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山,其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位于山东省南部,跨临沂市的平邑、蒙阴、费县和沂南四县,把它称为沂蒙山绝不为过。据悉,蒙山形成于28亿年前的大地裂谷作用,是一座古老的花岗岩山。在中生代末期,蒙山在燕山运动断裂的辅佐下崛起成山,拥有华北最古老的地层、岱崮地貌等44个重要地质遗迹点,地质独特。蒙山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1%,负氧离子最高含量达85.42万个/立方厘米,生态优良。这些地质特质,在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和风貌,表现出诸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蒙山现为沂蒙山国家地质公园、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蒙山历史上属于东夷文明,是祭山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众多帝王圣贤的足迹。西周时期颛臾王曾主祭蒙山,孔子、庄周、鬼谷子、李白、杜甫、唐玄宗、苏轼、康熙、乾隆等都曾在此留下活动的痕迹。当代蒙山也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象征,是红色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大自然的绝美佳作
离开孟良崮,我们一行便驱车前往蒙山景区,车程大约为20多公里。蒙山的大门完全是由天然大理石和花岗岩砌成,高大雄伟,可谓蔚为壮观,大气磅礴。进大门后不远处就是景区观光车站,坐上中巴车大约15分钟就到了登山的地点。上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徒步登山,置身于蒙山的怀抱之中,饱尝天然氧吧的负氧离子,实现观景与健身的双重收获,所需时间为大约3小时;另一种是乘坐缆车上山和下山,整个用时约为两个小时,比较适合体力较弱的人,但所看到的景色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三位虽然都是超过60岁的老人,但没有犹豫就一致决定徒步登山。我看了一下,此时我们这一行大约有20多人,大都是年青人,我们仨是年纪最大的。
我们从翠云观出发,一路向北,走过“丛林穿越”游玩项目,路过雨王泉,穿过树冠漫步,到达翠林道,这是第一个歇脚处。这一段路密林遮阳,道路崎岖,山势总体平缓,没有感到累,反倒觉得比较舒服,确实有一种林中漫步的感觉。再往前走,就开始爬山了,好在都是石阶或防腐木搭建的台阶,虽然陡峭,但没有危险。转过了一个较大的弯后,就到了聚仙台,这是遇到的第一个可以极目远望的山峰,蒙山的美丽开始显现。再往前走,台阶就更陡峭了,每走一步都很费劲,许多人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喘气。此时的我们仨还是走在队伍的前列,不少的年轻人都在用惊奇和赞许的眼光看着我们,我们则边擦汗边用微笑鼓励他们继续前行。终于到了栖凤山,这里是我们经过的最高处,海拔为964.9米,众多的山峰在我们的视线之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天下”的意境,整个沂蒙地区的山峦被一览无遗。远处,蓝天与群山连在一起,好像一个巨大的棚子,将群山全部笼罩其中,天之蓝、云之白、山之褐、树之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奇幻的水墨画。此情此景,令周围的年轻人激情满怀,一些人展开喉咙大喊起来,争相听着远处的回音,好像大山在高声为我们点赞。再往前走,台阶开始显得舒缓起来,我们也觉得轻松了许多,到了黑松林,终于遇到了一家卖东西的小店,说是小店,实际就是临时搭的棚子,由夫妻两人在打理。这里有瓶装水、有水煮玉米、有山东煎饼、还有黄瓜、西红柿、西瓜等。阿香买了几瓶水和西瓜,妹妹买了煎饼。我们坐在棚子里就连吃带喝地休息起来,过了大约20分钟,补充完了能量,恢复了些体力就继续前行了。
