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殷墟的门口,就是站在中国信史的起点。殷墟的意义就在于,它让我们知道,中国史书中对商朝的陈述是正确的,商王朝是中国已知真实可信的可以和史书相印证的最古老的文明。再往前的史书记载,目前只能说是传说,而不是信史。
陶三通
陶三通就是陶制的三通,这个三通和我们现在使用的三通一模一样,用途也一样,就是用于管道连接。
古人都是逐水而居,所有的古文化遗址都发现在水边,而且中国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都出现了水利工程的痕迹,至于怎么建设,用的什么工具,我们只能根据遗址进行推断,并没有看到任何实物。在商王朝,中国古人使用水暖器材进行水利建设不奇怪,没有这些痕迹才奇怪。在殷墟,终于看到水暖器材的实物了,陶三通。有了陶三通,可以证明商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也用的是管道,也是采用大小口套装方式,而且可以想见的是,这样的三通肯定会大量使用,也就是说,商人已经有能力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了。
专家给了我们更深层次的解读。这个陶三通是在贵族家里发现的,所以应该是用在家里的排水管道上。殷墟现在是墟,但在当时可是大城市,估计人口应该超过十万人。城市就有城市的要求,其中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在现代是给排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即便现在,这也是我们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研究,而古人却只凭着简单的智慧制造出的设施,就基本符合了现代科学原理。城市排污水需要主管道,每家每户的污水要排到主管道中,这就需要三通,这是浅层次的;管道要求要足够大,足够畅通,要防止出现城市内涝,就是防止下大暴雨积水来不及排,污水还要有净化设备,这些是中层次的;最高层次的要求,是能够把整个城市建设得像海绵一样,有吸储水分的功能,在大暴雨时能够存水,在干旱天气时慢慢渗出供市民使用。专家说,现代的方法叫灰加绿加蓝,灰指的是各种给排水设备,管道什么的。目前中国由于城市化进展太快,各城市的地下管道均有点吃不消,而且老化严重,所以这是目前城市建设主要在改造的一项重点工程,像北京已经完成。绿指的是植被,必须有一定的绿化率,有充足的植被可以蓄水。蓝是指水体,因为水体本身就是调节器。听了专家讲解,我才知道,原来很多建筑、园林都会挖一个池子,本以为只是为了美观,没想到还有这方面的考虑。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三千年前的殷商都城,灰绿蓝都已齐备,先人原始的认知,竟然暗合了现代城市给排水的最高要求,我们只有惊叹和崇拜了。
一个普普通通的陶三通,放在家里就是一件普通水暖器材,但在三千年前的殷墟里面发现,那直接证明了先民的智慧和城市治理能力。中国过去没有落后于别人,将来也一定不会落后于别人。
YH127甲骨窖穴
Y指殷墟,H指灰坑,YH127甲骨窖穴的含义是:殷墟第127号发掘出甲骨的窖穴灰坑。也就是说,这是个坑,坑里面曾经挖出一个窖穴,窖穴出土了甲骨。很奇怪,殷墟的宝贝应该是甲骨啊,这个坑算什么,比甲骨还值钱?不就是装宝珠的盒子吗,比宝珠还珍贵?
这个坑为什么是国宝,是因为这里曾经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大发现,甚至可以说,殷墟就是因为这一次发现才引起重视从而建设博物馆的。重大发现当然是甲骨,该坑发掘出了一万七千多块甲骨,占到整个殷墟的百分之八十,其他坑一般也就成百上千块甲骨。所以,博物馆保留了这个坑的原貌,以纪念当初这个重大发现。在这么多甲骨的旁边,还有一具尸骨。据推测,这里应该是殷商时期的资料馆,即把所有用过的甲骨一起收好保存的地方,尸骨应该就是管理员。
当时发掘出这个坑的,是大名鼎鼎的考古十兄弟。当时是十个年轻人,出于对考古共同的志趣爱好走到了一起。抗战爆发后,十兄弟在长沙清溪阁喝酒告别,自此再无聚首。在那个民族危难的年代,他们十人,有人投笔从戎,其他大多数人还是终身从事着文博事业。不过,他们中有人到了延安,还有四人随蒋介石到了台湾。在殷墟时,他们发现了这个窖穴,便将甲骨连土一起挖出,整体打包带到了史语所,以便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战火的肆虐,他们保护着这些甲骨,一路颠沛流离,从湖南到四川到南京,最后到了台湾。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灰坑中的甲骨,都是仿制品,只是为了还原当年的景象,真实的甲骨已经保存在台湾史语所。初始感到很遗憾,但想想也释然了,毕竟台湾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他们研究也等于我们在研究,都是中华血脉,都是使用着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文字,成果一样大家共享。蒋介石败走台湾时,除了黄金美元外,还带了不少文物,甚至还带走了当时中国儒道释的代表人物如衍圣公等。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当然是损失,但实际上他们在台湾还是在弘扬民族文化,就像台湾史语所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一样让我们对中华古文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甲骨文是一种已经不会再使用的文字,研究有什么价值?