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一个如梦似幻的名字,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传奇,散发着迷人的诗歌魅力。
蓬莱,一片古老的土地,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人类鸿蒙之初的足迹。秦汉时期的歌赋逸闻,在史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古港登州,自隋唐兴起,曾经盛极一时,那日落时分千杆旗飘扬的景象,仿佛还在眼前,其辉煌虽有落幕,却在岁月中绵延永续。
蓬莱仙阁,屹立千年,巍峨壮丽地高踞丹崖之上,迎接着汹涌的海啸。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将仙境与人间的沧桑变迁默默铭记。无数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慕名而来,登上仙阁,极目远眺,把酒临风,文思如泉涌,佳作连连。名将廉吏在此创业守成,志士仁人施恩泽于乡里,他们的事迹传颂千古,为蓬莱增添了人文的光辉。正如古人所云:“听览之间,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
在清代戊午年间,诗人孔毓圻登上蓬莱阁,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诗作,为这座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楼阁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韵味。“齐鲁奇观首望洋,果然天地大文章。三山渺渺千峰翠,万顷茫茫一色苍。漫向寰中思涤荡,好凭阁上问沧桑。几年能得朝窗意,此日裁得引兴长。”站在蓬莱阁上,眺望远方,辽阔的海面与天空相接,海浪奔腾,云卷云舒,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疑是最为壮丽的篇章。诗人的目光转向远处的仙山,那缥缈的“三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千峰翠影,增添了几分神秘。而眼前的万顷波涛,茫茫一片,与苍天之色融为一体,这种宏大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与感慨。孔毓圻沉浸在这壮阔的景色之中,思绪也随之飘荡。他在这尘世之中思索着心灵的涤荡与净化,凭借着蓬莱阁这座历史悠久的楼阁,探寻着世间的沧桑变迁。或许,在这阁上,他感受到了岁月的流转,历史的厚重,以及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人不禁感叹,多年来追求的那种心境与感悟,在今日登上蓬莱阁之时终于得以实现,心中的兴致也因此而长久地萦绕。这不仅是对眼前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追求得以满足的一种欣慰。
如今,当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孔毓圻一同站在蓬莱阁上,领略那齐鲁奇观,感受那天地之大美,思考那人生之沧桑。它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心灵深处对于美的不懈追求的印证。
在诗人的笔下,蓬莱是梦幻的仙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白居易的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出蓬莱仙山的若隐若现、神秘莫测。那飘渺的云雾中,仿佛隐藏着仙人的踪迹,让人不禁心驰神往。相传,苏东坡曾在蓬莱任职期间,被这里的山海风光所深深吸引。蓬莱的丹崖山,怪石嶙峋,海浪拍打着峭壁,溅起朵朵白色的浪花;蓬莱阁高耸入云,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面对如此美景,苏东坡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的诗句。在他的笔下,蓬莱的仙境仿佛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让人对那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
蓬莱的山水也让诗人们陶醉不已。“蓬莱阁下晚凉开,倦客乘凉坐未回。”朱彝尊笔下的蓬莱阁,在傍晚时分清风徐来,让人疲惫尽消,流连忘返。那屹立在海边的蓬莱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着自然的雄浑。“蓬莱之山何所适,长波激浪风云色。”刘复描绘的蓬莱山,波涛汹涌,风云变幻,尽显大自然的雄伟力量。山水相依,构成了蓬莱独特的魅力,也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
蓬莱阁自古便是文人学士们雅集的胜地,承载着无数的诗情画意与壮志豪情。当我们踏上这片土地,仿佛能听见昔日文人墨客们在此吟诗作对的声音,能感受到那穿越千年的文化气息。宋孔平仲在《寄常文》诗中写道:“蓬莱阁下花多少,清旷亭前水浅深。”仅仅两句,便将蓬莱阁的美景勾勒得如诗如画。想象着在那花开烂漫的时节,微风拂过,花瓣纷纷飘落,如同粉色的雪花,铺满了蓬莱阁的每一个角落。而清旷亭前的流水,或深或浅,潺潺流淌,宛如一首灵动的乐章。
诗人咏蓬莱,更是咏其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底蕴。蓬莱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见证了无数的繁华与兴衰。“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杜甫的诗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曾经辉煌的蓬莱宫殿,它与南山相对,承载着帝王的梦想和荣耀。然而,岁月的流转,让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往,但蓬莱的历史文化却在诗人的吟咏中得以永恒。如今,我们漫步在蓬莱的街头巷尾,吟诵着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仿佛能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对蓬莱的赞美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片神奇的土地。蓬莱,不仅以其如梦如幻的仙境美景闻名于世,更因与诗人苏东坡的一段渊源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苏东坡,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的诗词文章,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润泽着后人的心灵。当他与蓬莱相遇,便碰撞出了绚丽的火花。
东坡先生到登州任知府的时间极为短暂,仅仅五天。然而,就是这转瞬即逝的五天,却充分展现了他心怀百姓、体察民情的高尚品质。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没有选择安逸与闲适,而是深入民间,了解民生疾苦。当他发现新法中的盐法让众多以卖盐为生的百姓陷入生活的困境时,他没有视若无睹,更没有因为任期短暂而敷衍了事。
苏东坡以笔为剑,写下《讫罢登莱榷盐状》。字里行间,皆是对百姓困苦的同情,对新法弊端的深思,以及对公正与合理的不懈追求。他列举众多事实,条分缕析地陈述得失利弊,只为让皇帝了解民间真实的状况,只为能为百姓谋取一份生存的希望。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皇帝允许百姓自由买卖食盐,官府只收取税金。这一决策,无疑是百姓的福音,让他们得以在艰难的生活中寻得一丝喘息的机会。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东坡先生为民请命的功德,集资兴建了苏公祠。“五日知州府,千年苏公祠”,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是百姓对东坡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激与敬仰。它承载着百姓对一位好官的深切怀念,也见证了东坡先生虽任职短暂,却功绩卓著的辉煌。
东坡先生的事迹给后世的当权者敲响了一记警钟:为官一任,当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权力并非用于谋取私利、追名逐利的工具,而是为了担当责任、为民谋福的重托。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流芳百世。
喻良能,南宋诗人,出生于浙江义乌,字叔奇,号锦园,人称香山先生。官至兵部郎中、工部郎官。蓬莱阁,在喻良能的笔下,如仙境般超脱尘寰。“绝知蓬岛异尘寰,弱水相望万里间。争似卧龙云际阁,不劳跨海即鳌山。”那相隔万里的弱水,将蓬莱阁与尘世远远隔开,营造出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氛围。它好似独立于世间的喧嚣与纷扰之外,隐匿在宁静而神圣的角落,承载着人们对奇幻与美好的无限遐想
。这座屹立于云际的楼阁,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结晶。缭绕的云雾如梦如幻,环绕其间,仿佛为其披上了一层薄纱。当我们凝视着它,似乎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厚重。它像卧于云际的巨龙,雄伟而壮观,无需远行跋涉,便能让人领略到如鳌山般的神奇。蓬莱阁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心灵的栖息之所,是人们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当我们诵读这首诗,那高耸入云、若隐若现的蓬莱阁便如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诗人简洁生动的语言,精准地勾勒出了蓬莱阁的独特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深赞美与敬畏之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蓬莱阁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然而,它的魅力从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减,反而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怀着敬仰之心,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试图探寻那古老的传说和历史的痕迹。
蓬莱阁,它是一座永远的精神地标,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它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处地方,能让心灵得到慰藉,能让梦想找到归宿。无论再过多少年,蓬莱阁都将继续散发着它那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寻、去探索。
【审核人: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