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读懂“背影”

作者:张达富   发表于:
浏览:13次    字数:204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10篇,  月稿:0

  初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觉得先生大手笔,书写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深挚委婉,情动于衷,凄恻感人。很佩服先生的如椽之笔,文中三次写背影,四次流泪,感人至深,至于为什么先生以《背影》为题而不以父亲为题,不甚了了。

  深入了解一下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更能体会他对父亲的拳拳之心。原来朱自清与父亲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甚至闹得很僵。好几年父子相见不相亲,父亲甚至不让他进门。父亲朱鸿钧通过熟人抢先领取朱自清的工资,这让朱自清很不高兴,因此愤而辞职,到外地求职,远离父亲。但是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的情感终究会唤起彼此的情感记忆,特别当朱自清接到父亲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或许是父亲争取与儿子和解、赢得儿子怜爱的委婉之词,前面一句“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只是铺垫而已,最关键是那一句“大去之期不远”,一下子触动了朱自清的心弦,唤起他8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于是便有了足以传之后世的《背影》。

  父亲爬过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定格在了文学的历史星空,成为父亲的形象符号。原本高大威严的父亲,此时却变得衰老,甚至有几份狼狈,“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个瞬间让作者看到父亲的衰老,触发了作者的情感,也一定会想到父亲这一生,为自己读书上学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努力,如今他再也不能像青壮年时候的孔武有力,而作为家中长子的作者却一天天地成长,现在应该是儿子照顾父亲的时候,可是父亲仍然要亲自送“我”到车站,为“我”找好座位,嘱托别人照顾,吩咐“我”路上警醒,这怎不让作者感动落泪。情感经过时间的沉淀越发深沉,父亲的背影浓缩了衰老与成长这样一个严肃的人生含义,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有过辉煌,如今却潦倒落魄,为生计劳碌奔波,父亲的黑布马褂,臃肿的身材,迟缓的动作,一下子让儿子意识到父亲的艰辛,体谅了父亲的辛苦。因此以“背影”为题,更能表现父亲的一生,和作为儿子看到父亲背影那一刻的省悟,所有的抗争和逆反此刻化为乌有,这是人之常情。围绕这个“背影”,作者还写到了混入人群的背影,在读父亲来信中想象父亲的背影。虚实结合,立体地表现了父子情深。原来,父亲因为任上丢了差事,祖母病故,家道中落,老境颓唐,在这种境遇下,人的感情更容易喷薄而发,到这里就不难体会与理解朱自清四次流泪的缘由了。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阅读的深入,更能读懂“背影”。直至我做了父亲才真切理解了“背影”的丰富情感。让我深切体会父亲背影的深刻含义的是那次送儿子去外地上学,当然没有过铁道买橘子的举动,可是当校方要求家长不得留宿校内,一律到外面宾馆住宿。当我上车一刹那,第一次与儿子挥手告别,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原来感情需要找到触发点。儿子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家,更没有一个人在外住过宿,现在他一人单独住宿在校内,不知能否适应。想想自己平时一心忙于工作,很少与儿子交流,疏于关心,心里还真不是滋味。这时才体会到了父子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作家龙应台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为什么不必追?我以为必须追,得赶快追。因为父子母女一场不过几十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我们有生之年好好享受亲人之间的天伦之乐,享受这人间最珍贵的父子情母女情。因为下辈子永不再见。

  今年寒假儿子陪我去浴室洗澡,地面瓷砖光滑,浴池台阶较高,每跨一步,我都谨慎小心,儿子看出我的动作迟缓,由衷感叹:爸爸真的衰老了。我心里还不服,狡辩说瓷砖太滑,我怕摔倒了。儿子搀扶着我,帮我擦背,完了又小心翼翼地将我送到换衣服的地方才放心地去洗浴,我感受到了儿子的关怀,体验到了父子情深。想像当年朱自清《背影》发表,并结集出版,父亲读到这篇文章,感到特别高兴,他一定为儿子的“四次流泪”感动得老泪纵横,这就是天底下最美好的父子真情,足可感天动地。

  聚散离合,人生常态。但当我们与亲人分别时总是恋恋不舍,那种“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在亲人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血肉相连的感情,不管这种感情是否有过波澜,有过曲折,甚至因误会产生隔阂,到头来亲情永远战胜血缘以外的因素。生活中亦不乏父子反目的事例,但终究会在亲情感化下重归于好。

  朱自清的《背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永恒的“背影”,永远的父子深情,这是人类最美的情愫。

  时代在发展,人类在繁衍。亲子关系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朱自清与父亲那样的亲情关系会代代相传,《背影》,不仅作为文学形象矗立在文学长廊里,也会在生活中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可以肯定地说,《背影》真是一部生动的家庭伦理教材。这样的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文章的谋篇布局及其细腻生动的细节描写。

  我似乎读懂了“背影”,可是它的深刻含义与深远的影响,恐怕需要我一辈子去阅读、去领会、去欣赏!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黄皮人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