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杨厚君:鲁迅日记的启迪

作者:向亮   发表于:
浏览:39次    字数:180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1篇,  月稿:0

  今天,略显意外地看到1927年10月初到上海时的鲁迅日记。

  3日:午后抵上海,寓共和旅馆。下午同广平往北新书局访李小峰、蔡漱六……夜过北新店取书及期刊等数种。玉堂、伏园、春台来访,谈至夜分。

  5日:往内山书店买书四种四本,十元二角。

  7日:晚邀小峰、云章、锦琴、伏园、三弟及广平饮于言茂源,语堂亦至,饭毕同观影戏于百新[星]戏院。

  8日:下午往内山书店买书三种四本,九元六角。夜同三弟、广平往中有天饭,饭讫至百新[星]戏院观影戏。

  10日:下午往内山书店买《革命艺术大系》一本,一元。

  11日:午后同三弟往商务书馆买《人物志》一部一本,四角;《夷坚志》一部二十本,七元二角……西谛赠《世界文学大纲》第四本一本。

  12日:往内山书店买书六本,共泉十五元。晚小峰及其夫人及曙天来访,同往中有天晚饭,乃衣萍邀,坐中共六人,为小峰、漱六、衣萍、曙天、广平、我。饭毕又往内山书店买书两种,四元四角也。

  此处,呈现的是鲁迅先生的七天的日记。我们不妨可以统计一下,七天,鲁迅先生买书七次,7日没有买书,12日两次去买书;与文学界和出版界朋友聚谈或聚餐三次;到百新[星]戏院观影戏两次。

  鲁迅先生1927年10月抵达上海后,他的主业便是写作,写作换来的稿酬乃是他生活的唯一来源。写作的源泉是什么?有人说,写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此言固然没有错,比如与文学界和出版界朋友聚谈或聚餐、到戏院观影戏都是生活。但是,写作还有一个重要的源泉,那就是读书。

  鲁迅先生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大抵可算高产作家。而鲁迅先生的作品,不仅是一般的文学作品,同时,他又以思想性见长,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即人们常说的博览群书,他的深刻和哲思则是不可能实现的。七天,买书竟然达到七次,这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读书狂”的最好的注解。这也印证了人们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然,读书破万卷,下笔不见得都有神。读书,一定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鲁迅先生在这方面,堪称我们的典范。鲁迅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文艺批评家,这一点,但凡对鲁迅先生稍有了解的,都无须我再赘述。当下那些当红作家的作品为什么多数都是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自嗨”,扪心自问,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潜下心来专心读书,读书人中又有多少人拥有鲁迅先生那样犀利而深刻的批判性的眼光。所以,我常说,如今的文坛倒是成了一帮不学无术的文人的自导自演的丑陋的舞台。

  鲁迅先生是喜欢交朋结友的,这也是大家所一致公认的。所以,他常出入现代人称之的“Party”。如果你看了鲁迅日记全集,你就知道,聚谈和聚餐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鲁迅先生对于交朋结友又是有讲究的,他不是“五湖四海”什么朋友都结交,他结交的多是文学界和出版界的朋友。我们可以说,鲁迅先生他是拒绝无效社交的高手。其实,那个年代,国共两党都想将鲁迅揽入怀抱,但是,他拒绝与各路政客相往还。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绝不蹚政治那堂子浑水,他才能保持一个独立文人的风骨。如今的文人,不妨把鲁迅先生当作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恐怕很多人都会汗颜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鲁迅先生百忙之中,他还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聚谈,如果没有他的提掖,便不可能有后来在文坛如日中天的萧红、萧军和柔石等一大批的后进文艺青年。

  我是常去影院看电影的。如今,走入影院的都是些什么人呢?我仔细观察过,多是母亲带着孩子,或者是出双入对的恋人,那些自视清高的文人雅士是不屑于去电影院的。剧场嘛,我的确是去得少,但我还是偶尔去看一场话剧什么的。如今的剧场,生意是清淡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国粹京剧,剧场也总是门可罗雀。至于地方剧,黄梅戏似乎在安徽安庆一带倒是拥有不少的观众,这乃与一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有关。安庆那地方历史上就比较特殊,那是一个重文轻商的所在,否则,出不了桐城派和鸳鸯蝴蝶派,徽班恐怕也进不了京,当然也就没有今天的京剧。可是安庆一带看黄梅戏的又是些什么人呢?是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这倒是能解释儒家文化唯在安徽的安庆一带保持得还像模像样。

  总之,看了鲁迅先生的日记,使我能想到的,一是,我们还是要多读点书,文人更要多读书。二是,适当的社交固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拒绝无效的社交。从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就能判断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三是,从一个人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即可评判这个人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

  当然,鲁迅先生的日记对我们的启迪远不止这些。今天姑且到此为止。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