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星月】秋景醉了子午岭(散文)

作者:王国平   发表于:
浏览:57次    字数:500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493篇,  月稿:1841
  有一座山脉叫横岭,距我生活的县城有一百多公里,这座山脉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因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也称子午岭。2023年的重阳节即将来临,子午岭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也最绚烂的时光,这正是观赏子午岭秋景的最佳时期。

  一个星期天,受大岔林场场长谢康的邀请,我和黄陵作协、音协、朗协的十三位朋友相约,利用两天时间,围绕子午岭,自驾穿越了黄陵、正宁、淳化等县,行程一千多公里。

  在这次旅程中,我们每一个回眸,都能与历史传奇擦肩,每一次驻足都能与奇景相遇。子午岭那斑斓的秋景、多彩的秋韵、诱人的秋香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时时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起心底最深处的悸动,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这两天行程:“离人心上秋意浓,一杯酒情绪万种”。

  一、偶遇黄花分外香

  那天早上八点,我们整装出发,首先来到的第一站是一个叫林湾的地方,这是一处革命旧址。

  下车后,我们在山脚下的一个小广场经过整理装束,怀着庄重的心情,沿着一条小路拾级而上。当豋到半山腰时,就看到在密林环绕之中有两座天然形成石洞,石洞有些地方已经脱落,地面上掉下了几块岩石。石洞上方,依然保留着前人烟熏火燎的生活痕迹。这两个石洞就是当年陕甘边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1933年10月,照金失守后,面对敌人太过于强大,陕甘边特委在著名的包家寨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陕甘边武装斗争重点转向桥山中段地区的要求,为此,陕甘边特委决定建立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陕甘边南区革命根据地。这年冬季,陕甘特委在当时的中部县双龙镇林湾、小石崖成立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和陕甘边驻三路地区办事处,标志着以小石崖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

  同时,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了中宜游击队,属于第三路游击总指挥部领导,为了建立游击队,苏继堂被党组织从主力红军派回家乡中部,担任中宜游击队队长兼政委。在以后不到三年多的时间里,游击队发展到五十多人,他们在桥山沮水之间与国民党驻军及反动民团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打得敌人昏头转向,闻风丧胆。中宜游击队因此威名大震。当时在敌军中流传着“宁打其它部队一营,不打苏继堂一人”的说法。

  1934年9月的一天,中宜游击队三十余人在队长苏继堂的带领下,来到距离林湾不远的高松树一户人家休息。不料,这家人在几天前看到敌人高额悬赏苏继堂的布告后,动了心,借到店头卖豆腐的机会,把游击队在他家休息的情报报告给了敌人。

  当天晚上,国民党就调集宜君、铜川的民团共计2000余人,于第二天凌晨将游击队包围。游击队和敌人战斗了一天,最后弹尽粮绝,20多名游击队员牺牲,苏继堂和4名游击队员身负重伤后被俘。苏继堂被捕后,经受了敌人严刑拷打,仍然威武不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敌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于1934年9月19日,将苏继堂杀害于中部县城南门外,时年32岁。

  想起这段历史,我心中油然而生敬意和感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感到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

  我们一行人在林湾停留了很久,凭吊了先烈。当刚刚走出林湾,心情还沉浸在追忆之中时,就发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林湾附近的一座山坡上出现奇怪的自然现象,这座山和其他山不同,没有像其他山那样,被繁茂的森林所覆盖,山坡上只生长着零星的几颗树,却开满了野菊花,呈现出的金黄色,晕染了整个山坡,同行的朋友看到后,不由发出了一声声的惊叹。

  我们在谢康的引领下,寻道登上了山顶。可能应景应时,也可能是天随人愿,刚才还厚厚的云层开始散开,被遮掩的太阳,此时穿透了云层,发射出耀眼的光芒,映照在山坡之上,让菊花变得更加金黄,彷如灿烂的晚霞,燃烧的火焰,更加耀眼动人。此时的大山无需任何美颜,已经如诗如画,把我们带入了金碧辉煌的梦幻之中。我们漫步于花丛之间,秋风中带来的阵阵花香,熏醉了我们每个人。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一行人有的在合影,有的在拍抖音,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眼前的野菊花虽然小巧玲珑,在秋风之中显得有些柔弱,却不失挺拔,这里的野菊花在百花杀时开放,表现出了不惧风霜的顽强生命力,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它们在述说着秋天的坚毅、秋天的充实、秋天的喜悦。瞬间,我想起了毛泽东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著名诗句。

