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癸卯未尽,甲辰尚候,但是,2024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了。
新年伊始,该写点儿啥呢?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咏雪?咏梅?咏春?罢了,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大家写出了多少美文佳作,咱本平庸之辈,还能再写出个子午卯酉来?思来想去,还是写一点儿和孩子们读书有关的家长里短,兴许有益于社会,姑且称其为“劝学篇”吧。
前些日子,下午出去遛弯儿,在中学围墙外面看见四个学生模样的孩子,鬼鬼祟祟的在墙根蹲着,其中一个孩子从兜里掏出包卷烟,给另外三个人各散了一支,有一个孩子迅速掏出打火机熟练的给大伙儿点着,随即四个人进入了“吞云吐雾”的境界。看那气势,和社会上的“哥们”别无二致。
有一天下午,从校园里面教学楼东侧跑过来两个小伙子,左右观察了一下,意思是看看是否被人发现,然后把住围墙的铁艺栅栏向马路对面的便利店喊:“辣条,十块钱的!”便利店老板应声答道:“好的,稍等!”……
尽管我每次都比较知趣,匆匆地离开了现场。但是,这一幕幕的情景却久久不能抹去。近年来,看到和听到孩子们不好好学习的人和事儿太多了。我怀疑,是不是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读书无用论”,又被某些人捡了回来!
我梳理了一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
孩子到了该读书的年龄了,送到学校去接受系统的教育,一方面学习文化知识,一方面培养道德情操,促使他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道理,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
《三字经》的开篇语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孩子从呱呱降世到吸乳成人,仅仅是拥有了生命体,最初的本能除了吃奶就是睡觉和玩耍,幼小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以后在这张白纸上涂上什么颜色、画上什么图案,那就看他的启蒙老师——家长,和学校老师怎么教育孩子了。
到了懂事阶段更要经常的磨叨,加强灌输的力度。让他懂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多方面掌握生存的技能本领,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读书有前途”。这一论断,虽然并非完全正确,读书不多的人,由于头脑聪明,胆识过人,抓住机会,趁势而上,在某一个行业成为“成功人士”的大有人在!由于有背景、有财势,做官为宦鸡犬升天的大有人在!但总体上说,文化教育依然是教化人类的必经之路。
家庭教育,似乎应该从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一直持续到初中甚至高中。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对那些仍然执迷不悟愚顽不化的孩子,有必要“猛击一掌,大喝一声!”促使他幡然醒悟,摈弃陋习。假如他仍然沉迷于网络游戏,厌恶课堂学习,将错过大好时光。因为教学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尤其是数学类的课程,今天,没有注意听讲或者没有听懂,过几天,更不知道老师在讲啥呢。时间长了,同学们用异样的眼光瞅着你,你坐在教室里都感到尴尬和羞愧,只好跑出来抽烟、喝酒、玩手机打发无聊了!寒来暑往,一样的跟着大伙儿去学校,一样的放学回家,当面对试卷儿的时候——“洋鬼子看报——傻眼啦!”
毋庸讳言,玩儿,是人的天性。但是,学生应该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成人应该以不影响工作和生活为界限。
有一位年轻的理发师,小两口就生育了一个男孩儿。好多年前,我在理发的过程中和他闲聊:“看这孩子的眉眼挺聪明,好好的培养他吧,让他好好念书,将来肯定错不了。”他说:“嘿嘿,管他那哩,到念书的时候,咱送他去念书,至于念好念不好,那是他的事。咱还没有念出个啥呢,他还能念出个啥来?爱成了啥样,咱管不了啦。”
这难道不是典型的不负责任、放任自流型的家长吗?这样的家长会督促、辅导孩子积极的完成作业?会诱导孩子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儿?他都不知道“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是说给谁听呢!这孩子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不必赘述。
其次是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是关系到孩子学习成绩好赖的重要因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动力,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温馨的学习环境。当然了,除了家庭环境,还有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孟母三迁而择其邻”的典故,想必大多数人都知道吧。孟子当初如果没有一位贤淑的母亲,为了让他远离不利于学习成长的外部环境,不辞辛苦三次移徙,恐怕他也不可能以儒家“亚圣”而名垂青史!
