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军旅初梦墨启航(散文)

作者:松间明月   发表于:
浏览:46次    字数:3675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410篇,  月稿:7120
一个悠然的假日,我在家中静享安宁。闲暇之余,沉浸在整理旧物的乐趣中。一本已经泛黄的《通讯员手册》悄然映入眼帘,它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隅。这本手册,是1981年12月由原武汉军区《战斗报》社颁发的二等奖奖品,是记录我昔日与文字结缘的一个见证。我轻轻翻开它的扉页,一股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尘封的记忆之门轰然洞开,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来。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年代,那些关于青春、梦想与努力的画面,一幕幕在脑海中重现。这本手册,不仅是一份荣誉的象征,更是提醒着我曾经的努力与坚持,以及那些因汗水与付出而获得的宝贵收获。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午后,我与过去的自己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激。

  1979年岁末之际,我怀揣着跳出传统农耕生活束缚的憧憬,毅然决然地将自己对军旅生涯的无限向往,紧紧包裹在那象征希望的绿色背包里,踏上了前往武汉军区防化团的征途。转眼间,历经新兵三连与二连的严格磨砺与洗礼后,我荣幸地被分配到老连队,二营五连三排十班,从事防化洗消专业,开启了我军旅生涯崭新而充满挑战的一页。

  然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训练学习之余,我常会想,面对三年义务兵役期满后的未知,若无扎实的技能与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撑,恐将重归到原点。因此,在紧张的训练之余,我的思绪不禁飘向了未来的职业规划,探索着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家乡流传着一句朴素却深刻的谚语:“技多不压身,一技在手,衣食无忧。”这句话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作为社会的一员,唯有掌握一技之长,方能避免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然而,回望自身,我虽拥有高中学历,但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更多地被引导向工农实践,文化知识的积累显得尤为匮乏,甚至许多同龄人连初中水平都未能完全达到。这样的现实,让我在训练与学习的间隙,时常陷入深深的迷茫与自我质疑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如同横亘在眼前的巨壑,既挑战着我的勇气,也激发了我的斗志。我开始意识到,无论环境如何限制,自我提升与探索的道路永远不应被阻断。于是,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挑战中磨砺自我。

  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值“知识就是力量”的黄金时代,自学之风蔚然成风,部队更是积极响应,大力倡导“自学成才”的理念,高度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整个军队仿佛迎来了一场全民学习的热潮。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希望的时期,每个人心中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愿景,弥补“失去的时光”,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写个人命运,重新绘制人生的宏伟蓝图。我们三排的氛围尤为浓厚,排长李伟以身作则,每日清晨与黄昏时分,总能看到他沉浸于英语自学之中,那份坚持与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我们的同乡战友吴楚明、刘宪章、童前甫、宋海滨等,更是夜以继日,埋头于数理化的复习之中,他们的目标直指军校,那份执着与努力令人钦佩。此外,军事文化教员卢巍,以其耐心与细致,为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指引方向,无私地提供着帮助与指导。

  然而,毕竟文化基础薄弱,面对数理化这一领域,我一时之间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学起。但正是这样的挑战,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我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填补知识的空白,决心不让任何困难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尝试着学习无线电技术。我让在连队当“上士”的老乡从部队附近的花园镇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电工基础知识》。拿到那本厚厚的一本书之后,我急切地打开书本,可看着那些电路符号,立即就像是泄了气的皮球,再也无法看下去。因为那些电路符号我不认识,完全是云里雾里看不懂。一本书刚到手就成了箱底货。

  经过深思熟虑,我选择通过撰写新闻报道来重塑我的学习轨迹。我深知,这条路虽非坦途,荆棘满布,甚至不乏战友的善意提醒,认为这或许是条“不太现实”的征途。但在我心中,一旦认定的方向,便无惧风雨,勇往直前。毕竟,文字的世界于我而言,总是那么形象、直观而生动,它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高玉宝前辈即便小学未毕业,亦能以笔耕不辍成就小说佳作,我为何不能在这片文学沃土上播种希望,静待花开?

