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周兴华||母亲二三事(散文)

作者:柠北有琳   发表于:
浏览:31次    字数:170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1篇,  月稿:0

  (一)一顿丰盛的美餐

  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未入学,家里父母亲和我兄弟妹共七口人。那时,还是生产队集体所有制,家里只有父母二个劳动力,支撑着整个家庭。我们家是超支户家庭,所以分到的粮食很少,大约每年是四五百斤稻谷,餐餐吃稀粥也难以维持到年底。平时只能兼些蕃薯、木薯等杂粮充饥。

  五月的一天中午,母亲参加生产队劳动,放工后不急着回家,而是在收挖后的蕃薯地里不停翻锄,目的是捡拾漏在地里的蕃薯。工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小时便捡有半小箩大大小小的蕃薯。此时,母亲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并露出了收获的笑容。

  母亲回家后,就急着把捡来的蕃薯洗净,并放入锅里,燃柴火煲,不一会儿,我们兄弟妹几个便闻到了薯香味。当母亲把煲熟的蕃薯倒出篮里,我们兄弟妹便围拢过来,我和大哥自已可以动手,不怕烫手烫嘴,一个一个地吃起来。饥饿的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当时弟妹还细小,母亲便一个一个地剥去薯皮,还不停地用嘴吹冻滚烫的蕃薯,再递给弟妹吃。使我们吃得真饱。我们兄妹享受了如此“丰盛大餐”后,增添了力量,便走到屋外与小朋友快乐地玩耍去了。

  谁知,当我转身回来,看见母亲细心地寻找我们吃剩的蕃薯屑,连手指头大小的都捡起来吃,且不再剥皮。其实,手指那么小的蕃薯是无法再剥皮的。看了这一幕,略为懂事的我,感到很难过,知道母亲为了我们兄妹吃饱,自己又挨饿了。此时,我的眼眶真的湿润了……

  (二) 一碗米糠粥

  一九七二年的秋天,我刚满七岁,也刚入学不久。一天下午,村长哨声吹响,通知各生产队社员,晚上七点全部集中,召开“忆苦思甜”大会。

  晚饭时,我只吃了一小碗稀粥,便跟着母亲参加大会。会上,分别由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讲家史,场面非常动人。特别是那个老奶奶,从解放前说到解放后的生活对照。解放前她六岁便给地主放牛,七岁便做童养媳,常吃树皮和虫蛀烂的蕃薯度日,甚至还到山上挖①黄狗头煲吃,几天都拉不出大便,至使面黄肌瘦,生命在死亡边缘。她边说边放声大哭,令全体社员都忍不住落泪。当然,小小年纪的我也被感动落泪了。说到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分有土地,种了粮食作物,才基本解决了饥饿,也解决了衣住问题,还激动地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此时,社员们也跟着高呼。阵阵呼声回荡,响彻夜空。

  大会将结束,村长宣布,全体社员吃“米糖粥”②,好好感受昔日的悲惨生活。母亲忙着给我盛了一大碗米糖粥,我接过来后,不知是因为过于肚饥,竟然一口气把它吃完了,并觉得津津有味呢。

  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时的情景,那碗“米糖粥”的滋味,至今铭刻在我心里,时时在我眼前浮现。

  注: ①黄狗头,是一种野生植物的根部,长有很多黄色的幼毛。解放前,因饥荒,人们挖来煲水充饥。②米糠粥,是解放初期,人们用大米、米皮糖、大白菜、盐等原料煮成的稀粥。主要是开忆苦思甜大会时,煮给社员们吃,感受悲苦的生活。

  (三) 母亲慷慨解囊

  二O二二年秋,全国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我们梧村村委会也不例外,全体民众也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

  特别是梧村边朗村,地处化州市合江镇中部的罗江东岸,地理位置偏低洼,经常会受洪水侵袭,严重影响村民的财产安全,经村代表会提议,并研究决定将从梧村桥头至庙山头修一段高4米,路面宽12米,约一公里长的沿江大道,以便起到防洪、交通和环境美化的作用。方案确定后,各地乡贤和村民们热情高涨,并纷纷带头捐资助力,更可敬的是村中有几位老人也踊跃于捐款行列之中。我那八十六岁高龄的老母亲,平时省吃俭用,一听说村中要修河堤路,便把自己多年来积蓄的13800元,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并得到儿女们的支持和认可,更受村中干部群众的赞扬。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个如此慷慨解囊的母亲,怎不令我肃然起敬?

  三个月后,我们兄妹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走在新建的梧村沿江大道(后定名为“凤凰大道”)上,看见男女老少漫步于江堤上,谈笑风生,沉浸在幸福的氛围之中。此时,我才领悟到母亲当初慷慨解囊的真正含义。

  亲爱的母亲,您的义举是正确的,精神是可嘉的,您是儿女们的榜样!我们因有您这样宽怀的母亲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柠北有琳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