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锅灶•菜园•柴垛

作者:张平   发表于:
浏览:84次    字数:151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4篇,  月稿:0

  01

  乡村的生活最有烟火味。

  随着春节临近,我回乡看望母亲的频次明显增多。那种感觉,如同一只飞行在外的燕雀回归老巢,又似一枚漂游远方的柳絮落入故乡。幸甚之余,便觉得无限感慨,两行热泪悄然滑落脸庞了。

  02

  父亲离世后,母亲仍然喜欢乡村这种没有拘束的生活。她老人家便在房屋门前简简单单搭个锅灶,日映朝霞,夜煮星辰,生活过的倒亦顺畅。

  有道是,人间烟火锅灶始。每天早晨一起床,母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生火烧锅,火苗燃起,映红了母亲的脸膛。我喜欢陪着母亲在灶下烧锅,我专情地看着灶膛里那烈烈燃烧的木柴,倾听它毕毕剥剥的声响。灶台是小时候最爱盘桓的地方,犹如今天的孩童留恋商场一般。后来,我和兄长还在灶膛里烧过山芋,回想起来那暖意瞬间从指尖流向心房。母亲最能把握火候,她烧的饭菜很香,哪怕是青菜萝卜,我们也吃得香甜可口。那个时候,每至夕阳西下,外出做活的村民便陆续回家,每家每户的屋顶渐次升起了炊烟,浓的如墨,淡的似彩,那是乡村最美的图腾。

  烟由火起,火动烟升,每个日子都很鲜活。我觉得在乡村能闻到这样的烟火味,那才是真正的乡村生活。那灶膛内熊熊燃烧的火光啊,你是吸引远方游子重返家园的明灯。

  03

  老家的院子有许多闲置的地方。前年,母亲动手开辟出几畦菜园,共三五处,虽大小不等,却是土壤肥壮,阳光充盈,最适宜种菜的地方。

  菜园在母亲的侍弄之下,总是一番繁盛景象。当年父亲把弄的农田也只有夏秋两熟,而母亲的这方菜园却四季飘香。葱蒜万头攒动,莴笋挺胸而立,芫荽裙裾飞扬,番茄红光满面,加上围墙上黄瓜花开得灿烂,瓠子秧长得茂盛,这是一种久违的地道的农家风光。最抢眼的要数青椒和白菜。那辣椒长势繁茂,挂果极多,稠密的枝叶之间处处隐藏辣椒。母亲便把辣椒穿成串晒得通红通红,挂在门旁或是窗边,一直挂到过新年。白菜更是好种易活,白露过后肥厚硕大的叶片就把地面遮盖得严严实实,洁白柔嫩的菜心便迅速隆起。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白菜,真是宝,家家户户离不了。”

  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其乐也融融。母亲的菜园就是乡村发髻的一枚精致的发簪。试问,除却名山秀川,还有什么能和丰盛的菜园子相媲美呢?

  04

  柴垛,那是乡村生活的重要标志。

  在乡下,每至粮食归仓,农民就会把小麦、玉米、大豆等各类作物秸秆堆成柴垛,形如小丘,状似城墙,每隔数步就可见有一座柴垛。我的老家院里有两处柴垛,那是三哥用木柴堆成的,供母亲煮饭或取暖所用。

  农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若是没有柴,后边的生活便无从谈起了。在乡下,哪家柴垛大,则预示日子兴旺。于是,农民就像才技超群的艺术家一样,把柴垛垒得式样纷呈,圆柱形有之,四方形有之,三角形有之,拐尺形有之。那时候小孩子颇爱围着柴垛打转玩耍,情人则可并肩躺在柴垛上看星星说情话,主人更会在不经意间于柴垛里翻出一窝两窝鸡蛋。我家院里的柴垛是建筑木料劈成的,小鸡不会在那里面生蛋的,但因呈井字形堆砌,通风干燥,用起来火头甚旺,一顿饭两根木柴足矣。

  难怪诗人海子当年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用“劈柴喂马”来表达对质朴简约生活的向往。农家的柴垛,就是铭刻在乡村的文字,它记载着饥馑与饱暖,让我们一句句的品味,一次次的怀想。

  05

  锅灶,菜园,柴垛,这些都是乡村原有的物象,如今却成为人们渐行渐远的记忆。

  千帆过尽,方解油盐非易事;青丝渐白,才知岁月不饶人。熟悉的乡村生活,给了我生命的滋养,亦给了我怀旧的心结。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有着乡村生活经历的人来说,特别是生长于斯的人,乡村永远都是值得梦回千遍的地方,无论身体离得再远,再久,再模糊。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柴垛 菜园 锅灶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短篇小说

查看更多短篇小说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