍然想着朗朗读书人幸福的笑靥,想着念着,我也心悦起来……

  雨季的时候,我会撑一把油纸伞,走在我家巷弄的青石板麻石条上,看老屋屋檐雨滴石板溅起的水花,听雨滴时紧时慢的淅沥声,我便从这时紧时慢的节奏中想象着雨的大小、细密,我会循着这滴滴雨声进入一个无纤尘的世界,我会在这世界里信马由缰地驰骋,走向我想去的地方……

  冬季,我仍会走在我家巷弄青石板麻石条上,听凄冷北风的呼啸,但我知道,我家巷弄的风不会太大一一大也不会让人不寒而栗;巷弄尽头的樟树“帮着”这条巷弄里的人已经挡了阵呢;也和它的“同类”一起“帮着”村里人挡着北来的风寒,直至春暖花开季节的到来……

  巷弄是清凉的,也是温暖的,清凉着我们夏日的清凉,温暖着我们冬日的温暖。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每当日上中天,巷弄里短暂的太阳光扫过,我终于知道巷弄冬暖夏凉的“秘密”了…

  我智慧先祖的“杰作”啊!

  我住进了现在的高楼,住进了“洋房”,但我依然感觉着寒意,感觉着少有的孤寂。

  我无时不在念想着故土,念想着曾经的村居一一我永远的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村庄 风子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吴婷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6-11 08:14
    杨霞
    这些记忆很珍贵,写出来更珍贵,有记忆的人未必都有写字的习惯。乡村,不应被遗忘。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1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