  在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黄色是我们民族最钟情的一种色彩,就是因黄色的菊花而来,菊花不仅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也在我们的观念中被赋予了思念的含义,每当我们参加祭奠时,都会送上一束黄色菊花,来表达哀思。我就想,在红军时期,这片土地上曾留下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看来大自然也有情,让这面山坡上不长树木,独盛开野菊花,这不仅是巧合,更是一种怀念吧,是在告诉后人不能忘记那个充满牺牲的岁月,要赓续前人的意志,不断努力去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

  二、穿越秦直道的感慨

  离开花海,我们一行继续延沮河而上,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奔波,登上了子午岭山脊。在山脊上,有一条土路连接南北,消失在远方的密林之中,这就是古老的秦直道。这条秦直道从修建完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沿用了好多个朝代,到了清朝末年之后才逐渐荒废。

  来到秦直道,我们开始了这次旅行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穿越,虽然古道上不长树木,但道路两旁还是顽强地长出了一些荆棘,压迫着古道变窄,以至于我们完成十多公里穿越后,每辆车都划满了伤痕,也无怨无悔。

  在穿行途中,因沿途景色太过于深情,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停常常下车来,去静静地观赏。当我们漫步于秦直道之上时,脚下多年的落叶,就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松松软软,踩上去就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撩人心弦。

  在秦直道上,我们无论站在什么方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放眼望去,那翠松、古藤、野花、秋阳、天穹等都会争先恐后地扑进我们的眼帘。那被霞光点燃的白桦林,羞涩地迎风舞蹈,用优雅的深情点亮着秋色,好像在忘情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那一团团绯红的枫叶,晕染了整个群山,将秋日的山川张扬到了极致,也绚烂到了极致,就像是上帝的手笔,在我们面前画出了一幅连接天地的巨型水彩画卷。

  在秦直道两边,一些灿烂的野花,开得浑然忘我,旁若无人,随风摇曳,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散发着猜不透的含蓄与柔美,让我们心动。那白了头的蒹葭,随风摇曳,尽情渲染着秋的飘逸。一些有着美丽羽毛的小鸟在林间飞行,不时发出悦耳的叫声,瞬间打破了山间的寂静,为这片山林注入了一缕缕温情。

  此时,一只松鼠进入了我的视线,不知它是被这美丽的秋景熏醉了,还是被我们进入它的领地疑惑了,只见它眨着明亮的小眼睛,不停地摇着那翘起的小尾巴,有意停了下来,圆圆的小眼睛狡黠地瞪着我看,感到十分有趣,可待我靠近时,一溜烟就不见了踪影。

  秋意阑珊云雾绕,好似仙境画中游。这里的美景是大自然赐于我们这次旅行的最美礼物,在这秋的季节,我们相约能够置身于秦直道的风景里,本身就是一大快乐,那时,我们彼此的心情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完全和大山融为了一体。我感到世上最能治愈心中烦恼的,可能就是这美景了,它可以让人的心情静下来,将心放任于天地间,所有的不知所措,一切都能释怀。从这氛围中,找到内心深处最真实、最纯粹、最美好的一种感受,放任自我,这是一种最惬意的享受,胜过美酒佳肴的感觉。

  也许我们在城市生活太久,已经看够了斑马线边不停变换红绿灯,厌倦了人群嘈杂与喧嚣,只有来到这里,我们才能找到一种心里的最好归属。我真想让时间停留,置身于这世外桃源,就在秦直道上盘腿而坐,在这幽静的所在,赌书泼茶,与山水共欢,洗涤疲惫的身心。一起去享受那秋的宁静,秋的妖娆,秋的安然,秋的浪漫,那心中留下的一切惆怅,都会淡化成过眼云烟。时光无语,入眼是风景,入心的就是人生。

  途中,我们偶然会捡到一些秦砖的残片,也让我的思绪回朔千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九条驰道,秦直道就是其中之一。这些驰道为民族统一和中国后来版图的形成都发挥了巨大作用。秦直道就是在公元前212年,由秦始皇长子扶苏和蒙恬率领30万大军修建的,历时两年半时间。

