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母亲不识字,但她对读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读有用的书叫学习,读没用的书叫浪费时间。她说,有用的书就是读了能考大学、能学东西赚钱的书;没用的书就是读了啥也学不到、看着玩的书。
母亲的见解,充满了实用性和功利性。说对吧,值得一驳;说错吧,也值得一辩。但不论对错,能有这个见解我也挺佩服她老人家的。一个受了大半辈子累、吃了大半辈子苦、前半生奋斗在温饱线上的家庭妇女,对什么有用什么没用自有她过日子得来的学问,和书本上说的肯定不一样。
理论来源于实践。母亲的读书理论,我猜想多半与父亲有关,她应该是在父亲身上经过几十年的观察后总结出来的。
父亲是个纯正的农民,却又不像纯正的农民。一个农业户口且经年累月在村子里种田的人不是纯正的农民是什么?可是,一个和唐诗宋词联系到一起的人谁又能想到是纯正的农民呢?一个农民,不好好种田,却喜欢上唐诗宋词了,这个跨度有点大。就像赵本山和范伟小品里说的,一个厨子不看菜谱,看上兵法了。是不是有点滑稽?
国人自古以来都有个耕读传家的美好期许,但在守着一亩三分地讨生活的村子里,耕才是正业,读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水土不服”般的喜欢上了读书,而且读的还是品味高雅、意境深远的唐诗宋词。如果问他,恐怕也问不出个所以然。这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喜欢吃肉,答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好多事寻根究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我的印象中,从我对书有模糊概念起就见过父亲的书,厚厚的好几本,用废弃水泥袋的牛皮纸包裹着。及至对书有了清晰的认识,我才知道那几本书分别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和《辞海》。那时,我在语文课本上已经学过几首人人耳熟能详的唐诗了,看见父亲的书,便好奇地翻看里面有没有。翻来翻去,不但找到了我学过的诗,而且还有诗的注释以及熟悉的诗人的另外好多诗。我感觉很神奇,好像心里揣着的榫头突然对上了卯眼。后来,老师布置的诗词类的作业我都完成得非常好,好到老师都感到惊讶,于是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表扬多了,我自然而然地有点飘,觉得诗词方面除了老师之外,我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飘归飘,好在我还有维护个人荣耀的意识,这种原始的虚荣心激励着我去父亲的唐诗宋词里孜孜不倦地探索。我想,如果找一个我的读书启蒙人,父亲当之无愧,尽管他从没刻意地引导过我。
二
因为还要维持生计,父亲读书的机会并不多。据我观察,一般都是在冬季农闲时。春天要运肥、整地、种红薯花生,夏天要收麦子、种玉米、除草施肥,秋天要收玉米红薯花生、耕地种麦,除此之外还要料理菜地,好多好多的活,一年四季,三季不得清闲。农活这么多,父亲如果不识时务地还去读他的唐诗宋词,急性子的母亲一定会把父亲的书当引火柴烧掉,这是不容置疑的。
读书本就需要闲适的心境,更何况读唐诗宋词呢!冬日暖阳高照,父亲会搬两个板凳放在院子里面向太阳的墙底下,一个板凳放书,一个板凳放他劳顿后松弛的身躯。阳光如慈祥的老友,温柔地照拂在院子里的每一个角落。父亲身着厚实的棉衣,背靠着墙,静静地坐着,周围是冬日特有的静谧与安详。太阳透过薄纱般的云层,恰好落在他的发梢和翻开的书页上,为这宁静的时光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他缓缓翻动手中的书,书页间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与岁月的痕迹。诗词是需要吟哦的,但父亲不能大声吟哦。他像品咂美味一样双唇轻启,优美的句子在光影的氤氲中流淌开来,宛如溪水潺潺,拂过心田。他的眼神时而凝视远方,仿佛在追寻古人的足迹;时而低头沉思,沉浸于诗词构建的美好意境。那一刻,温暖的阳光、安静的小院、读书的父亲,共同编织成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凛冽的寒风似乎也被这种氛围感染,轻轻绕过院子,不忍打扰这份宁静与美好。
三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不知道是受这句俗语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熟读唐诗宋词真的会在心里种下诗意的种子,父亲不满足于读,竟也开始写了,让我感觉非常惊讶。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读书本就出人意料了,居然还能写诗填词,意外不意外?
第一次看见他的作品,我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的诗词写在我用剩下的演草本上,有绝句,有律诗,还有模仿宋词词牌填的词,有的工工整整,有的有涂抹修改的痕迹。演草本不太大,铅笔字写得满满的,大概有五六本。那时我读初中,对唐诗宋词的认识还很肤浅,看不出他写的水平如何,只能模模糊糊地读懂一些意思。数年前,我又把父亲的作品找出来,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以我现在对唐诗宋词的认识理解,感觉写得不是很好。后来转念一想,写得已经够好了。一个初中都没有上完的种田人,既没系统地学过平仄、押韵、对仗,也没学过词牌、词韵,就凭读书读出来的感觉写写画画,实属难得,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父亲的诗词尽管不够成熟不够完美,有的还有明显缺陷,但他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读父亲的诗词,我第一次领会了什么是外表波澜不惊、内心波涛汹涌。原来平常不言不语甚至有点木讷的父亲,内心世界竟如此丰富。他有过满怀激情的理想抱负,也有过黯然神伤的怀才不遇;有过愤懑难耐的感时伤怀,也有过东篱采菊的恬淡孤寂。父亲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李白、杜甫不也有过这些吗?