以下几个家庭缩影,您觉得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呢?
有的家庭,父亲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眼高手低。大钱挣不到,小钱看不着,整天甩出来晃进去,浑浑噩噩,七零八落,一地鸡毛。
有的家庭,母亲好吃懒做,“十指不沾阳春水”。别看家里邋里邋遢,杂乱无章,自己倒是“驴粪蛋儿,外面光”,黑的、白的、红的、粉的使劲儿地往脸上抹。下午麻将馆“上班”,晚上,交谊舞场“加班”。孩子放学回家了,屋是黑的,门是锁的,锅是凉的,饭是冷的。
有的家庭,家长回家以后高度放松,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尤其是看电视连续剧的时候,声音小了,不行,耽误一集,不行,并且跟着剧情的喜怒哀乐而大呼小叫不亦乐乎。至于有没有影响孩子学习,完全没有顾及这一码事,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有的家庭,家长酗酒成瘾,隔三差五的招揽几个“哥儿们”来家里喝酒。因为他已经喝了人家的酒了,“有来无往非礼也”。桌子上杯盘狼藉,椅子上东倒西歪,地上烟头儿和臭鞋混在一起,抬起头是烟雾缭绕呛得上不来气。
张三说:“我前几天去云南,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要跟我合伙做生意,说能领上我去缅甸,说那里钱好挣。”
李四的舌头已经伸不展了,还要吹呼一下说:“昨天我和东北来的贾老板谈了一个项目,双方各投资一千万,人家承诺当年就能分红二百五十万!”
王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只手扶着桌子不敢松手,另一只手掏出手机来接了一个电话:“哦,哥,你好?……对,这几天没有玩儿。……没有,没有,……没有输那么多钱,别听他们瞎说,我和你说,那天晚上我真正的是输了八万多一点儿,……对,不是十三万!咱们哥儿们我还能和你说瞎话嘛,……行,过几天咱们再玩儿,好,拜拜!”……
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能安心地写作业吗?能安安静静地阅读吗?这样的“家风”能熏陶出品学兼优的孩子来?
有的家庭,经济宽裕生活优越。可是,家长重视孩子的舒适程度,轻视孩子的学习态度。从小就完全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要啥买啥,从不驳孩子的“面子”,从玩具到吃喝到穿戴完全满足孩子的要求,并且是有名牌儿就不买杂牌儿的。上学放学,车接车送,春天怕风吹着,秋天怕雨淋着,夏天怕晒着,冬天怕冻着,俨然一个“家庭小皇帝”!孩子在手机上面玩儿游戏,家长不觉得会影响学习,反而认为玩儿游戏会“开发智力”。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讲吃、讲穿、自私、任性、挑剔的毛病。厌恶上课、逃避作业。你说什么?“板凳须坐十年冷”?我一会儿也不想坐,去学校坐冷板凳,哪有躺在沙发上玩儿手机舒服呢。……
这些家长,忘记了“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的淳淳教诲;忘记了“玉不琢,不成器”的至理名言;忘记了“寒门出贵子,富家多纨绔”的醒世警句!
现在看,你似乎是在“爱”你的孩子呢,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你是在“害”你的孩子哩!因为他再成熟再懂事毕竟还是一个孩子,还处于混沌无知的阶段。事实证明,网络游戏就是“精神鸦片”!一旦成瘾,欲罢不能!指望孩子本身的识别能力,能辨别是非对错并自觉摈弃吗?家长不严格地控制他,甚至有点儿强制性的苛刻他,他的“内因”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等到孩子、大人都明白了的时候,悔之晚矣!药店里面啥药都有,唯独没有后悔药。
纵观古今,许多名门望族,虽然家庭很富有,但是,对孩子并不十分溺爱宠惯,而是用严厉的《家训》、《家规》约束着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和言行举止,一旦违反《家训》、《家规》,就要面临“家法”伺候!
