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龟背城”的岁月尘烟(散文) —— 红旗一条街那年昔阳

作者:陈亚珍   发表于:
浏览:9次    字数:452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5189篇,  月稿:7872
在昔阳,叫做“红旗一条街”的称谓是后来的事,叫上城街,下城街,也是因为小城的外延建筑才有了这些叫法,很早以前就叫街。这条街的繁华曾有小长安街之称。由于政治风景,人们都爱效仿北京的叫法,以示地位的优势。而这条街的特出之处是,从空中俯瞰,状如一头龟。龟背上座落着万家灯火,其实就是一座“龟背城”。

  据说,始祖择地而生,只因城池地貌状如龟形,深卧在盆池里,人常说千年王八万年龟,取长寿稳定之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条条路径都是下行,到“红旗街”四面八方都是上行。所以,在昔阳境内的人们都有“下城,上街”的说法。北门口为龟头,梯云阁为龟尾。东门坡、西门坡等四条路径是龟腿,旧时的人都说此街是“聚宝盆”。所以,昔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都集中在这条“龟背”上。

  其街中间有一个戏台,戏台周围叫新市场,新市场对面是县委会四层大楼,新市场往东叫东门坡,往西叫西门坡。南北也是坡,但叫南门口、北门口。南门口也叫梯云阁,北门口也叫北头街。

  从南门口走到上城街时,梯云阁就是一大景观,它俊朗庄严,高岸超然,既像是迎客,也像是收揽秀气,更像一双历史老人的眼睛,慈祥地迎送着来去过往的人们。相当于黄山的迎客松。

  据史料记载:梯云阁建于南宋时期,当时的县城醴陵第一中学,学风虽正,但科举不利,人们归咎于县城宫庙建筑地势过低,导致文气不聚。于是,嘉定十二年(1219年),知县刘君存便选址在学宫后青云山建阁,阁倚山冈,面渌水,命名“梯云”,以借云梯直上,金榜题名的美好愿望。巧的是,梯云阁建成后,有杨大异等相继进士题名或乡试中举,梯云阁也以此拥有聚雅揽秀之誉,被视为醴陵的斯文发祥地。云阁始建于南宋,宋保佑年间重修,改名为魁星楼。后来元代毁楼,明成化间和清同治九年两次重修,仍沿用梯云阁原名。到了光绪年间,邑人李隆宪扩建为三层,砖木结构,琉璃装饰,翼角高翅,庄严古朴。

  它成了上城街南门口的一位“历史老人”。它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迁,见证着人类的覆覆灭灭,见证着悲,也见证着喜,见证着福份,也见证着祸乱,它一定装载了人类进程中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另有一个传说,北门口有一只神羊,每天要接一顶官帽送上来,传说昔阳风水好,将来要出三斗三升芝麻官。只是这只羊送了多少年,都送到哪里谁接管就不得而知了。试想,北门口上来,西边是过去的县衙,会不会官帽存到县衙库里待时而用?没有下文。后来农业学大寨时期,昔阳区域县级以上的官员出了若干,输入全国传授农业经验,一时供不应求,人们认为传说应验了。不久昔阳干部从各地归回,又说是水泥厂在狼窑沟,破山启石把狼放出来,吃掉了那只神羊,所以收官了。民间传说有趣而形象,其实都是戏说,历史的进程有起有伏,只当笑谈吧。

  言归正传,这条古街是旧时昔阳的重点逛城要地,下城不上“街”就等于没有进城,就像去北京没逛天安门是一样的遗憾。旧时的城街,东门坡、西门坡都是灰渣坡,那时的小城很简单,但上城街有照相馆、镶牙馆、人民一食堂,二食堂、大礼堂,新华书店、城关供销社、城关医院、昔阳剧团、小礼堂、大礼堂、武装部、缝纫厂、四方社,长社、糖酒副食店等等,这是我小时候记忆中最繁华的样子。在这条街里,三分钱一根冰棍,五分钱一个烧饼,一毛钱十个糖蛋蛋,三毛三一盘过油肉,五分钱二两粮票一个馒头,都在这条街完成。我们家就住在梯云阁下面,叫银行院,其实是过去大资本家宋理资的住宅,解放后归公就成了市民家属院。旁边是银行,大概与资本家有关不好取名,只好依地取银行院为名。