  秦直道是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全长736公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在那个年代,世界上绝无仅有,体现了我们前人的伟大智慧。

  后来,大汉将军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大军行军以及大军的后勤运输多次走的是这条道路。到了大汉元封元年,汉武帝沿着秦直道,带领十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开始北巡,吓得匈奴远遁。那次北巡是国家力量的一次展示,不仅震慑了匈奴,也维护了北方国防安全。在回程中,汉武帝还祭奠了黄帝陵,这是皇家进行黄帝陵祭祀的最早记录。

  这条路,让我想起了我们民族名字的由来,正是秦直道的便捷交通,为彻底打败北方匈奴、建立强大的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上也把大汉王朝征服匈奴战争的作用称为我们民族历史的一次拐点。强大的汉朝也由此形成了自称汉人的“文化共同体”,我们民族称呼从此也以“汉人”这个名字来相称。原来我们的民族叫“华夏”,“华人”、“秦人”,“唐人”,都是我们民族的称呼。到了近代,民族一词传入我国,“汉族”一词便取代了“汉人”的称呼,成为了我们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炎黄子孙”,“炎黄裔胄”,“龙的传人”都是汉族的代称和别称。不得不说,一条路,一个朝代在我们民族形成的历史中起到了开天辟地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秦直道的功绩。

  走在秦直道上,当年的车马雄关,流光溢彩都已远去,千百年来,秦直道仿若一条黄色巨龙盘旋在子午岭数百公里的主脉之上,它如同一根纽带,把边疆和内地连接了起来,即加强了边防,也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条道路也是历史上的一条文化之路,上演过孟姜女、大将蒙恬、公子扶苏、昭君出塞等的故事,也是一条丝绸之路,这些都已成为我们民族的记忆。

  记得唐朝诗人王昌龄写过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在赞美卫青、霍去病的同时,也赞美了这条秦直道的历史作用。当今,这条路依然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和万里长城一样是一个辉煌时代的象征。

  子午岭也是我们民族的摇篮,虽然在我国众多山系中并不雄伟,但它在历史长河中享有着独特的地位。五千年前,我们的先祖黄帝轩辕在这里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创造了最初文明。子午岭以及秦直道都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和骄傲。

  三、艾蒿店之念

  走出秦直道,穿出密林,就来到了艾蒿店,这里是我们穿越的终点,也是陕甘两省的分界线。在山脊上建有一座三十多米高的瞭望塔,已显得十分陈旧,墙体有些脱离,扶栏也锈迹斑斑,彰显着岁月的沧桑。听这里的护林员讲:“在这大山深处,由于人迹罕至,常常会有豹子、野猪、羊鹿子等动物出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来到艾蒿店,这是我故地重游,可时间已过的太久,一别就是三十个秋,早已事实不同。记得三十年前,也是在秋季,借护林防火检查的机会来到这里,我也登临过此塔,那时的心情是彭拜的,是活力的。当时,此塔刚刚建成,还配备有一台高倍望远镜。那次来过后,由于太过于偏远,也就再也没有来过。

  记得当时,艾蒿店只有一名年轻的护林员,担负着防火和林业检查的重任。记得陪同的林业局领导给我们讲:“这个娃在这里已经几年了,工作尽职尽责,由于长期不和人交流,人都变得有些木讷了。虽然有正式工作,一直找不到对象,介绍了几个,一听说在这里工作,事情就黄了。这个冬季过了,就给把工作调换一下”。现在我看到,坚守这座塔的是中年的两口子,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这样安排,可能更人性化了,也便于在这里能够坚守下去。

  那天,我又一次豋上塔顶,站在三十年前的同一处地方,我久久望着远处的群山,任凭那呼呼的秋风把思绪带入过去的岁月。我想人生百年,就是一次修行吧,你受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取得的成绩到最后都会变成记忆,变成了骄傲和惋惜的心情。

  记得当年,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也算是“天之骄子”中的一员。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充满了天真和幻想,那心情是何等地热情澎湃、激情满怀,感到自己仿佛是海边一波波撞击岩石的浪花,处处散发出无尽的力量。那时的自己用爱传递友情,用付出为自己的人生增辉添色,用理想激励着前行,那时光是那么的美好。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子午 秋景 星月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静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