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
——读张生全《道泉记》中的庄子意象
一个乡村的发展与老庄紧密链接,寓意深厚。《庄子》在张生全长篇小说《道泉记》里是极其重要的精神引子,它是读书人廉背和志慧内心的求索,乡村的道德溯源和未来发展都与它紧密相连。
“圣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楔子中对道泉村历史的追溯,隐喻意味浓郁。道泉润泽坡上梯田,也无意间孕育了想不劳而获的懒人箧村哲,他膨胀的私欲在庄道士的泄密下,酿成严重后果,道泉之灵被毁,泉源枯竭。幸有读书人孔老三召唤村民的虔诚和良知才得以让道泉村重新拥有了泉水的滋养。真道是:道泉取之有道,滋养坡田乡村;人性贪懒滋生,伸手盗泉枯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知北游》
知北堂章节,廉背和志慧的“知北游”充满艰辛和坎坷,他们背负生存的重压,父辈兄弟的压制,更有不被理解的“耻辱”,在相对静默里求索书籍的滋养,在黑暗中生长的志富心里也能感受到“廉背的眼中居然还有光,这让习惯天黑的志富很不适应。”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
——《庄子•山木》
大木斋中桤木树干如大木,看似无用却有用,它是道泉村历史的见证,是世风日下,偷盗成风的耻辱柱。成材是忧患,不成材也是忧患,处在材与不材之间又难免疲累不堪。材与不材的忧患皆因外物所起,唯“乘道德而浮游”,与时俱化,顺应自然,才能“物物而不物于物”。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庄子•齐物论》
土地包产到户,起初带来的生机和随后的变形,在小说“梦蝶室”章有着形象的描述:“廉背没翅膀,但他有脚,就扑跑,扑得满脸是灰,是泥,是血。”志荣兄弟在自耕自作中人即是牛,牛即是人,物我两忘,成为乡村天然的一道风景。
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庄子•外物》
得鱼居篇章,廉把,包产到户后的乡村“盗者”形象在现实中比比皆是。得利而忘形,得势而猖狂,短视而不顾及长远的生态,搞得乡村人心惶惶。廉把忘了根本,志荣却坚持守住初心,领着留守的老人们在那个春天里将“一块块梯田,熨得明镜似的”把“一圈圈泥纹定了型,泛了绿,成了一幅凹凸有致的青绿山水画。”“静穆的村庄,醒一时,梦一时。”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相濡阁里,志慧与廉背两个读书人惺惺相惜,彼此相濡不忘,相互保全;徐桃作为母亲与儿子们的悲情相濡;老书记田成一片赤诚,对年轻人丹心可鉴日月;志荣作为兄长对兄弟、对家庭不分不离的执著,作为乡干部对乡亲们的责任。志干和廉诸千丝万缕的纠葛。
廉把对兄弟廉背“深谋远虑”,埋下假以时日被利用的祸根;廉把为一己私利,差使言听计从的瓜兄弟廉口干尽坏事;廉把对亲弟廉背设计的偷人情节让人叹为观止。志富小小年纪信守动物生存法则,六亲不认,窝里斗表现得淋漓尽致。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廉背和志慧的鲲鹏“逍遥游”因“盗者”廉把而浮浮沉沉。乡村的道德沦丧让人瞠目结舌,亲兄弟之间的算计谋害,男女之间的不伦不类,膨胀的私欲过犹不及,相互利用,让朴实的乡村蒙上晦暗的阴影。廉背忍辱负重读完大学,回归乡村成为乡干部;志慧矢志不渝,留守乡村创业;朴实的农人志荣心中的山水田园梦,他们都上鲲鹏台,乡村振兴的前景才会状若垂天之势,扶摇直上九万里。
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
栖梧轩,心安处是也。精神的回归。乡村振兴的发力点是道德建设,回归的廉背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老一辈乡村干部田成靠信念支撑,新一代的廉背们靠什么打开局面?如何引导乡村走一条健康的正确的乡村长远发展之路呢?道德建设从何着手?从家庭抓起,从孩子的教育抓起,从道德精神的回归抓起,从“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倡议。志干和廉诸参加祭神仪式,诸神归位,神清气爽。田成对廉背和志慧的指引,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力量。在乡村现状逼迫下,志荣选择回归心田,扮春官,志荣追随农时与春官融合,仿似一只布谷啼鸣在田园之上。
秋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庄子•则阳》
志慧和廉背齐心合力去除陋习,相互激励,共同成长,溪流汇于合水亭共创乡村美好未来。大荒茶树的新生也是道泉村的新生。桤木树与大荒茶树休戚相关。一个死,一个生。桤木代表过去,代表邪,道德沦丧的见证;大荒茶树代表未来,代表正,道德被唤醒,重获新生。“当廉背带着大家把老桤木树砍倒,把树根刨光以后,那棵本来已经干枯了一半的大荒茶树,突然又转青了。鹅黄翠绿的嫩芽从那些老皮里蹦出来,摇摇晃晃,吐着带露的芽口,仿佛一群被长久关在屋里的孩子,脆生生地喊着,整个村子都闻到了他们青葱的气息。”
读完张生全老师的《道泉记》,心中杂然纷呈,乡村振兴任重道远,人性中微弱的光何时能芳华闪耀。在《道泉记》里,张生全老师语言诙谐,极具隐喻性,反讽细节此起彼伏。在张老师丰富的语言描述中,乡村生活情态历历在目。有低暗阴晦的人性呈现,更有执着朴实的人性光芒闪烁。志荣、志慧、廉背和田成等在晦暗的漩涡里一直葆有一丝光。“就如同这一豆灯光,虽然弱小,却独自撑开了一片无边的暗夜一样。”
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道德的回归才是根本。我认为《道泉记》的探索仍有待挖掘,结尾处应是未完待续,因为新时代乡村的道德回归仍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
《庄子•天下》言:“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期待志荣们回归田园,和庄稼相扶持,华夏大地生存之根本,农业的回归道阻且长。期待美丽乡村回归诗意词境的一天:“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