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济南府的芙蓉街,那可是赫赫有名。南起泉城路,北通府学文庙,青石板的路面,街宽不到五米。《老残游记》里说,济南府“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可以说是芙蓉街的写照。在济南七十二泉中,排名第四十二位的芙蓉泉,天然生成,极具特色。她既没有趵突泉的豪放,也没有珍珠泉的婉约。犹如娇羞的小姐,隐秘在这条老街的一家民宅之中,给人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清代著名诗人董芸有诗云:“老屋苍台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这条老街,也因芙蓉泉而得名。
尽管芙蓉街的历史资料极为匮乏,在明代的济南地方志中,也见不到芙蓉街的文字记载。直到清雍正四年前后,才在青州府同知张文瑞的诗文集《六湖先生遗集》里,见到了有关芙蓉街的文字。由此可见,芙蓉街距今大慨也就三百余年。虽然芙蓉街不算十分古老,但是足以体现济南府的泉水文化特色。
在济南府的老街中,芙蓉街应当是最热闹的。清朝年间,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自然会吸引众多的商家来这里开店做生意。一度成为经营文房四宝、古玩字画,以及印刷业和乐器文教用品的商业街。同时,还聚集了刻字、铜锡器、小吃店、服装鞋帽等作坊。街道两边店铺,鳞次栉比。游人顾客,摩肩接踵。商业的兴旺,把芙蓉街变成了一个异常繁盛的文化商业街。
芙蓉街的建筑,中西合璧,充分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据家住芙蓉街的老人回忆,当年的芙蓉街是非常美的。不足一华里的路面,全部由大青石板铺砌而成。透过石板的缝隙,能看见下面潺潺流动的泉水。清晨,石板路上飘着薄薄地一层水气。远远地望去,往来的行人仿佛漫步在仙境之中。尤其是夜深人静,走在街面上,会听到石板下淙淙的泉水声。到了旺水期的季节,泉水还会流溢出青石板路面,活脱脱一幅“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酷暑盛夏的中午,路边的买卖字号,纷纷张起白布搭成的凉棚。首尾相连,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白色“凉棚阵”。上有布棚遮住了娇阳,下有泉水浸透着清凉。路人过客行走其间,该是何等的惬意。
芙蓉街过去有四座庙,名为土地庙、龙神庙、关帝庙、文庙。如今除了文庙仅残存大成门和大成殿,以及破旧的影壁之外,其它三座庙宇均荡然无存。
俱往矣,旧日的历史沧桑,随着岁月更迭,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那曾经的繁华与热闹,却倔强地留了下来。今日的芙蓉街,依然接踵比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热火朝天。慕名而来的食客,在欢声笑语中大快朵颐,一饱口福。然而谁也不曾留意,芙蓉泉依旧像从前一样,默默地流向百花洲,流向大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