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上海的冬月(散文) ——行走在人生的边缘系列之十八

作者:松江泛舟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306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0843篇,  月稿:7938
上海的冬月

  

  “岁月倏忽易,流水听瀸瀸(jian平声)”。瀸瀸的意思是,流水时续时断,浸渍、浸润。这句话是晚清诗人许传霈所写诗中的一句,能够很好地体现此时我的心情与当下上海的气候特点。

  这个冬天是我在上海连续度过的第六个冬季了。秋冬接续,四季轮回本是大自然的一种常态,并无甚可惊奇之处。但是上海的冬季,特别是冬月,通常是在阳历的12月份,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怪异与凄冷。这期间气候的最大特点是“咋寒还暖”,尤其是在冬月的上半月,当晴天的时候,让人感觉不到身处于何种季节之中,此时的风是和煦的,树叶也是翠绿的,许多地方还盛开着知名或不知名的鲜花,就像一个和善的老大妈,使人既没有必要的警惕,更看不到她背后的冷峻。但是在早晚,或是阴天下雨的时候,仿佛是谁惹了天公不高兴,顿时就寒气逼人,特别是在中下旬,下起雨来之后,空气中透着的那种肃杀之气,直逼人的心脾与骨髓,浸渍着每个人的心灵。

  说上海,当然离不开外滩。上海的冬季美景还是首属外滩。冬月的清晨,黄浦江上氤氲着薄霭,似一层轻纱笼罩着江水的律动。此时江畔的法国梧桐消瘦了树冠,好像褪去了大半华裳,稀疏的叶片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一如坚守阵地的迟暮老兵,于寂寥中诉说着往昔的葱茏。外滩建筑群在晨雾里影影绰绰,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式的廊柱,它们在冬日里收敛了夏日的明艳张扬,于冷峻色调中更显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海关大楼的钟声穿过寒雾,悠悠回荡在清冷的空气中,那声音沉稳而悠长,敲碎了夜的残梦,恰似军营中的起床号,提醒着人们,即便在这湿冷的冬晨,上海的生机与活力依然如常。伴随着钟声的冷风,掠走了黄浦江上的雾霭,鼓动了楼顶的国旗,撩起了历史的衣角,清醒了整个城市。此刻,站在浦东一侧西望,魔都大上海完全沐浴在晨光之中,仿佛对全世界拉开了迎接崭新一天的帷幕,闪亮登场。

  在上海,冬季的三个月,是很守规矩的。按照农历算,冬季是十月、冬月和腊月,也就是到春节前就基本结束了。过了春节,尤其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后,天气就开始暖和了。而北方则不同,最早也要到四月份以后才能感觉到春天来了。上海气候的这个特点亦如上海人一样,非常地守规矩,时间观念很强,说是今年冬天,就是指的“今年的冬天”,而这种冬天的感觉绝不会再拖延到春节之后的第二年。对于这一点,究竟是气候影响了人,还是人影响了气候呢?我看其实还是气候影响了人。可见,这样算来,上海真正的所谓寒气逼人的冬天,也就在半个月左右。人们所经历的所谓冬季到来的演进,更多地是在冬月,所以也就有必要对这个冬月多说几句了。

  上海的冬月是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月份。可谓:冬月展四季,单月知全年。细说起来,上海的冬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个点。

  首先,冬天来得很慢。每年的立冬时节一般是在11月7、8日交节,这时上海还是春意盎然的样子,一如白居易在《早冬》里说的:“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使人感觉不到凄凄沥沥冷雨的冬季已开始来临。这样的状态可持续到11月的月末或下月初,这实际上就把一个冬季砍掉了1/3还多。即使是到了冬月的时候,还可以感受一些初春的温暖,看到春天的影子,“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随处可见,甚至还能感受到一点夏天的洒脱。比如,就在前些天的下午,我在公园里健走时,那天的天很好,风和日丽,就看到有的人仅仅穿着短袖T恤衫在走步。在冬月的前半个月,天气根本没有寒冷的样子,而实际上,整个冬季到此已经过去近一半了。给我的感觉,上海的冬月,尤其是在上半月,其气候特征跟秋天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季景致始终不散。所以,上海进入冬季的脚步是走得很慢的。

