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高巍:功夫在诗外——陆文夫《美食家是如何炼成的》读后

作者:康宝露   发表于:
浏览:22次    字数:271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7篇,  月稿:0

  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美食家是如何炼成的》散文,内容是他随周瘦鹃先生几次参加名人宴饮活动的所见所闻。

  周先生是一位大生活家,他在日常的许多方面都见解独到,受人称赞。这当中,最出名的,还是他在花卉养植方面的建树。他的家在苏州,那里有一个专供他养花的园林,那是一座闻名一时的大花园,拥有众多的奇花异草,许多名人都去拜访过。

  与此同时,他还是期刊主编,美食家,散文作家等等,爱好广泛。在文学界,他被称为鸳鸯蝴蝶派的首领,他主编的《紫罗兰》、《上海申报·自由谈》,《礼拜六》等,成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大本营。

  上世纪三十年代,周先生的编辑工作主要在上海,编有六份出版物。因此,他经常要苏州、上海两地跑,为刊物组稿。他的拉稿方式,就是在上海或苏州举办宴会,邀请著名作家、记者相聚,借此约稿。所以,可以算是工作宴会。与此同时,周先生作为作家,也经常参加别人组织的这类宴会。

  周先生的独特在于,不仅仅把这类宴会当做工作的一部分,而是真真正正作为一次享受美食的机会,来一次物质、精神的双丰收。毕竟,他是位身经百战,精通吃的艺术的美食家。在饭店和厨师之间,周先生早已因吃而闻名。因为饭店(厨师)与食客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饭店(厨师)靠名厨名菜来吸引食客;食客的肯定和赞扬,又成为饭店(厨师)自我宣传的材料,他们也自然会从这种宣传中受益。

  周先生举办的这种宴会,平均每月举行两次,有人召集,个人出钱,需要与会者自掏腰包,每次费用一人4元,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市价。

  每次聚餐,周先生都要提前三五天开始准备。先去饭店联系,确定时间,特别是指定厨师。如果理想的厨师不在,宁可往后延几天。因为周先生深信,不懂吃的人是选饭店,懂吃的人是选厨师,这是讲究吃的第一要素。

  选定了厨师,就不再去点菜。因为厨师不光亲自操厨,而且负责总体设计,选厨师,也包括对厨师整体设计能力的认可。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干预过多,则不免显得小家子气。

  早年间,苏州的饭店接待宴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往往是从采购、备料就开始了。至于上菜的顺序,菜品的搭配,则是色、香、味形的有机组合,成为全面调动人的感觉器官,引导食客全方位投入的有效方法。像开始时上桌的8或12个冷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寓意吉祥。它们把美食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苏州菜肴以炒菜为主,炒虾仁,炒鳝丝,炒腰花,炒鱼片儿……炒菜的品种极多,吃遍不大可能,吃少了又不甘心,所以便有了双拼甚至三拼,即在一只腰盆中有两三种炒菜,每人每次只动一两次筷子,浅尝辄止。由此,引出讲究吃的第2个要素——尝一尝。到饭店不同于去一般的吃食店,前者只为品味,后者是为吃饱。

  所以菜肴的品种可以多,但每道的量不可大,一道接一道地不断上桌,大厨还得不断地出现,以观察食客们的所好。至于上桌后没被及时吃光的菜肴,他便主动表示歉意,并尽快提供一道有可能受追捧的菜肴上桌,把不大受认可的撤下去。这样可以避免盆盘堆积,给食客造成压力。毕竟,美食需要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情,菜肴的配制是一个整体,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有序幕,有高潮,有结尾。即便是宴会的最后一道——点心的设计,也要体现这一原则。宴席的点心往往4道。花式繁多,荤素搭配,甜咸相间,而且不分红案白案,统一由一位厨师担纲完成。这对厨师的要求自然不低,而且成本也极高。据说一席宴会下来,厨师前前后后要忙好几天,专心于此,可见所费功夫相当不菲了。

  周先生作为组织者,更要熟悉哪位厨师擅长哪一行,还要了解食客的口味、年纪、修养、偏好、食量等诸多要素,这才可称美食之为大道,食客被誉为真正的美食家。

  二

  拜读陆文夫先生的此文,首先,是对陆文夫先生之所以可以写出《美食家》那样,既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又读来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的了解。最主要的在于,他曾随侍美食大家周瘦鹃先生,得其真传。同时自己又好此道,且真吃过,真见过,所以写来才会那么的传神,令读者打心眼儿里折服,其作品成为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之作。作品中的主人公,每天早起顾不上别的,先要叫上洋车,直奔餐馆,为的是赶上那第一锅出水的面条——这一情节历历如在目前,美食家的讲究,由此得到了一次典型化的体现。

  《美食家是如何炼成的》一文,可算是陆文夫先生随周老美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来自亲身感受的宝贵收获。这一收获,是简单地靠读书,或是科班教育所难以取得的,是真知灼见,是对生活经验的升华体验。

  接下来的感悟,主要来自周瘦鹃先生本人。几年前,读过一本周老谈花卉养植的专著,书名叫《花花草草》。这是一部全集,是周老几十年以花草为伴人生的丰富感受的总结。它们在周老生前大部分发表过,或散登于各报刊,或结成散文集单独出版。这次结辑,是它们荟集在一起,成为一部合集。

  细读下来,不仅从中学习到许多植物知识,更对周老为此投入的精力,宝贵的情怀,甚至诸多感人的细节,留下深刻的印象。觉得周老的一生,真是以花草为生,为花草奉献的一生。周老是美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最会欣赏美的人,他的人生最得生活的真趣。

  在拜读了陆文夫先生的《美食家是如何炼成的》一文以后,才让人进一步体会到周先生的这些美文,大多是在约稿的宴会上被选定,或在此环境中被启发、交流、感悟而产生的。因此,周老与其说是一位散文作家,不如称其为园林专家、美食专家,或是编辑出版家。

  因为园林、美食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感悟,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编辑出版家的经历,提示他如何把这些丰富的感悟和经历,组织成文字,写成文章,汇集成文集出版,更好的将其推向社会。

  作为著名的散文家,一个重要文学流派的首领,周老似乎没什么专门论述文学创作的理论著述,也没有胡风在1950年代撰写的,关于文学评论的30万字的大作。但是,周老广泛的爱好,丰富的生活,特别是从中获得的感悟,一旦变成文字以后,竟会受到那么多读者的好评,被后世传为经典。

  这不禁让人想起歌德的那句名言:“理论总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杜文夫先生的此文再次提醒我们,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源——这一真理已被无数人的实践反复证明,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热爱生活,投身生活,感悟生活,才可以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倘若只是埋头书本,特别是沉迷古人、洋人,而舍火热的生活于不顾,那么写出的作品只会是小我的孤独感,难以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共鸣。伟大的作品,一定是透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和表现出时代的精神。相比之下,投入生活,好像比一味地钻研写作技巧或表达自我,来的更重要,也更迫切。

  这就是笔者读文夫的《美食家是如何炼成的》一文时想到的。

  2024年8月14日 午后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