  那些年最快乐的,是妈妈领我们到长社或者四方社扯花布,做过年穿的衣服。记得四方社正中间有一个收银台,收银台向各方柜台扯着一根根铁丝,用铁夹子夹着钱,唰啦过去,唰啦过来,非常先进的输送方式,我们总是仰头看很久很久。所谓长社是沿街一长条,目光需要穿越好长才能望过去,一段是五金,一段为百货,一段是布匹,一段文具纸张,收银可以直接交易。全城就这儿货源最全。据北京知青们说,此街拥有小长安街之称,北京王府井买不到的东西,四方社,长社就能买到。

  最庄严的,是妈妈买东西先要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斗私批修。”售货员回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这才开始正式交易。那时出门办事一定要准备几条毛主席语录,办事才快捷,不会背语录会被卡住的,就象今天的身份证一样。想来,这是旧思想进入新思想,最有效的贯彻方法。

  记忆最深的,是每个月底我们和妈妈从北门口的粮站领到供应粮,雄赳赳气昂昂,拉着板车从北到南,车辚辚,人欢乐,妈妈在前面拉车,我们姐妹几个七高八低在后面推.。下了梯云阁,在半坡上停顿下来,把粮袋抬回家,安排了一个月的吃食。这期间若来几个能吃饭的亲戚住几天,粮食就等不到月底了。妈妈这个时候是焦虑的!巧的是,每到月底我们都会意外地收到三叔从乡下托马车夫捎来一袋窝窝头,这样我们就顺利度过月底粮食的亏空了。

  最有趣的记忆,是“八一庙会”,通常要在新市场唱三天或五天不等的戏,亲戚朋友都要来赶集,家里挤得住也没地儿住,但我们有办法,小孩子竖睡一排,大人横睡一排,保不住他的脚搁在你的脸上,你的脸贴在他的屁股上,这都不影响熟睡。白天,一食堂,二食堂要在露天场煮油果,做蜜麻花,拉长面,满城街弥漫着猪肉臊拉面味,没钱买的,嗅嗅味道也是过节的享受。亲戚们到家总要提一串油果或者几根麻花表示礼仪。我们那些天最快乐,除了吃饭,就是搬着凳子占领有利位置看戏。或者是各公社文艺节目会演。其中《老两口学毛选》最动人。茶余饭后人们模仿着唱了一遍又一遍。节日前,扳着指头盼啊盼,节日过后,会有好长时间余味绕梁,无比怀念。

  最惊心动魄的,是元宵节跑龙灯。舞龙灯的人如同天兵天将,上蹿下跳,左右摇摆,有时龙头会猛然伸在我们脸前摇摆几个来回,吓得小孩哭大人叫,然后是捶胸顿足地笑个不停,震天动地的锣鼓声,像要把藏在胸腔里的小心脏弹出嗓子眼里,腰鼓队活泼灵动,秧歌队擎着谷穗、玉米、瓜果一类的纸灯笼,跳着朴素的舞,唱着高亢的歌。小学生捧着红宝书,唱着革命歌曲。整个一条街,从南至北灯火辉煌,龟背上窜着一条火龙。街两边是隔一段有一个莽牛火,表示一年红红火火。正月十六很多体弱多病的人都会出来“丢病”,在莽牛火上烤馒头吃,说是“消食”。这一天夜因有“丢病”的说法,我们东跑西蹿,累了围着火会很晚才回家。

  最难堪的记忆,是“抢红土”,那时生火做饭统为煤泥火,俗称高火,红土和煤混合起来和成泥糊火,于是各家都有堆放红土、煤炭的池子,市民和附近的农民有交易,我们厕所里的粪便,农民定期陶走,陶一次要拉几车红土给家属院。每逢这个时候,我们都成了运输队员,谁家人多谁就抢得多,谁家人少谁就抢得少,在这个时候是没有贤让的,打的吵的,你撞了我的屁股,我碰了你的头都是导火索,会轰轰烈烈吵成一片。当然,要是谁家从远方人力运煤,邻居见了也会冰释前嫌共同帮忙推车上坡的。如今,银行院已拆迁,小伙伴也不知去向何方,早已失去联系。然而我却相信这是我们永不消失的童年。

  “龟街”最热闹的时候是农业学大寨时期。因政治,经济,文化,娱乐都驼在龟背上,每日里参观团人山人海,因为招待所有限,外溢到邻近的平定县、阳泉市滞留等待,这还不够,我们住的家属院,上面有一个木制的大阁楼,也成了临时招待所,上面参观团是一个团体,没法隔离,只好男左女右通住。夏天的夜晚马路上,城街上,到处都是前来朝拜农业圣地的人群,我们这些小孩子拿着语录本为他们背语录,唱革命歌曲。后来参观团根据每天人流量,有序安排前来参观的人员,县城就不那么乱了。我们的夜生活也少了唱歌,背语录的乐趣。

