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进入霜降,秋将逝,冬将至。不知不觉间故乡江南今秋的第一次霜来了,屋面青瓦上轻轻地附着了白色的霜,门前的枫红如霞,屋后竹林里几棵野菊花傲然屹立,清晨里多了一缕清香。
人们都说下霜,大概也没人看到过下霜,其实霜不是天上下的。秋霜最喜欢寒冷,像是和大地有个约定,待到冰点时光临。当夜间气温降至0℃时,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在地面或近地的物体上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冰晶,世人称之为霜。
什么时候有霜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初霜的到来会早于节气霜降。而在我国南方地区,经常过了节气霜降才会出现秋季以后的第一次结霜现象。有农谚“九月霜降无霜打,十月霜降霜打霜”,在江南农历十月才是秋霜狂欢的季节。
秋霜高冷中透着轻柔,悄无声息地光临。初霜总是担心故乡受了寒凉,试探着先结成一点,很快变成一股清鲜湿润。等故乡适应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给故乡披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紧紧地裹贴着,挣不脱甩不掉。这霜又像是见不得阳光的爱,只能在夜间偷偷地恋着大地,当早晨的太阳升起,气温回升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秋霜没有冬雪来得凶猛和热烈,霜总是在夜里才会悄无声息地降临,如高手过招点到即止,留下薄薄的一层。而冬天的雪则不然,常常是不分昼夜,纷纷扬扬漫天飞舞。秋霜到来的时候,清晨走在乡间小路上,不知不觉中霜水打湿了裤管,鞋面上沾满草屑,透着泥土芬芳的气息。若是一夜大雪过后,道路已经被大雪覆盖,白茫茫的难以通行。
秋霜是一支神笔在大地上绘出绚丽无比的画。故乡的乡村田野被秋霜吻过,滋生出秋色斑斓。那叶子落尽的杮树枝头上吊满通红的柿子,如故乡节日街巷里挂满的红灯笼,到处都是迷人的红妆。梧桐黄了,水杉红了,在夕阳映衬下烂漫到了极致。这时候便到了观赏红枫的最佳时机,红枫似火,令人流连忘返。银杏树叶在被秋风吹落前,借着秋霜的力量,把灿烂推向高潮后才叶落归根,也不妄这一生走过春夏。
秋霜是一支催促秋事的令箭。在故乡江南,每年初霜到来之前要抢季节开展秋收秋种。抢时间收割水稻,把麦子种下,完成油菜苗移栽。若不按季节完成秋种会影响来年收成,与时间赛跑使得秋收秋种更加辛苦。此时,故乡人家忙着收白菜晒白菜洗白菜腌白菜,忙着准备过冬,忙着分享秋获的喜悦。
记得儿时,在深秋的一个早晨发现门前草垛上结满一层薄薄的冰晶,路边泛黄的杂草也银装素裹,我惊呼:“昨晚下雪了。”后来才知道那是霜,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经过秋霜的洗礼,青菜、萝卜更加好吃,杮子、橘子更香更甜。
故乡的老屋窗玻璃外面结满晶莹的霜花,朦胧得看不到屋外的世界。在朝阳的照射下,先是边缘清晰起来,慢慢地透进晨光。那霜花奇妙地变幻,一会儿似流动的云朵,一会儿又似向室内窥视的面孔,还似奔跑的走兽,偶尔如棱镜般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随着气温上升,直至霜花全部融化,霜水在玻璃上如一条条向下流淌的小溪。
先贤圣哲将秋霜赋予了更高的含义。《战国策·齐策四》中“秋霜既降,民疾苦于寒。”形象地描述了秋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困扰。后来,秋霜逐渐被引申为比喻残酷的斗争或严酷的考验,作为一个二字成语固定下来。以秋霜比喻气势威严,品质高洁,汉代荀悦《申鉴·杂言上》中“喜如春阳,怒如秋霜”。也有以秋霜比喻白发,唐代李白《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以霜作喻的成语比比皆是,饱经风霜、傲雪凌霜……
世人常将人生境遇与寒霜相连借霜抒怀,给霜烙上磨砺人生的印记。唐代杜甫《出郭》中“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把霜和露使得空气凄凉表现淋漓尽致。宋代陆游《霜月》中“枯草霜花白,寒窗月影新。”将晚秋的景致跃然纸上,勾勒出一个人寒秋孤独,冷而幽深的境况。更有那“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寒梅吐清香。”成了无数人励志的座右铭。
我常常想起秋霜,想起秋天里万物立天地之间迎接寒霜的考验。万物有灵,人生亦如此,历经磨难,方显本色。
秋天,如果缺了霜,就缺了斑斓为衣,缺了澄澈的灵魂。
2024年10月28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