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阿佤人民唱新歌

作者:朱发强   发表于:
浏览:2次    字数:1485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1999年,那次从临沧前往双江,再深入沧源的旅行,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那是一次心灵与文化的深刻触碰,尤其是与佤族兄弟的邂逅,让我对这片土地和它的居民有了全新的认识。

  客车缓缓驶离临沧,穿过双江,随后便驶入了一条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山路。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明媚,视野很好,我一路欣赏着车外面的风景。不久,我们的车经过了一个建于山坡的宁静的村庄,一幅意想不到的画面映入眼帘——路边,十几位肤色异常深邃的人正悠然自得地休息,他们的皮肤呈现出一种近乎灰色的黑,让我瞬间产生了置身非洲的错觉。同行的朋友见状,笑着解释道:“那是佤族兄弟。”那一刻,我心中的疑惑瞬间解开,一股对未知文化的好奇与尊重油然而生。

  佤族兄弟们的热情超乎想象,他们不仅没有被我们这些外来者的到来打扰,反而主动向我们挥手致意,脸上洋溢着淳朴而真挚的笑容。那是一种未经雕琢的、源自心底的热情,仿佛能瞬间融化旅途的疲惫与陌生。我们彼此虽语言不通,但通过眼神和简单的肢体语言,传递着友好与尊重。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让这次旅行变得意义非凡。

  抵达沧源,我仿佛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里不仅风景很好,还独具特色,街上的人大都是黑皮肤,男的穿圆领对襟上衣,裤子短而肥大;女子则穿圆领窄袖右衽开襟短衣,下穿带有多种花纹的直筒长裙。

  在一家音响店,我向老板推销音响,虽然生意没谈成,但当我询问起关于佤族的历史与传说时,老板显然对这个话题充满热情,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佤族的起源、习俗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独特印记。在他的讲述中,我了解到佤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那里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一种解释说“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另一种解释说“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认为这里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佤族世代居住于此,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老板特别提到了沧源岩画,这是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佤族祖先的杰作。岩画以其质朴而生动的表现手法,记录了佤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狩猎祭祀等历史画面,是研究佤族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听着老板的讲述,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佤族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老板还说,佤族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等传统节日,很热闹,叫我在节日时有机会来感受一下,我当然欣然应许。聊天的尾声,老板提议为我演唱一首佤族的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他说,佤族人民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这还得感谢省里面对阿佤山区的重视。“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随着旋律的响起,那激昂而又充满希望的歌声,瞬间充满了整个店铺,也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歌词中,阿佤人民用歌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毛主席的敬仰、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祖国的祝愿。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佤族文化的脉动,感受到了这个民族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那次旅行,虽然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佤族兄弟的淳朴热情、沧源岩画的古老神秘、《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激昂旋律,共同编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余光中老先生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风景。就像这次旅行,当你看到佤族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唱起了新歌,你就会想着要改变自己,融入他们。旅行还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心胸变得更加宽广,并用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