  其次,上海的冬天并不冻人。在上海冬月的时节里,最低气温很少有接近或低于零度的时候,零度左右的低温一般是在大寒前后,也就是给人一种冬天即将过去的垂死挣扎般做做样子而已。柳宗元写的江南冬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种凄苦的景色,偶尔才能显现。据统计,近些年来,上海在冬月的平均最高气温一般都超过10摄氏度。我在上海所经历的冬月最低气温也不低于摄氏零度,没看到过下雪。那么是不是上海的冬季就很好过呢?这只有多次经历了上海冬季的人,才能说得清楚。

  如果说上海的冬天不冻人,这大体上是没错的,但是说上海的冬天很好过就大错了。到了冬月的后半程后,南方特有的那种“难过”就开始了。如何描述这种“难过”的表现呢?请记住一个词,叫做“凄风苦雨”。北方人对于这种经历是很难理解的。它不是如北方那样冻手、冻脚、冻耳朵,把脸颊冻得通红的那种冷,而是一种沁入骨髓和发自内心的寒。所以,本文开始时引用的一个词叫做“瀸瀸”,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冷是从内心里到外表的寒彻心扉和深入骨髓的冷,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颤栗的冷,甚至是一种穿多少衣服都无法缓解、极其无助的冷。尤其是晚上睡觉时,如果不是有电褥子先烘一下,进被窝就如钻进冰窖里一样,又湿又凉。起夜时,冷得你会浑身发抖,上下牙齿会不自制地打架,浑身哆嗦。这种情况一般是伴随着凄沥沥的小雨的,空气都是潮湿的,人的手脚冰凉,好像浑身都浸泡在凉水里的感觉。外面的所谓雨,就像是天上有一个巨大的喷雾器一样,淋下来的都是雾水,身在其中并没有太多淋雨的感觉,但是没有伞,肯定会把你淋湿、浇透。这种似雾似雨,氤氲之气的包裹,有时十天半月都不散去,使人的心情极度压抑。由于空气都是湿冷的,洗的衣服好多天都不干,突然吹过一丝冷风,就像从身体直接穿过一样,来个“透心凉”。这就是我说的“凄风苦雨”。这才是上海从冬月以后经历冬天的真实感受。如此“凄凉”的生活,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是很难想象的。

  面对这种“凄风苦雨”的冬天,上海人是怎么应对的呢?目前我还没有找到对于这个问题比较权威和通行的说法。倒是有一个关于南方人应对潮湿的说法,就是多吃麻辣的食物。这种说法在湖南、贵州、江西、四川、重庆等地都很流行。事实上,这些地区的食物也的确是以麻辣为特色。虽然,上海的潮湿程度并不逊于上述地区,但是上海的饮食肯定是不具麻辣特色的,而是以清淡、微甜和精巧为特色。

  据我的初步观察,上海应对冬季的寒湿气候主要还是在装备上下功夫,多数都是加装空调和专业的取暖设备,使得家居环境的温度达到或超过20摄氏度以上。一般家庭或有老人小孩的,在最冷的时候肯定也要打开空调的,否则很难度过。我发现,上海还有一个很特殊、也很著名的习惯,这就是喝咖啡。上海人喝咖啡大都是热的,许多人还喜欢添加牛奶和方糖。这个习惯是否与抵御寒冷有关系,我还不敢肯定,但是对祛湿御寒有效果是确定的。实际上,上海人喝咖啡并不分季节,而是每天都在喝,许多人在这上面的花费一点也不比吃饭少。上海有着全球最多的咖啡馆,遍及全市各处。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咖啡馆已经达到一万余家。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抵御和应对“凄风苦雨”应该是有明显效果的。尽管喝咖啡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取暖御寒,它在很大程度上应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而恰是这一超凡的习惯使得在上海的人们在冬天又多了一个应对“凄风苦雨”的有效办法。

  总之,一年四季的轮回是各地都有的,但表现却各有不同,像上海的冬月这样“展四季”、“知全年”却殊为罕见。这种独特的自然禀赋,不仅展现了上海地区季节轮替的差异,更是造就和体现了上海的地域文化特质。这种以差异展特色、求同质,自然与人文交互影响,各展所长,相得益彰的地域文化氛围,恰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实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鲜明缩影。

  2024年12月12日于上海图书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