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友谊关游记

作者:咪咪音乐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3299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我第一次与友谊关谋面是1979年在《解放军报》新闻插图上。图片上的关楼、“凯旋门”,在我记忆里只是抽象、模糊印象,总想有机会去广西凭祥目睹它的尊容,已成为我多年的念想。从此,友谊关的名字就一直留驻在心里。

  甲辰阳春,有幸与几位战友千里迢迢来到友谊关这片红色土地,真情实感与雄伟、庄严的“友谊关”关楼得见,心里多年的夙愿终于梦想成真。

  关楼两侧,挺拔苍翠的木棉树像忠诚卫士日夜守护着关楼的安宁;用烈士鲜血染红的木棉花瓣与关楼上迎风招展的红旗交相辉映,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当站在友谊关322国道终点与中越国界零公里界碑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友谊关,始建于西汉,最早名称鸡陵关、大南关和界首关。千百年来,饱经沧桑与苍凉,几经战火硝烟的蹂躏,几度再建更名为镇南关、睦南关。直至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最后正名为“友谊关”至今。

  友谊关楼与中越边境口岸相对而视,越过花团锦簇的广场就是通往越南的陆运口岸。因战略位置重要,故名“南疆重镇”。到访了法式楼、大清邮局、边境口岸大楼和屹立在友谊关广场的民族英雄冯子材塑像后。再去友谊关楼打卡才算不虚此行。关楼二层是陈列馆,珍藏着重要历史资料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友谊关的历史照片;大厅中央周恩来总理与越共胡志明主席会晤的塑像特别显目,“同志加兄弟”的友情在这里再次得到诠释。

  参观完关楼历史资料陈列馆,对友谊关有更详实了解后,才得知关楼两侧山顶有古炮台供游客参观。

  不知是在军营呆过几年的缘故,还是军营情结在作祟,只要与军情有关,都会让我兴趣盎然。真情寻访“左弼山”古炮台,探觅城墙上弹孔的意愿尤为强烈。

  最早友谊关楼只有一层,上面再加盖遮风挡雨的凉亭。是连接关楼两侧“左弼山”与“右辅山”的栈道。

  1885年法军倾巢出兵,用大炮炸毁关楼;日本侵华时关楼再次遭遇不测。可它并没因此而倒下,却岿然不动坚守在祖国南大门。直至1957年重建。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友谊关”关楼。

  山高则崇,山陡则峻。上“左弼山”的路是用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异形石头拼砌而成。因山势险峻陡峭,石阶依山而垒,步行于上,或高或低、或深或浅。加之每坎石阶跨度大,行至半山腰,步履蹒跚,腿脚开始不听使唤。歇脚时,明显感觉心室跳动加快,脸颊发热,耳蜗伴有轻微的蝉鸣声。骑虎难下的窘境让我犹豫不决,如果继续上山,深感步履维艰;回到起点,则半途而废。有道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继续攀登才不枉此行,没准还会有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当我一步一抬头的攀爬在悬崖“天梯”上,遮天蔽日的乔木把古朴幽静的梯道遮盖得密不透风,无形中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遐想。与其说是低头爬山,不如说在追寻先辈的足迹。心中的执念把控着前行的座标;无形的力量激励着我向着更高、更远的山顶攀登。

  当我上气不接下气登上“左弼山”山顶,来到老将冯子材率部与法军交战的古战场。我来不及舒缓心跳,急不可耐环视四周,顿觉山顶的风景、空气与地面截然不同。我不由自主把目光投向远方,崇山峻岭中,山脉重叠,眼里满是山的巍峨,心里升腾着祖国坚如磐石的自豪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油然而生!心中从未有过的酣畅、通透无以言表;远处通往越南的公路犹如一条巨龙蜿蜒伸向远方;榕树深邃的根系植生在主炮台下的战壕、门楣上,像健美运动员肌肉凸起的静脉血管,与墙体同生共患,给裸露的战壕平添一道奇葩的风景;明代老城墙如虎踞龙盘静卧在山间炮台外围,讲述着不堪承受的历史之重;垛口上牵满的藤蔓植物郁郁寡欢,灰砖亘古,青苔斑布,似乎在诉说千年的沧桑与悲凉。我带着心中的执意继续寻找城墙遗留的弹孔,这可是侵略者在中国所犯罪行的最好佐证,也是国人难以忘怀的伤痛。

