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裴仁伟:七个空蛋壳装满了人生故事--浅谈七个空蛋壳在鬼子小说《买话》中的作用

作者:福军   发表于:
浏览:27次    字数:296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3篇,  月稿:0

  鬼子的长篇小说《买话》虽然没有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却也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让我一口气读完。该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都离不开那七个空蛋壳的“牵引”。

  小说的主角刘耳看到他当市长的儿子收受了巨量的钱物,也听到了关于他儿子可能“出事”的风言风语,因而害怕直接面对他不敢面对的现实,就以他前列腺炎严重、在城里撒尿比不上农村方便为借口,主动回到村里居住,以便“图个清静”。

  不料,回村的第五天早上,他刚一推开自家院子的铁门,就惊奇地发现铁门的外边“一溜地摆放着”七个空的鸡蛋壳。这七个空蛋壳的出现,拉开了刘耳过去几十年人生戏剧的幕布,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使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当年“另外的七个鸡蛋”的事情。这就引出了刘耳年轻时与同伴明通上街“卖鸡蛋”转变为送鸡蛋的事情。

  原来,“那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了”。那一天,同为瓦村的青年农民,刘耳和明通分别带着四个鸡蛋,“顶着烈日走在前往人民公社的山道上”。刘耳上街的目的,是卖了鸡蛋再去公社文化站借一本书;明通的目的是卖了鸡蛋后去新华书店买一本字典和一本方格稿子。这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作者给他俩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意外:两人走到半路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为了躲雨,他们就跑往路边不远的一块岩石下,“不想脚下一滑,明通在岩石边把一个鸡蛋给碰碎了”。两人的八个鸡蛋,就变成了七个了:刘耳四个,明通只剩三个。这一变动无疑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它让明通因为损失了一个鸡蛋就买不起计划中要买的一本字典和一本方格稿纸,只好向刘耳借一个鸡蛋;而刘耳先是把一个鸡蛋递给了明通,说是送给他的,不用还的,而后又补充说:“你要是还,我也不会反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加上两人手上的鸡蛋数量的再次变动,使得他俩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预示着后来两人心理的不平衡、命运变化的不平衡,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刘耳、明通手上的这七个鸡蛋本来是要卖给食品站的,他俩也正在前往食品站的路上,“可刚到一个岔路口,就遇上了三个身穿绿色军装的女青年。这三个女青年,有一个明显是受了伤,正背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还有一个在后边紧紧地跟着。”这明显是两个女兵护送一个受伤的女兵去医院治疗。看到这一情景,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明通就来了灵感,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篇好文章的素材。接着,明通提出把这七个鸡蛋作为慰问品送给三个女兵。但这时候,谁四个鸡蛋谁三个鸡蛋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反映了他俩的心理已经不平衡。在此微妙时刻,狡猾的刘耳提出了一个让明通感到意外的建议:为了避免明通在新闻报道中写自己给解放军送鸡蛋、自我表扬的尴尬,这七个鸡蛋,只算是刘耳一个人的。对刘耳的建议以及他对该建议的完美解释,明通也觉得有道理,只好点头同意。于是,在明通所写的新闻报道里,送给女解放军的那七个鸡蛋都是刘耳的。

  新闻报道在《瓦城日报》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因为那篇报道,明通作为作者出了大名;刘耳成了瓦村政治文化夜校培养出来的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学习标兵,县里让他到处宣讲他的感人事迹,也就是那七个鸡蛋的故事。有一天晚上,刘耳去了县里很偏远的一个小村子“传经送宝”,县里的一位副主任也去了。他们在赶回县城的途中要经过一条河,在乘竹排过河的过程中,那位副主任意外落水被刘耳果断下水救了上来,让他深受感动。第二天,副主任就决定把刘耳这个“好青年”调到县里工作,使刘耳成了那篇新闻报道的真正受益者。而明通只能作为农民通讯员的标本,永远地待在瓦村。四个鸡蛋与三个鸡蛋的不对等,似乎早就宣告了刘耳、明通两人前途、命运的不对等。