首先是能读懂那些甲骨,能够了解商朝历史,证明当时我国的璀璨文化。殷墟的发掘,甲骨文的解读,让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不再有人质疑,我们是本土文明,不像之前有学者猜测是外来移民。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我们的文字进行认知。中国的文字是我们文明的承载符号,我们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字,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需要我们了解文字的演变,而文字最初的形态就是甲骨文。我们了解了甲骨文,也就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写,就能了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的文化基因。当然,很难,因为在秦始皇书同文之前,文字没有统一的规范,只是大致如此,有很多类似写法。中国最原始的甲骨文实际上也是象形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的像不像不太重要,规范不规范也不重要,只要别人能看懂就行,就像哑巴的手语,让别人理解意思就行,规范不规范无所谓的。比如,甲骨文中的雨字,其实就是上面一个宝盖象征天,下面就都是点,象征雨水。别人一看就明白,但下面是多少点就乱了,有六点,有八点,还有七点和九点的,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不同的写法。这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有人笑称,甲骨文是一门高冷的学问,高是说门槛高,也就是因为难研究,冷是指要坐冷板凳,因为出成果很难。李宗焜先生,为了弄清楚甲骨文究竟有多少字,花了二十年,看了几乎所有的甲骨,将所有的一字多写法进行归拢,最终确定是四千七百多个字。这个研究成果能不能得到公认姑且不说,仅仅说耗费二十年的时光就出了这一个成果,只是整体统计甲骨文,就知道甲骨文研究要坐多久的冷板凳。还有,据说国家出过悬赏令,说认出一个未知的甲骨文者,奖励十万,足可见认出一个字有多难,能出研究成果就更难了。
这个坑,还见证了两岸的友好交流。甲骨文的研究中心,一开始是在台湾,因为大批甲骨去了台湾。但两岸毕竟同根同源,而那些甲骨都源自殷墟这个坑,所以台湾的大师们没有独密,两岸在甲骨文的研究上交流不断,学者们来去自由,事实上殷墟终究在大陆,后来我们陆续又发掘了很多甲骨,所以现在大陆的甲骨文研究已经超过了台湾。两岸的学者,在同一个祖先的注视下,走在了一起,这也是足以让祖先欣慰的事。
亚长牛尊
亚是官职名,长是部落名,也是部落中每个人的姓,亚长,可以理解成官职加姓氏,颇有点现在我们叫某人王局李主任之类。牛尊,一个造型像牛的尊。亚长牛尊,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商周时期多青铜器,在殷墟,更是以青铜器著称,像著名的司母戊鼎、妇好鴞尊等都来自殷墟。商人的青铜技术如火纯青,但并不证明青铜器就容易造,全世界也只有我国盛产青铜器。首先,青铜是由铜加锡加铅组成,但三者的配比却是很讲究的,不同成分的多寡会造成不同的效果,所以商人可以根据器物的不同要求寻求合适的配比,这已经是不传之秘。其次,这种大型器具,需要先制造模具,然后倒入青铜器,关键是,那样只是实心的铜疙瘩,要真正完成青铜容器,还需要在模具中悬空加上泥块。大的中空还好说,像一些小的空隙,委实难度极大。像这座牛尊,牛是开口笑着的,这个张开的大嘴就是小的中空,商人做出来了,我们仿制者却做不出来,所以仿制品是闭口的。所以,青铜器是真正的王者,在商周时期,都是动用国家力量来铸造的,是国之重器。
牛的形状呆萌可爱,和日常的牛微有不同。经考证,这是神水牛的造型,神水牛是商周时期未经驯化的野水牛,商人认为这种牛可以通神,所以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整个殷墟就发现这样一尊牛型青铜器。这个牛尊身上有老虎等等其他动物形象,说明那些猛兽都是附属,远比不上神水牛重要。由此,也可见这件国宝的地位,可见主人亚长的地位。随便说下,亚长并不是殷商人,而是周边小部落的人,也就是说,商王实际上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可以征调各部落的人为自己作战。这就是那个时候的政治体制,难怪看《封神演义》时,武王伐纣时,不属于两大阵营的其他部落也都参加作战的。说亚长地位高,可做佐证的是这座墓葬的位置。亚长的墓和妇好的墓分别在墓葬群的东边和南边,说明商人希望这两位战神,分别镇守地下城市的两个方向,死后依然能守护整个大商。还有,亚长墓和妇好墓一样,陪葬品众多,几乎无法立足,也说明了亚长对商人的重要,才会在他的墓中出现这样一头神水牛。
当年考古十兄弟对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的开始。自此,中国考古成效显著,一个又一个发现震惊了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早期辉煌,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殷墟,是一个宝库,仅仅挖掘了百分之五,就已经震惊了世界。不知道随着殷墟墓葬的继续发掘,还能带给世界,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