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拦车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个村的村名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由中原前来晋传道讲学,路过村子时,路中央有小孩在玩以石筑城的游戏,对孔子一行人马置之不理,拦住了道路。其中一位叫项橐(tuo)的顽童年龄虽小却机灵过人,以“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质难孔子。孔子心想,晋国连小孩儿都这么聪慧,大人该是怎样,何须施教?遂不再前行,就地南归。自此,村名改为拦车,现在村北天井关旁古道上仍可见回车辙痕。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了文庙,还立了“孔子回车之辙”碑。
再说历史上的天井关孔庙。天井关孔庙位于晋庙铺镇天井关村,又名夫子回辙庙、回车岭孔庙。据《水经注》记载,东汉建宁二年(169),孔子十九代嫡孙孔昱任洛阳令,为了祭祀先祖“以奉烝尝”,创建天井关孔庙。北魏太和元年(477),孔庙年久失修,孔子二十八代孙孔翎度上表请旨修复。唐贞元年间,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戡在洛阳做官时,更是迁居晋庙铺镇,傍庙而居。宋英宗治平四年 (1067),理学大师程颢任晋城令时,曾加以修缮。其后,元明清三代都曾重修孔庙。康熙十八年(1679),衍圣公孔衍珻由河南入太行,曾至天井关祭拜,并任命家族子弟为奉祀生员。康熙二十四年(1685),天井关孔庙更名“回辙书院”,成为庙学合一的殿堂。康熙五十三年(1714),衍圣公孔衍珻行文山西督抚,“札委候补尼山书院学录孔兴鉴专管回辙书院祀典事”。从东汉至民国,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太行陉古道时,大多都会到孔庙祭拜,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赋。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重过天井关回辙庙》一诗中感慨:“天井关前策马过,道徬古庙郁嵯峨。石留辙迹深如许,道在人心耿不磨。”显然,天井关孔庙与“孔子回车”的传说早已成为晋庙铺镇最有韵味的传奇。
原存天井关村孔子庙的石碑刻有《孔子回车庙解》一文,其对孔子在泽州地界回车及路边辙迹逐条辨驳。说明都只是传说,并非实事。碑文有如下记载:
陈子(即陈子棐,陈棐。进士,明嘉靖年间仼泽州知州。)曰:“孔圣之车,未尝登太行也。”按《史记·世家》,孔子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临河叹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乃还,息乎陬乡,作《陬操》以哀之,而返乎卫。斯《世家》所谓至河者,黄河也。《禹贡》中有导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伓;北过绛水,至于大陆。(再往东越过洛水入河处,直达大伾山;然后折向北流,经过绛水入河处,直通到大陆泽)《括地志》曰:“大伓(pi)山,今黎阳东山。”《索隐》则曰:“大陆在钜鹿。”及入我朝,黎阳即北直隶浚县,而钜鹿之大陆,则宁晋境也。是古之黄河过洛汭(rui)即东北流,而卫国在其东南,故自卫之晋,必过河而后太行,过太行而后晋境。孔子当时既临河而返,是未济河也。既未济河,是未诣太行之下也。其太行之巅有回车之辙者,妄矣。
还有“至于拦车之名,果俗因回车之妄附会之”之言。
碑文还记载了郦道元《水经注》中提到的建孔庙及孔子后代立碑的内容。大致意思是孔子赴赵国临黄河未济而返,后人为纪念孔子回车一事而和天井关古道上的车辙相联,并因瞭望孔子在河岸未济处而将庙宇建于山上以方便瞻仰祭祀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太行山及周边的民众方可就近祭拜圣人并赢得聪颖淳朴、重教兴学的民风美誉,何乐而不为?
正如明朝贺盛瑞在《重修天井关圣庙碑》(碑原存天井关村孔子庙)中所言:“庶所疑夺于所信,其亦善用异矣。”意思是:或许那不可信的比那可信的还能赢得人们的相信。(能以怪异使人们相信)那也真算是善用怪异了。
1990年,我到北京游览八达岭长城,门票上有长城照片和中英两种文字,内容为:“八达岭长城游览纪念。长城是公元前七世纪开始修筑的,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公里,它是世界上七大奇迹之一。在月球上用肉眼可辨认的地球两项重大工程,其中一项就是中国的长城。”
这段长城是我国古代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处。此地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磅礴的城墙由山底向上盘旋延伸于重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又似巨龙蜿蜒于峰岭天际,威震八方。行走于城墙的陡坡或牒楼之间,轻抚一块块巨大砖石,想到是月球上仅能辨认的人间奇迹,不禁心生自豪:泱泱中华,崇高伟大!
尽管说在月球上可看到长城的说法不真实,第一位踏足月球的阿姆斯特朗,也从未发表过在其上可辨认长城之类的言论,丝毫不影响我们观览后的豪迈之感。
山西省泽州县南岭镇栖龙村(以前曾称西龙),位于长河汇入沁河的故道上,初名骑龙村。当你站到村东北面的圪窿山或龙王庙对面的山上俯瞰山下地形,就可见长河在数万年前是受到和龟山相连的高山阻挡而绕着龟山东流向南汇入沁河的,入口就是今天的古村位置。
丰水期的长河水实在太大了,横亘在河道上的龟山系列成直角阻拦,暴怒的浊流直接漫过连着龟山的正面山石,疯狂吞噬冲刷,硬生生将连山冲断,淤就一湾沃土,撞开一条捷径,掘出一眼龙潭,滔滔下泄。成就了今天的龟山、龙王庙、真爱桥、黑龙潭和陈廷敬的“蛟龙窟宅”题字。
于是乎,西龙村就有了勒石于清雍正四年(1726)的《栖龙宫增修东敞楼碑记》:
“阳邑八景,栖龙潭不与焉,若望莽孤峰盘亭列嶂,与夫修真古洞诸名胜,余未获游览。然观环潭列山,削壁岧峣(tiaoyao),高出云表,穿岩断石,翠柏苍苔,不啻画图,即不有潭,亦云名胜。况乎潭夹两山之间,当阳阿水之冲决,若空中瓮,阔约十数丈,而渊深不可测,奇(若)天钟,其必有龙焉可知。陈文贞公题石壁曰:‘蛟龙窟宅’。且当亢旱,祷雨泽者虔祝龙神,石击潭中,甘霖辄应。则是潭也,又不维其奇,而维其灵,何不而更作阳邑一景乎?岂以去九仞台里许游仙台者,必经其处,故略不志耶?
潭之阳有大陵焉,名曰龟山,建龙神殿宇。”
还有勒石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西龙村重修滋圣龙宫碑记》,刻有如下文字:
“尝谓山川秀毓,其地必灵。吾阳东南五十里古有栖龙潭,其深莫测,非神不能栖,非圣不能藏。潭左有龟山之首,建立神场,号曰‘滋圣龙宫’,为各社祈祷之所。”
“宅”也好,“宫 ”也罢,都是古人祈雨之所,极具神秘色彩。今又在龙王庙后改建一玻璃桥,将长河冲断的龟山两头相连,名曰“真爱桥”,据说是为纪念唐玄宗仼潞州(今长治市)别驾时和杨贵妃曾游此地。龙王庙前“真爱桥”,如果庙主是唐明皇就好了。
游人大多不留意这些。此地有山有水有祠庙,乘船过桥可攀岩,图的是新鲜刺激。我们更希望山水旅游彰显中华五千年悠久文明,既有文学艺术的浪漫情怀,又有科学缜密的求实态度,国学兴“回车”,戏曲红望头,“太行一号”处处景美收获舒心开心,“全域旅游”打造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