  初涉新闻写作领域,我如同稚子学步,对消息、通讯这些专业术语及新闻的“五要素”等基本概念知之甚少。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并未退缩,而是将《解放军报》《战斗报》《湖北日报》等优秀报刊视为我的启蒙老师,一字一句地研读,一篇一篇地模仿。我细心观察它们的结构布局,学习它们如何捕捉时事热点,如何以精炼的语言传递信息,如何巧妙地运用“五要素”构建新闻框架。就这样,我在模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逐渐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为了争分夺秒地争取学习时光,我唯有从繁忙的业余生活中挤兑出时间。午间,当战友们沉入梦乡之际,我则利用那张简陋的公共桌子,作为我的临时书桌,默默记录着一天训练的点滴,以此作为锤炼文笔的宝贵机会。夜幕降临,宿舍内三十余人共处一室,喧嚣不已,吹拉弹唱,各展所长,加之夏日特有的闷热与蚊虫侵扰,环境尤为恶劣。然而,我坚守内心的一片宁静,设法隔绝外界的纷扰,以冷水盆置于脚边降温,身着宽松的军用短裤,赤裸上身,借着微弱的烛光,挥汗如雨地阅读、写作。部队规定晚上熄灯时间九点半,为了不打扰战友们的休息,我转而采用更为隐秘的方式继续我的学习,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阅读书籍。这一行为虽屡遭值班排长的“突袭”检查,却未曾动摇我求知的决心。

  日复一日,我一边参加连队正常的军事训练,一边沉浸在读写交织的世界中,稿纸累积成册,稿件一封接一封地寄出,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半年光景转瞬即逝,我写了一百五十余篇作品,投到军内报刊,未能激起任何涟漪。说句内心话,当时我泄气了。

  我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深渊,认为自己的文化根基太过浅薄,或许并非那块适合舞文弄墨的料,心中萌生了放弃的念头。整整一周的时间,我远离了书本,与战友们一同沉浸在无忧无虑的嬉戏之中,仿佛要将那些关于文字的梦想束之高阁。然而,命运似乎总爱在人最不经意时展现它的奇妙安排。1981年6月的一个寻常日子,我的名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跃然于报端。孔德忠连长手持一份《战斗报》,满脸洋溢着喜悦之情,来到我们的班级,径直走到我面前,用他那充满鼓励的语气说道:“真不错,你上报了!看看,这就是你的成果,继续写下去,你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那一刻,孔连长的高兴劲儿仿佛是他自己取得了荣誉一般,那份纯粹的喜悦深深感染了我。事实上,那不过是我在一次报社举办的知识竞赛中,因答题正确而获得的“以名鼓励”的殊荣。虽然仅仅是一个名字的出现,但在连长眼中,这却是对我莫大的肯定与激励。那晚,我激动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动力与希望。

  次日,在全连军人大会上,连长更是特意提及此事,对我进行了公开表扬,那份荣耀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午后,当我在弹药仓库的哨位上默默坚守时,孔连长再次抽空前来,与我促膝长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的话语中充满了鼓励与期待,让我深切感受到兄长般的关怀与信任。那一刻,我几乎热泪盈眶,心中涌动的感激与决心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信念。

  我再次拾起了即将搁置的笔,毅然决然地坚持起每周撰写二至三篇文章的习惯。或许是这份不懈的努力触动了编辑的心弦,又或许是我的笔触在磨砺中日渐成熟,渐渐地,我的作品开始有幸登上了军区《战斗报》的版面。回想起我的首篇见报之作,虽仅凝练为一句铿锵之言,却承载着不凡的意义。原本,我倾注心血撰写了一篇长篇大论的议论文,围绕学习需勤奋刻苦的主题,洋洋洒洒近两千字,后来经编辑加工润色,只有一句话,我依然记得很清晰:“成绩和荣誉固然可以成为你前进的动力机,但失败不可以成为你降下的滑梯。同志,当你处于失败时,请你千万不要坐在滑梯上!”这句话,与其说是面向广大读者的寄语,更像是编辑对我个人的一次深刻鞭策与鼓舞。我倍加珍视地将它剪裁下来,小心翼翼地贴在我的剪贴本上,视之为激励自己不断前行的精神瑰宝。

  凭借着不懈的勤奋与努力,那一年,我在训练场上脱颖而出,成为公认的专业技术能手;而在学习领域,我更是以自学成才的卓越表现,荣获部队“自学成才标兵”的殊荣。步入军旅生涯的第二年,由于我的杰出成绩与显著贡献,有幸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作为战士骨干,我被选调至政治机关,正式踏上了以笔为剑、书写忠诚与激情的新闻征程。五连,这片孕育了我最初梦想与激情的热土,无疑成为了我文学创作生涯的坚实起点与灵感源泉。

  时至今日,回望来时路,我能安然坐在电脑前,指尖轻舞,编织着文字的梦境,这一切皆源自昔日老连长孔德忠那及时的鼓励,如同灯塔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随后,在政治处工作的日子里,陈治政主任的热情关怀与无私帮助,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了我心灵的土壤。加之赵凌股长及众多战友们的坚定支持与温暖陪伴,他们共同构筑了我成长道路上的坚实后盾。因此,我满怀感激,深知这一切成就皆非偶然,而是众多力量汇聚的必然结果。没有他们的鼓励、关心与支持,也许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人生。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