再者是孩子自身的原因。
有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认为青少年阶段就是玩耍,念书是给家长念哩。
有的孩子追求视觉冲击和口腹之欲,无法抵御网络游戏和刺激性食品的诱惑。
有的孩子不懂得生活艰辛不易,不知道啥叫“钱难挣”。以为家长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有的孩子不懂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愿意刻苦钻研,不想下真功夫,人的本性——“惰性”支配着他的中枢神经。
有的孩子不懂得社会风云诡谲多变,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不知道“天上掉馅饼”的事,没有!“地上埋陷阱”的事,很多!
有的孩子不懂得通过自己的拼搏奋斗,将来进入社会以后,往大了说,可以报效祖国,往小了说,能够成家立业、光宗耀祖,上孝父母,下佑儿女。
有的孩子不懂得从你解下红领巾那天起,小学的校门就不再对你敞开了。从你参加完中考那天开始,再进中学大门保安会拦住你。如果你没有考上高中或者职业院校,恐怕你这一生与学校无缘了!
有的孩子不懂得中考、高考就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又一次的“筛选”,如果你中考时名落孙山,预示着你在第一次的“筛选”中已经漏到“筛子”底下了。初中毕业,在当今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时代,这个文凭可以说算不上文凭。至于大学、研究生、博士的文凭,恐怕更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不可否认的是,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一直都是有“层次”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顶层、高层、上层、中层、下层、低层、底层之别。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虽然不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但是,起码应该有不甘堕落、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应该有奋力拼搏、力争上游、鱼跃龙门的理想和志向。而不是甘愿祖祖辈辈在底层社会中摸爬滚打!而不是甘愿世世代代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教育资源还很稀缺,高中和技校的录取率很低,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中学一毕业就意味着开始进入社会了。
有一个男孩儿,初一从外地转学回原籍学校就读。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心里自然不舒服。没有一个好的情绪,学习成绩肯定受影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本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的学生,一下子跌到了中下游的水平,糊弄地领了一个毕业证,就去北京打工去了。
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干的是“卖苦力”的工作,什么心情?什么感觉?只有亲身体验的人才知道其中的酸涩。尤其是晚上,一盏灯、一张床、四堵墙,远离父母亲人,稚嫩的心灵要遭受多的打击呢!所以,他给弟弟妹妹写了好几封信,声泪俱下地说:“哥现在才发现,学校的大门,哥这一辈子是进不去了!我的人生就剩下吃饭、干活、挣钱、睡觉啦。你们千万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
值得庆幸的是,他打工的单位附近有一个国营汽车修理厂,时间长了,厂长见这个孩子忠厚老实,主动提出让他来厂子里学习修车技术。是这位好心人,帮助他走上了凭一技之长养家糊口的人生道路。
有一个女孩儿,父亲在北京打工,她在北京读完了初中以后,由于政策规定必须回原籍市县读高中,不得不转到张家口市一所民营学校。面对陌生和不适应,她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不灰心,不气馁,一门心思的念书。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连续三年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告别了这所“第二母校”,紧接着毫无悬念的被某医科大学录取。去年秋天,大学毕业证尚未发下来呢,她已经被北京市某公立三甲医院考试合格,提前录用了!
据我所知,这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没有去过一天“补习班”,没有人给她买过一本辅导资料。读高三期间,吃了早饭以后,抱两筒泡面进教室,到晚自习下课才出教学楼呢!大学,接触到的是新的知识领域,许多专业术语听不懂记不住。大学老师讲完课,头也不回,立马走人。她,没有茫然无措,而是买了一个小录音机,把老师讲的课全程录音,然后再反复播放聆听,直至弄懂弄通为止。
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先生早就告诫人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教育家朱舜水先生在《朱舜水集·劝学》中曾经指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愚以为,教育是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兴衰的头等大事!所以,新年伊始,奉此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