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今昔“姚家荡”(散文)

作者:dwf   发表于:
浏览:15次    字数:262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很久以前,顺河镇官路、胡宋、丁姚一带,一直被称之为“姚家荡”。曾几何时,“姚家荡”虽淡出“江湖”,但其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始终没有被湮没。

  明嘉靖38年,淮安史上第一个状元沈坤,曾率3000精兵在此抗击倭寇,大获全胜,敌尸体堆积如山,从此“埋倭山”闻名遐迩。解放前,曾有三位外省籍老红军于战乱年代在此定居,坚持战斗,其中石老因叛徒告密,英勇就义;抗美援朝时期,“姚家荡”人积极报名,踊跃参军,10几名前辈在战场上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老书记姚三爹谷堆旁边、大树下面,革命故事讲了几十年,影响和熏陶了几代人;……“姚家荡”,俨然一个红色村居。

  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解放前,国家战乱,人们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解放初期,国家满目疮痍,一穷二白,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年代,“姚家荡”和全国一样,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我记得,与我同龄的一个小伙伴,几次因为“菜乌”差点殒命。所谓“菜乌”就是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面如土灰,嘴唇乌黑,生命垂危。听大人们说,当时经常见到有人饿的走不动路,走着走着,倒下去了,再也没有爬起来。穿衣服是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给老三;出门走亲戚想体面一些,跟邻居借衣服穿,回来后再脱下来还给人家;一个又一个光棍,因找不到老婆,赡养不了父母,产生内讧,纷争不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50后出生的人都应该记得,当年人们的住所多是柴芭房、土坯房这些十分简陋的草屋。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姚家荡”还有一个接着一个、低矮潮湿、俯拾皆是的“丁头嘴”房子。这种极其简陋的土坯草房,一遇暴风雨,不堪一击,不是草被揭掉屋面漏雨,就是墙被浸蚀屋内进水,房子坍塌砸死人屡见不鲜。

  衣食住行,道在其中,缺一不可。从顺河镇到丁姚渡口约八九公里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这条路,我陆陆续续的走了几十年,以前走,现在还在走。回忆起它的前世今生,让人感慨万千,如泣如诉。

  新中国成立初期,交通落后,从老家去顺河,没有像样的路可走,只能穿行于村庄前后弯弯曲曲的阡陌小道。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政府发动群众,由顺河向东开挖一条水渠与上游乌纱河连接,被称为四支,其目的将大运河的水通过乌纱河引进四支进行灌溉,推广和普及种植水稻;其次,四支堆用于人们出行和交通运输,至此,顺河向东至丁姚渡口,沿途三四万人口,才有了一条笔直的马路。

  四支堆,其路面宽窄倒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坑坑洼洼,步履维艰,常有三轮卡或手扶机陷进坑里,出不来,请人救援,用人力推出来。这样的路,给我造成的伤痛刻骨铭心。1992年最后一天晚上,父亲突然患病,堂弟丁文东好不容易在村里找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拉着父亲去乡卫生院抢救。不巧,因为连日下雨,路面夜里上冻,白天化冻,再次成为泥泞,拖拉机实在无法行走,不得已绕道骆荡,从村里弯到医院,一个多小时,已经失去了救治的机会。“八九公里,路面泥泞,一个多小时,一条人命。”几个关键词,永远定格在我的头脑里。

  时隔一年,“要想富,先修路”,深入人心。政府再次投资,将顺河向东这条横贯东西的土路改造为能走汽车的石子路。心系桑梓,故土难离。那一年,为了尽快修好这条路,我主动出面,积极协调市公路、港务等有关部门,在施工机械和沙石等方面给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时间到了21世纪,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省政府要求“发展经济,交通先行”,全面实现“村村通”。不久,老家后面这条路被改造成为5米宽的砼路面。紧接着,水泥路通到了各家门口,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人们出行,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湿鞋。路通人和,货畅其流。一辆辆汽车东奔西跑,川流不息,配发货物,收发快递,拿着手机坐在家里一键搞定,村里人生活与城里人无异。

  路通了,公交车也通了。坐镇村公交的乐趣别开生面,小孩哭,大人吼,无所谓。乘客都是东西庄邻居,平时各人带孙子、做家务,忙里忙外没得空闲,“百年修得同船渡”,今日同车,说话坐车两不误。“喂,老嫂子,你这是上哪去啊?”“去城里看孙子!”“你这身衣服不错啊,哪个买的?”“儿媳妇上回来家买的,一直没舍得穿!”“嗯唷歪,你那媳妇真孝顺!”“可不,别看人家是城里人,一点架子也没得,爸爸妈妈叫的亲着呢!”“大妹子,你那钢筋锅子里提的什呢呀?”“煨的鸡汤,递城里去,孙子在淮中念书,该个星期日放假,煨些鸡汤给他补补,顺便又带了条鱼。”“哎,现在伢子念书苦呢!”“是的呢!”“快哟,一刻儿就到了!”“现在公交车通了,到哪去方便呢。”“是的呢,不像以前去一趟城里头,难死了!”……镇村公交里充满了温情,充满了憧憬,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车窗外“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不久前,这条八九公里的砼路面再次提档升级,由5米宽改造为6米宽的沥青路。据说,明年6月份东面264省道将建成通车,未来北面还有条省道已列入建设规划。如今的“姚家荡”几乎家家有了小汽车,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两辆;“姚家荡”的路,已与国家水、陆、空、铁“立体”式交通网相连接,走南闯北,说走就走,无论去国疆边陲,还是到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都可以朝发夕至,甚至当日往返。

  一条路的华丽转身,天堑变通途。交通好了,市场大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勤劳淳朴的“姚家荡”人,有的在外打拼,已成为老板或能工巧匠;有的在家种地,已成为种粮大户或养殖能手。如今,深耕、耘耥、播种、锄草、排涝、灌溉、收割、运输等等全部机械化、现代化、甚至智能化,以前那种肩挑人杠,传统的劳动方式早已一去不复返。更多的人靠技术、凭本事吃饭,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生活照样丰衣足食,丰富多彩。“姚家荡”,如期实现了全面小康,几乎所有人家都住上了两层或三层小楼,不少人家还在城里买了房子,陪小孩在城里读书,以前那种低矮潮湿的柴芭房、土坯房、“丁头嘴”房子,早已销声匿迹。

  交通发达,人们见多识广,思想开放。一到逢年过节,无论是在外经商的大小老板,还是从政求学的党政要员、莘莘学子,抑或工艺匠人、建筑大师等等,多是西装革履,开着小汽车,从全国各地赶回来,与家人团聚,觥筹交错,把酒言欢。

  去年春节,“姚家荡”“丁氏家族”五世同党,13桌100多人齐聚曾经的书记家门口,推杯举盏,畅叙亲情,共话未来,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辈分最高的老书记最后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珍惜好时光,撸起袖子加油干!”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