  刘耳作为当年“七个鸡蛋故事”的受益者,自然是心中有愧的。如今,他面对着家门前的那七个空蛋壳,难免思绪万千。除了回忆当年的“鸡蛋故事”,刘耳也意识到有必要去县城看望一下明通。

  在七个空蛋壳的“推动”下,刘耳来到了明通在县城的家。不料,明通的孙女告诉他,她爷爷现在在医院,而且“可能快不行了”。于是,刘耳转身就去了医院。病床上的明通,虽然说话的声音已经很细很弱了,但他还要追问当年那七个鸡蛋的事:“你当时为什么想到全部算是你的?”“你当时有没有想到那七个鸡蛋会给你带来什么好运,如果想到了你当时为什么不说?”面对明通的追问,刘耳作了不太诚实的回答。接着,明通还质问刘耳,当年县里宣传部想把他调到新闻报道组,刘耳为何建议他们不要调他来?刘耳坚称他是被冤枉的,因为他当时是专门跑到报道组办公室建议他们把明通调上来的。可明通说,刘耳当时建议报道组不要调他上来,这是他儿子的岳父生前对他说的。这个已经死无对证的问题实际上是“七个鸡蛋故事”的衍生品。没有当初七个鸡蛋的故事,就没有这个使明通怨恨、使刘耳被冤枉的问题了。

  刘耳当天从县城回到村里后,又陷入了对这七个空蛋壳的沉思:这些空蛋壳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是谁放的?这是他回村后需要弄清楚的重大问题,是他向扁豆及其爷爷“买话”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第十一章,故事开始进入刘耳“买话”的阶段。买话的序幕,是小男孩扁豆因跟光棍们打赌而来向刘耳借钱。借钱的过程一波三折,扁豆对刘耳“审问”式的提问初步揭开了刘耳被村里人孤立的秘密。刘耳的第一次买话花了一千块,买到了扁豆的真话:“村里都说,你从来都没有给村里人借过钱,谁跟你借,你都不借。”并举出了两个具体的例子:村里的谢小门(后来的光棍会会长)为解决去广东打工的路费而写信向他借钱,但得不到回音;“泥鳅”因老婆病重无钱住院而上门找他借钱,也借不到。这些“真话”蕴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细腻的生活细节,反映了刘耳当初的无奈,初步揭示了他回村定居后无人理睬的原因。这些故事都与当初的那七个鸡蛋存在间接关系,是由七个空蛋壳牵引出来的。

  那么,这七个空蛋壳到底是谁放在他家门口的?要解开这个谜团,刘耳还得继续买话。于是,他爽快地答应再次登门“卖话”的扁豆,他负责提供吃喝经费,让扁豆的爷爷去请村里那几个比较灵醒的老头喝酒,希望能“喝出”那个放空蛋壳的人。“为了那几个空蛋壳,扁豆的爷爷,请村里的几个老头连连喝了三顿。”第一顿和第二顿,都只是喝出了刘耳的一些闲话,“就是没有人肯碰一碰那几个空蛋壳。”喝到第三顿,扁豆的爷爷急中生智,通过给每个老头发两包烟并规定“这一餐只讨论那几个空蛋壳”的办法,终于把一个不抽烟又要拿烟的老头“激活”,让他说出了他“亲眼看见的”那个放空蛋壳的人。至此,本来真相已经大白,但意外的是,扁豆却不肯将答案告诉刘耳。尽管刘耳一再表示可以加钱,但扁豆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因为不能把“那个人”出卖了,“如果把他给出卖了,那就等于挖了我们村的祖坟”。就这样,刘耳的第二次“买话”失败了,“谁放了七个空蛋壳”的问题成了未解的谜团。尽管后来刘耳又从扁豆那里“买”到了关于明泉及香女的一些信息,但“真正横在刘耳脑子里的,还是那个放空蛋壳的人”。

  让一个神秘人把七个空蛋壳放在刘耳的家门口,这一细节的设计十分巧妙。一是通过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的发展;二是暗示了主人公的命运与七个鸡蛋有关;三是象征主人公当初靠七个鸡蛋赚到的人生红利最终落空,由喜剧变成了悲剧。

  纵观整部小说,这七个鸡蛋壳虽然是空的,但它装满了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起到了主桥梁的作用。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