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作人先生曾经指出:“在师造化时要无我,在夺天工时要有我”。
“师造化”,就是要以大自然为师,不带任何主观的臆造或偏见,要“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石涛语)。徐悲鸿为了画马,以马为师,细查其状貌、动作、神态,务求抓住特点。他曾对马用过长时间的功夫,画的速写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学过马的骨骼、肌肉组织,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经过这样长时间的努力,徐悲鸿了解了马的生长规律,结构规律,默写出马在各种条件下的姿态,笔下的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这就是古人说的,“曲尽其态”,以致才能“夺天工”。这里说的“夺天工”,是指的创作过程中,要实现的“变”的过程。即通过把自然形态的花鸟鱼虫,变为一种艺术的呈现。这当中,花鸟鱼虫已经不完全是大自然中的原形态,而是加进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是其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等的综合表达,由此,实现了一种“变”的过程,即是作人先生说的:“在夺天工时要有我”》。
这个“变”是一次质的飞跃,表达的重点,不是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而是作者的强烈个性,不是简单的模仿自然,或是重复自己。
从师造化到夺天工,要经历一个长期关注的过程。为此,首先要专一,长期在一件(或一个题材)上下功夫,如梅、兰、竹、松等。郑板桥就是因为长期在兰,特别是竹上下功夫,才能脱颖而出的。许许多多的花鸟画家,就是因为长时期描写一种或数种题材,甚至终生、反复描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锤炼,然后生动地表现出来,呈现出感人、丰富的内容。
郑板桥曾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他对自己四十年画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师造化,夺天工”的生动说明。“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正说明他在画竹子这一题材过程中所花费的心血,反复描绘同一题材,不断总结,提炼。“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是说他在长期观摩、领会以后,开始进入创作阶段。为此,将冗繁的枝叶不断简化,只保留最生动、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以突出竹子的高傲、清劲、豪气凌云的表现。
在这里,他的创作已然不是照抄,而是大胆的变。在变中,实现对竹子高风亮节的品格的赞美,以及自己对这些美好品格的追求。
由此,郑板桥表现出了画家的一种宝贵品格,就是在长期的不断追求中,不因技法的逐渐熟练而自我满足,而是在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反而去不断突破模式化的习惯,时时有新的追求,在熟中求生。由此,他笔下的兰竹,比起他人的同一题材来,更具个性,以及艺术的感染力。
这种独特的感染力,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高度统一,达到了“人与画合”的最高境界。
P.s.“人与画合”见清·笪重光著《画鉴》一书,原文是:“绘苑流传,大都高人韵士写其胸中逸气,此言人与画合,真为定论。”中国花鸟画极为重视这一见解,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024年5月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