  我怀着对先烈的瞻仰之情,将“左弼山”上的一坛一罐,一石一景都视为稀世之宝。它们不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为阵地上的插旗石方所动容,看似普通的物件,却有它特殊的蕴含。我再度陷入思绪的漩涡中难以自渡,眼睛里总是闪现着猎猎红旗;如果说鲜艳的五星红旗是国家尊严的象征,那么,军旗就是部队的灵魂,更是步调一致、能打胜仗的定海神针。然而,古代作战军旗的作用更是非同小可。《孙子兵法》记载:“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而不见,故为旌旗。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由此可见,军旗在古代战场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既然战旗是军中之魂,那么粮草就是部队的后勤保障。而饮水则是古代作战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之泉。“左弼山”阵地上圆形蓄水池就是最好见证。高山之巅,清兵们的生活用水完全取决天河雨水,虽比流动作战士兵的饮水条件要好,而固守阵地士兵的饮水也是望天恩赐。岁月如梭,年轮飞转,横跨世纪之远,“左弼山”上的蓄水池虽说没有当年那样受宠,但它初心不改始终,仍然静谧在山顶,同样装得天下事,容得星河水,把山川层林、蓝天白云、日月星河倒映成一帧丹青水墨画呈现给游人。

  我来到古炮台的塑像群前,在其中一尊塑像前驻足。被冯子材老将军率大刀队抬着红漆棺材出征的举动所感动。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人物外貌特征和文字表述,我看到了冯子材老将军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的紧要关头,主动请缨,率亲子和部下与法军浴血奋战的场景,感人至深;面对法军的洋枪洋炮,他们毫无惧色,将生死置之度外,扬长避短,与敌人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术,使法军先进武器装备成为劣势。这是战略与战术的较量,勇敢与懦弱的鏖战,大刀与长剑的杀戮。

  从塑像中我仿佛看到了刺刀见红时的嘶吼声、刀光剑影的碰撞声,汇聚成一曲悲壮跳动的音符,让人如泣涕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倒在血泊中的惨烈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悲壮场面,像电影胶片在眼前飞速滚动,让我泪流鼻涕。这是一种民族气节与民族凝聚力的彰显。正因为有这样强悍、威猛和不怕牺牲的勇士,才使得法军闻风丧胆。大刀队凭借机智、勇敢、顽强和敢于亮剑的胆略,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钢铁长城,硬生生将法军挡在关外。最终法军以死伤过半而败,所剩残部落荒而逃。

  这就是清朝光绪1885年,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法军溃败后,清朝政府为了防止盘踞在越南谅山的法军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次年,由提督苏元春督办,在广西千里边防线重要隘口修筑军事防御工事,共建大型炮台19处,并配备德国引进“克虏伯”大炮,真正使广西千里边防固若金汤。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弼山”主炮台与战壕,就是清朝末年设计建造的。其结构严密,布局合理,四通八达,整体结构呈“中”字形,各方出口留有拱门。南门的门楣上镌刻着“镇关炮台”四个字还依稀可见。山顶主炮位下面是屯兵室和错综复杂的战壕,沿城墙垛口配置有近程国产土炮。身临其境,如同置身古代战场的氛围之中。纵观这些立体防御工事,不难看出先辈的聪明才智与军事才能。真正做到从防御入手,实战出发。确保友谊关千米防区无死角。

  自从中越边境千里防线配置从德国引进“克虏伯”大炮后,不仅稳住了军心、安抚了民意,还有效的扼制了法军的侵略行径,震慑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从此,法军再也没敢在中越边境挑衅滋事,再也不敢打侵略我国的如意算盘。

  借古喻今。事实胜于雄辩,要想国强,必须先强军;要想民富,必须国强。落后就会挨打,这就是铁的定律,颠扑不破的真理,也是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曾记得,积贫积弱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时,西方列强对我国实行“核讹诈”。毛主席研制“两弹”“一星”构想成功后,打破了西方核垄断的妄想,为我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时间。这就是伟人的目光与谋略。

  我带着绵绵的思绪,沿着“左弼山”古道原路返回。意犹未尽站在关楼前,回眸山上,炮台、古城墙在茂密灌木丛林的屏蔽下,藏匿得无影无踪;只有关楼上的垛口透视着岁月的沧桑与尊严;还有墙体上依稀可见的弹孔,如“天眼”般窥视着风云变幻,昭示国民,战火硝烟从未散尽。我们要有未雨绸缪的缜密思维,保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稳中求进!国强民富,民族复兴。

  山水相依若比邻,商贸通达存知己。愿中越友谊之树四季长青,愿陈毅老总亲笔书写的“友谊关”关名实至名归。

  2024年10月21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