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胡金霞:酒者的背影

作者:鑫恒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1780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友人的传统料理店内,灯光恰到好处地昏暗着,高朋满座的厅堂显得不是那么喧闹。音乐是那种低沉而又劲爆的,却如瀑布般让人畅爽。着深蓝色布衣,拦腰系着黑色围裙且翻着白色袖口的服务生倒是显得格外干净利索。他们来回穿梭于堂间。

  许久,我们终于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安顿了下来。

  偶尔抬头望见友人忙前忙后的背影,想到他曾自嘲过“我是个酒徒,就好那么一口,假如不喝酒可怎么与上帝交流呢”,对于这句话,我是暗自思忖了半天,是啊,不喝酒又怎能和灵魂对话呢?于是要了瓶梅洛以及格泰白啤和玛苏里拉沙拉。

  友人是拍摄纪录片的导演,之前一直在世界各地飞翔。他将在以色列、希腊、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旅拍时遇到的那些异域元素,植入了店内的装修中。

  友人对酒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颇有研究,说明白点就是对酒的酿造工艺和文化能说出个子丑寅卯。他偏好西方哲学,尤其是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超越自己的小我与宇宙大我合为一体。酒神的境界,醉的境界。

  相对于酒神精神,中国历史上那些与酒难分难舍的文坛倜傥的背影更让我着迷。当然,两者之间想必也有着殊途同归的联系,那就是逍遥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学会苍白得不止一点点,如果没有酒,魏晋不羁之风又怎能长啸于山水之间。

  可以说自从有了酒这个东西以后,每个时代的中国文学与酒都结下了不解之缘。然更喜欢魏晋与唐。

  现代哲人说中国酒文化的哲学鼻祖是庄子。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都嗜酒,他们毕生都在追求着庄子的浪漫绚丽与真性情。对于曹操,说他是酒文化的文学鼻祖一点不为过。文人雅集,以酒入诗这个风气应当是从他那开创的。何其质朴,何其有力,何其胸怀于天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而于曹操之后的第一“嗜酒男团”——“竹林七贤”,常汇集于山阴竹林之下,肆意酣饮。他们将酒当成了逃避现实,摆脱困惑,进入逍遥境界的一个替代品。伟大自由的灵魂在酣畅间与琴声悠扬的山谷共鸣。

  “七贤”中最具才华的阮籍一生壮志难酬,因为想喝酒,主动去兵站当了个小官,天天纵酒昏睡,不问世事。他的诗全然没有歌酒颂酒的文字,只渗透着生命无常、人生短促的悲伤。醉眼看世界,一切皆虚幻。

  他的《酒狂》以放浪不羁的狂态在中国古琴曲中独一无二。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懂得“酒狂”的孤独与萧索之情,懂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呢?

  说到不修边幅的嵇康,那可是“七贤”中最高颜值。时至今日仍有人钦慕于他的龙章凤姿。作为东道主的他虽比阮籍更加狂荡恣情,但其人品好、酒品佳,酒风沉稳。旨在小酌怡情,以酒叙友,号称“七贤”中的“酒英”。老大哥山涛曾赞誉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之玉山之将崩”。然“酒英”这一伟大的酒图腾,和他的广陵散一样怒放于刀光剑影里,终成了遥远的绝响。

  有人说唐诗是蘸着酒写成的,不为过。纵酒赋诗,诗酒风流是唐代的生活风气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杜甫“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元稹“我本癫狂耽酒人”,白居易“一生耽酒客”。诗人无酒不成诗。大唐诗坛若无酒,便失去一半滋味。诗与酒在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浸润着大唐的江山。

  不同于魏晋乱世,越有才华的名士偏偏远离政治,逃避灾祸,政权相对稳固的唐代文人却普遍看重名利。在唐诗里,充满着爱酒不爱功名的表白,而这恰恰表明了他们的内心对功名是非常渴望在乎的。心理学上把这种纠结称为反向形成。

  撇开名利不说,唐代诗人饮酒其实是很讲究格调的。花前月下或林中池上。琴棋书画诗酒花。“琴鸣酒乐两相得”“只将琴作伴,唯以酒为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除了恬静淡雅的格调之美,当然也不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豪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别伤感之情,更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雄心壮志。诗借酒神采飞扬,酒借诗醇香飘逸。唐代文人们在酒中享乐,在酒中释放快意和豪情,更在酒中品味人生的苦闷与萧瑟。

  透过厚重的历史微光,那些忽隐忽现的酒者的背影在山河间已渐渐远去,然而岁月带不走的依然是他们对酒当歌,意气风发的豪情;浅斟低唱,离愁别绪的忧伤。

  回望眼,再见友人于堂间昏暗灯光下忙碌而模糊的背影,我已是酒过三巡,半醉微醺之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