  我的母亲是缝纫厂工人,我们家住在龟尾,缝纫厂在龟头,母亲天长日久在龟背上穿行,这长长的龟背磨破了多少双鞋不得而知。早晨七点半上班,吃不上饭也要赶路分秒不能差,晚上有时十二点,有时十二点以后才回家,每天学习、开会、加班加点,学大寨赶大寨,各行各业分秒必争。起初每到黄昏,弟弟哭着要妈妈,哄也哄不下!大姐带我们到大门口去等,期待的目光从这头望到那头,望穿秋水也望不回妈妈的身影,有时弟妹就靠着大门框睡去了。有一次三妹着了凉,高烧不退,妈妈抱着到阳泉住了半个月医院才算好了。妈妈回来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姐姐吼:半夜黑地在大门口等,贼风夺命不知道吗?

  姐姐说风就是风,我怎知还有“贼”风,都怪弟弟哭闹得哄不下才去等,他死活不回家睡觉,凭啥怨我啊。

  妈妈是顾不上和颜悦色教导我们的,父亲下乡不在家,昔阳干部一年288天劳动日雷打不动,剩余的日子只顾处理公务。因是为革命工作,谁都没有怨言,妈妈忙得顾头不顾尾,怎容姐姐顶嘴,“啪叽啪叽”两巴掌扇过去,姐姐不作声了。后来姐姐一到夜晚手持笤帚疙瘩命令我们睡觉,谁不睡就打谁,弟弟常常是含泪而睡,因为姐姐知道有贼风,偷谁也不能偷走弟弟,他是我们家唯一的男丁,特级保护。等到妈妈回来横七竖八睡了一炕。

  那时,街上闲逛的人并不多,除非上街卖个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必用品,早上去菜店排队卖菜,除此,都是穿劳动布工装上下班的人。照相馆是奢侈消费,往往是虚设,没有十分必要人们不照相,说照相是摄魂抽血之事,神秘之地躲之不及。食堂要粮票,也很少有人下馆子。婚丧简办,移风易俗,也没有订餐待客的习惯。城街上最拥挤的,大概是夜晚在电影院排队买票,或者大礼堂为参观团演文艺节目,想方设法弄张后门票钻进去享受一下艺术熏陶。这条街因是大礼堂所在地,文艺节目是欢迎贵宾的最高仪式,所以,这条街曾经走过三十二个国家的首相,若干中央领导人。

  农业学大寨落幕后,这条街沉寂了多年,原貌也改头换面,那些雕梁画栋的色彩也剥蚀褪色。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条件改善,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般装点了小城,穿来过往的小车占据了路面,四十多年前的马车,板车已退出历史舞台。小城旧面换新颜,龟背上所承载的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也逐步分散、重建。条条柏油路四通八达,多年外出回归的游子,会很茫然,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变化太大了。

  “红旗一条街”以怀旧的方式,修旧如旧,重新火爆起来,烟火味浓烈上升,各种本地饭食,抿各斗、猎肉臊拉面、食条、疙瘩汤、焖面、枣糕、烧饼、压饼、撒面粥、糊嘟、荞面河捞、头脑扁食……应有尽有,应接不暇,不住几天,恐怕吃不全这些特色饭食。街上有跳舞的,唱歌的,有过去式的婚嫁仪式,山城果然火起来了,前来观光的旅人挤挤挨挨,各种食物品尝不尽。

  夜晚,最奇特的是小城街的灯,五彩缤纷,扑朔迷离,仿佛是审美的启蒙,又仿佛是为夜行人点燃的心灯。小时候觉得这条街又长又宽走不到尽头,它可以装载全部的乐趣。青年时觉得小街渐渐矮小,无法安放躁动的灵魂。30年再见,它今夜的容颜灯火阑珊,四十多年惊觉,乡音竟然如此的婉转,却星月无言……

  回眸时久久留恋!写下这些文字,我心里升暖。漫步在红旗一条街,它接壤着历史,也展望着未来,它是这座小城最古老的街,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属小城聚宝典,成为散步式文旅要地。谁不盼咱家乡好?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一直是老百姓的愿望。愿天下人恒久地安康幸福!是为盼!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