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也不是冠有大名的专业作家,能受萍水相逢的白夜主编的款约,欣然乐意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就怎样写出好文章问题,说些个人感受与见解。
写出自己独特的文采
文采是文章的灵魂之光。如同饭店酒楼,有了自己独特的招牌名菜,顾客才能慕名而来,啧啧称道,甚至门庭若市,座无虚席。
我国现代文坛史上,许多文学爱好者所以成为泰斗巨擘,就是因
为他们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写出了自成风格、各有千秋的独特文采。鲁迅的尖锐,冰心的婉约,峻青的壮丽,孙犁的韵味,赵树理的朴实,周立波的风趣,贾平凹的豪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散文、随笔和杂文,虽无统一文体模式,可以刚柔随意,多姿多态,但引人眼球、令人喜爱、被人追踪的文采,无论如何不可弃之不讲。那些有启迪、有警醒、有份量的文章,在娓娓动人叙述、栩栩如生描写和有声有色抒情的文采衬托下,就显得更上品格,更有质量,更具魅力。
一些初学写作者,往往不从自己实际出发,这山望着那山高,“四面出击”,什么文采都盲目追综,结果广学薄收,欲全则不达。他们宛如鼯鼠学技,虽“五技”都会,却一技不精。自己喜爱且又擅长的文采,要潜下心来,紧咬不放,边写作边提高,坚持一条路走到底。
求索自己独特的文采,并非刻意午文弄墨,故弄玄虚,而要自然、贴切和真诚。否则就是白费脑筋,空耗时光,甚至弄巧成拙,却得其反,影响对人物、事件和场景的刻划与抒发。
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文采,没有捷径可走,根本的是练好“内功”,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牢文学根底。
抒发感人至深的情愫
散文、小说和随笔之类,只注重过程描写,不倾心情愫感悟的抒发,则属败笔之一。
人生路上,岁月可以带走一切,唯独带不走的是情愫。父母老人溘然仙逝,即使时过境迁,也始终铭记养我育我的大爱;兄弟姐妹因故分开,即使天各一方,也时刻不忘情同手足的深情;同事战友终久离别,即使各奔东西,也永远记住为己挡风遮雨的惠恩。如此等等,从呱呱落地到白发苍苍,从互不相识到亲密无间,形成并融入血液、温暖心灵的这种爱、这种情和这种恩,无论千变万化,都是走不出、隔不断的。用炽热之情、赤子之心和生花之笔去文情并茂地回忆它、记录它,当属天经地义。
喷着血浓于水情愫的文章,读者阅读起来虔诚痴迷,宛如啜茗香茶,欲罢不能。读着读着,心灵便会此起彼伏:读到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失声哭泣;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噱头处,憋不住哑然大笑;触动处,停不住浮想联翩。其感受与效果就是不一样。
专注写作惊天动地的大事无可非议,淡化身边亲人亲情的平常事的写作也不可取。其实,平常事题材虽小,情愫深重。单位中、家庭里、校园内,以及街巷村庄,发生的人间大爱深情,可谓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把这些小中见大的平凡事记录下来,宣扬出去。同样意义非凡。况且,人们爱看浩瀚海洋中的大鲸、活蹦乱跳的鲜魚,也爱看宅内玻璃缸里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小金鱼。
情愫感悟抒发,应该真实真诚,“适时得体”,经得起推敲和检验,以避免遭受质疑与生厌。
备好可供撷取的素材
精品佳作的奉献,离不开众多的素材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足够的“粮草储备”,仅凭孤一脑袋记忆,等于无米之炊。有了“多多益善”的素材资料,才能淘出“以一当十”的真金。矿山资源越丰厚,产品质量越高质。
适当引经据典,应用一些与文相关的古言、古诗和古典,以及重大史事、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和掌故佚闻等。可以提高文章的深度和厚度。读者阅读起来,常会神思遐想,回味无穷,不致于像白开水似的,平淡无味。
阅历、经历是取之不尽的“资料仓库”。材从才来,智从知来。学历高、经事多,文化知识积淀丰厚,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应且行且珍惜。
深入细致采访,撷取的素材就无穷无尽。每采访一人一物一事,别人大而化之,一瞟而过,自己要耐心细致观察;别人不想不愿看的,自己要乐去看、勇去问;别人因故不便不能看,自己要“削尖脑袋”看到问到;别人看了一遍就走,自己尽量多看几遍,直至追根问底;别人只看表面现象,自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别人只是看看热闹,自己要善于看“门道”。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脑记忆毕竟受到限制,不可能容量
无限,也不会过目永世不忘。采取剪贴、摘抄和记录等方法,把古谚箴言、哲学睿语、思想火花、名句佳话和鸿篇巨作,以及自己的偶有所得,分门别类地收藏保存起来,说不定在自己作文时受到启发,应用得上。懒惰、自满是积累会集资料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