四
喜欢读书的农民不一定是个“好”农民,这在父亲身上得到了验证。农民是种地的,同样的地多打粮食就是“好”农民,这曾经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过这句话放在“科技狠活”发达的今天不一定正确。
父亲的种地经验来源于人民公社大锅饭时期,忠实地传承着老一套,压根不想创新。良种、农药、化肥,是科学种田的三件宝,父亲对此不屑一顾。种子自己留,虫子自己捉,肥料自己造,主打一个生态有机,产量自然上不去。可惜生态有机的概念那时还没出现,不然虽不增产但也能增收。后来母亲实在忍无可忍了,断然剥夺了父亲的决策权,才实现了增产增收。粮食是保命的,吃盐打油交学费还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农家没有别的路子,只好养鸡养猪、种瓜种菜。相对于种粮,农村管这些叫副业,副业其实比主业更需要技术。头脑活泛的,识字的会找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学学技术,不识字的知道跟着懂技术的学。父亲不能说头脑不活泛,但他的活泛不屑于用在这里,他依然我行我素。种植养殖有技术加持和没有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家的猪长得慢,鸡生的蛋少,瓜长得小,就连蔬菜也矮小瘦弱,为此母亲没少跟父亲吵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母亲只好在技术和父亲之间折中妥协。好在有母亲的隐忍和坚持,否则不知道我们家的日子会过成什么光景。不仅如此,父亲卖菜也和别人不一样。他像料理自己的爱物一样将菜择得干干净净、捆得整整齐齐,运到集上觅个角落安安静静地守着。他要价不高,但不让还价,不让买家挑挑拣拣,似乎觉得他以诚待人,别人也应该以诚相待,否则就是莫大的羞辱。这在叫卖此起彼伏、讨价还价不绝于耳、缺斤短两争吵不断的喧闹集市上有点格格不入,他像一个大隐隐于市的孤独隐者。
五
父亲其实就那几本书,他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看,看得我都觉得他应该倒背如流了、应该腻烦了。为了让他换换口味,我想方设法借来一大摞武侠小说。那是个流行武侠小说的年代,男看金庸,女看琼瑶。我不光借了金庸,还有古龙、梁羽生,武侠小说三大宗师的作品静静地躺在那里,里面有刀光剑影、儿女情长、侠肝义胆、波诡云谲,里面还有高山深壑、雪域草原、大漠流沙、世外桃源。我想,这岂不比唐诗宋词有意思多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借的书总归要还的,不读白不读。借书的目的与其说为了让父亲换换口味,倒不如说我喜欢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沉浸在武侠小说里不能自拔,上课偷着看,放学走着看,睡觉躺着看,吃饭也看,蹲厕所也看,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后来我想,如果我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上,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大截子,可惜武侠小说比课本上的东西好看的没影。父亲没说什么,想必这是一个读书人对另一个读书人的理解。母亲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次又一次地喝责,逼着我把这些没用的书给人家还回去。直到我把书还了,我也没发现父亲动过我的书。我很惊讶,身为读书人,竟然对另一个读书人读的如此投入的书无动于衷,实在难以理解。近几年,我逛书店看到出现了一些历史穿越类的书,随便翻了翻,感到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我豁然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只读唐诗宋词。这就像人的胃口,喜欢吃什么不是嘴决定的,而是胃决定的。喜欢吃的东西,百吃不厌。不喜欢吃的东西,看见就反胃。父亲的胃口大概只喜欢唐诗宋词,只容得下唐诗宋词。
六
读了几十年的书,父亲既没有读来“颜如玉”,也没有读来“黄金屋”,能够看得见的成果就那几本薄薄的演草本。母亲曾经抱怨父亲,说跟着父亲过了几十年真是过得够够的。我理解母亲,也理解父亲。我笑着安慰母亲,父亲没恶习,不家暴,不重男轻女,不好吃懒做,比起村里那些成天鸡飞狗跳、家烦宅乱,甚至夫妻不和、子女不睦的人家,咱不是过得很好吗?母亲笑而不语。说完的那一刹,我脑子里突然闪过父亲很多的好,他性格温和、安贫乐道、沉稳大度、谦和有礼、忠厚朴实……可是这些好,过去我竟从没想过。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总是如此苛刻,以至于一声咳嗽,有时也要嫌其聒噪。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最亲近的人皆为善人矣?我自我安慰。
由父亲的好,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人问一个读书人,你天天读这么多书都记得住吗?读书人说不能。这个人说,既然不能为什么还要读呢?读书人想了一下然后反问,你一日三餐记得每顿都吃过什么吗?这个人说当然不能。读书人接着问,既然不能那你为什么还要吃呢?这个人愕然不语。读书人说,读书和吃饭其实一样哦!一顿一顿地吃,生成了我们身体成长的血和肉;一点一点地读,才生成我们精神成长的血和肉呀!我想,父亲的好,也许就是几十年来唐诗宋词生成的血和肉吧!
父亲现在八十多岁了,他还在读书,不过胃口有所变化。记不清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喜欢上了中医保健类的书,这个年纪倒也挺合适。也许是生态有机吃出了好身体,也许是读医书学以致用,父亲和母亲的身体还算健康。父母身体健康,对做子女的来说,该是多么大的福分啊!我祈愿他们永远健康!
我懂得了父亲喜欢唐诗宋词,我想回家把父亲写的诗词,拿出来,放在父亲的眼前,让他解读,也让他找到曾经的快乐。
2024年8月30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