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秋雨夜读赤壁赋(散文)

作者:江凤鸣   发表于:
浏览:3次    字数:244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秋夜,秋雨淅沥,如大自然的乐章轻敲窗棂,为宁静的夜增添了一抹空灵的诗意。我坐在窗前,手中捧着苏轼的《赤壁赋》,思绪渐渐飘远。

  翻开书页,仿佛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能听见岁月的低吟浅唱。夜色如墨悄然铺开,思绪陷入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此时,若有一盏温暖的灯光,一卷散发墨香的古籍,便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忆起年少时,我曾是守边军人,对祖国万里江山有着深沉的情怀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久居江南,我到过南京、九江、武汉、重庆,三次从下关码头启航,过江陵、下宜昌,逆流而上,穿行三峡,直达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我更是到过真正的赤壁古战场,那火烧岩上,“赤壁”两个大字仿佛燃烧在晚霞里,雄浑而壮丽。我久久伫立在那仿佛被巨斧利刃劈砍过的石壁前,轻轻抚摸赤色山岩,心中感慨万千。那冲天的血气火光、铿锵的刀光剑影、震撼人心的呐喊厮杀,仿佛就在眼前。

  年轻时,我常常疑惑,苏轼为何不去真正的赤壁怀古,却在黄州赤鼻矶大发思古之幽情。年长后,读了大量史卷,我才明白苏轼选择黄州赤鼻矶创作《赤壁赋》,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背景。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苏轼的人生。他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而获罪入狱,原本一帆风顺的政治生涯瞬间跌入谷底,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在黄州,生活艰难,物质匮乏,心灵孤寂,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他的生命承受力。以他的戴罪之身,就是真想去真赤壁,恐怕也去不了,走不成。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苏轼开始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黄州的赤鼻矶,在旁人眼中或许只是一处普通江岸,但在苏轼心中,却成了连接古今的桥梁。他站在那里,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烽火硝烟,听到周郎指挥若定的呐喊声。滔滔江水,奔腾不息,恰似历史长河,承载着无数故事和传奇。苏轼在这看似并非真正赤壁的赤鼻矶,抒发着思古之幽情,借古喻今,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力量,以应对现实挫折。他的感慨,不仅是对古代英雄豪杰的追思,更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审视和反思。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傍晚,月色如水,洒在黄州大地。苏轼身着素袍,头戴方巾,眼中闪烁睿智深邃的光芒。他对从庐山来访的道士杨士昌说:“今夜好月色,我引你到一个地方去看看风景。”杨士昌好奇地问:“哪儿?”苏轼答:“赤壁。”两人沿着出城小路缓缓而行,脚下石板路在月光下泛着清幽的光。不一会儿,来到赤壁之下。江水滔滔,波光粼粼,映照着天上明月。苏轼静静地伫立,凝望着眼前的江水和峭壁,思绪飘回到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仿佛看到火光冲天的赤壁战场,周瑜身着铠甲,英姿飒爽,指挥若定。战船在江面上穿梭,喊杀声震天动地。苏轼脸上露出敬仰之情,轻声吟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杨士昌笑问:“曹操吃败仗的地方在那儿?”苏轼摇摇头:“不!这里是赤鼻矶,不是真正的赤壁。那儿离黄州远着啦。这个赤壁就在这城西北边,出城门就是。……你记得杜牧的那首《赤壁》诗吧?”杨士昌沉吟片刻:“就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那一首吧?”苏轼微微颔首:“对。写得多好!杜牧就是在黄州写的。杜牧明明晓得这儿不是打仗的赤壁,可他偏要这么写,这叫做借!”杨士昌疑惑道:“什么?借?”苏轼缓缓道:“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一个借字,何其妙也!

  在这片赤色山岩下,苏轼感悟着生命的无常与坚韧。他以豁达的心接纳命运的安排。那赤壁的火光,虽在历史长河中渐渐熄灭,却在苏轼心中燃起一盏明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他用如椽之笔写下千古传颂的《赤壁赋》,让后人在欣赏他文学才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人生的热爱。

  如今,秋夜捧读苏轼的《赤壁赋》,仿佛能看到苏轼孤独而坚定的身影。他的诗意与哲思,如同赤色山岩一般,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我似乎渐渐明白了苏轼的心境,他在这假赤壁前借古抒怀,何尝不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呢?四十五岁的苏轼,心中有着无限感慨。遥想年轻时,他满怀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可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而三国时的周瑜,三十多岁便指挥赤壁之战,成就了惊人伟业。这怎么能不令人惆怅,令人感叹天意难懂,岁月无情。

  中秋时节,金风送爽,我牵着年幼的小孙女,漫步来到江阴长江外滩。大江浩荡,奔腾东流,波滚浪翻,气势磅礴。夹岸红枫如火,绿柳摇曳,落叶纷纷扬扬,似在诉说岁月的故事。

  望着滔滔江水,思绪飘远,想起孔子那声深沉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江水般永不停息地流淌,带走多少过往,又留下多少回忆。眼前仿佛又浮现出昔日周公瑾雄姿英发的豪迈模样。遥想当年,赤壁之战,周郎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是怎样的气魄与自信。而唐人那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又透露出壮士暮年多少无奈。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有志之士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雄才大略。

  一心报国却屡遭打击的苏轼,是否也有这种豪迈与无奈呢?苏轼生活的北宋时期,国防不安定,西夏与辽时常进攻,北宋每年都要送去大量财物以求安宁。此时的北宋,多么需要一位像周瑜那样“谈笑间”让“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重振国威,使敌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站在这片土地上,眼前仿佛浮现出周瑜儒将风度,指挥若定,临危不惧,以少胜多,击败强大曹军。那份从容、自信与蔑视强敌的气概,让人敬佩不已。对周瑜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苏轼在饱览“江山如画”之时,于赤鼻矶下借周郎破曹操的事迹抒怀,挥笔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那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他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挫折中坚守信念。他的文字如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这片假赤壁,因苏轼的才情与感慨,成为后人心中永远的文化圣地。而我,在这秋雨夜中,透过文字,仿佛也触摸到了那段历史的温度,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对祖国的万里江山,更加热爱与眷恋。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