前面就是天壶峰,路旁的指示牌显示,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最高,我趁机做了几下深呼吸,的确感觉很清爽。再往下走,路过龙凤松,就到了蒙山的西门,这里也是景区冲锋车到达山顶的终点站。过了这里就又是陡峭的台阶了,这段台阶几乎没有缓步,就是一个劲儿地向上,走了大约20分钟就到了“仓颉造字台”,指示牌显示,这里是观峰的最佳点。是啊,不远处蒙山的最高峰——大、小云蒙峰和刀峰就在眼前,在这里,蒙山的真面目才显露无遗。这三座峰跟其它山峰相比的确大不相同,在山峰的高处,浅褐色的巨石与绿色的青松相间,显露出了黄山莲花峰和天都峰的某些风采,这是游客拍照留影的好去处。再往前走就开始下山了,离开观景台不远就是一段近乎与直上直下的楼梯路,如果不扶着旁边的把手就很容易出危险。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一步步下行,上下高度差不多能有二三十米,大约走了十多分钟,真是一步一惊心啊!过了这里就是邵家寨,在不远处就是“孔子登临处”和“李白杜甫携游蒙山”的标志碑。这两块碑极具历史文化价值,它使得蒙山的内涵更加丰富,名气更加彰显,更是形象而具体地把齐鲁文化与东夷文化展示给了今天的人们,如此高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存,在国内是少见的。再往下走就是观日台,是看日落晚霞的最佳地点,可惜,我们这次虽在此地却无此眼福。继续向下行就到了景区的南门,也就是步行回到起点的转弯处。于是,我们就向左拐,走入条石铺就的小道。从这开始,路经野葡萄沟,一直到蒙山会馆全都是逶迤向下的山间台阶路,行人稀少,前几天的一场大雨将山路多处冲刷得七扭八歪,现在走起来很费劲。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我们上山的地方,也就是观光车的起点站,全程总共用了大约两个多小时,走了一大圈,将蒙山的美景看了个遍,心情无比地高兴!对于蒙山这个大自然的绝美佳作,有诗赞美道:“清风过沂水,松涛缦蒙山。天低雾沾履,路险云在肩。苍鹰巡玉宇,耕牛守麦田。回首登临处,浩浩一大千”。
蒙山(又名:东山),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山
客观地说,如果仅仅看自然风光,蒙山跟国内的名山大川比较起来肯定是差很多的。那么,为什么说蒙山也是一座名山呢?最根本的依据就在于它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从历史上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作为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文化,蒙山就是其主要的发源地。相传蒙山为三皇五帝中太昊伏羲氏的祖源。伏羲氏被后世尊为“人文初祖”“百王之先”,其创造文字等功绩对华夏文明影响深远。蒙山地区也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与成长之地。东夷族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部落首领,今天还耳熟能详的,如蚩尤、少昊、舜等都与蒙山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蒙山也是古代祭山文化的发祥地,留下了众多帝王圣贤的足迹。西周时期颛臾王曾主祭蒙山,孔子、庄周、鬼谷子、李白、杜甫、唐玄宗、苏轼、康熙、乾隆等也曾在此留下了活动的痕迹。例如: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东山而小鲁”之说,体现了他对蒙山的赞美。鬼谷子,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鼻祖,也是道教早期的重要人物,曾在蒙山隐居并教授兵法于孙膑、庞涓。李白和杜甫曾一同游览蒙山,并留下了赞美蒙山的诗篇,如杜甫的“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甫》等诗作,纪念这次蒙山之行。苏轼曾游历蒙山,写下了“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诗句。明代文学家公鼐专门写了一篇《蒙山赋》,赞美蒙山,将其誉为“岱宗之亚”,此赋今天被雕刻在石头上摆在景区的大门之首,立此为誉,立此为据。在现代,最有名的精神文化遗产就是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作为红色文化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积淀在了沂蒙山区。这些历史依据与文化遗存经过千百年的积淀构成了蒙山的灵魂与精神,赋予了蒙山以超凡脱俗的历史文化地位。我想这才是蒙山的根本,也才真正揭示了今天蒙山魅力的源头所在。
因此,蒙山作为自然与历史的双重馈赠,成为公认的名山是当之无愧的。
2024年7月31日修改完成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