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散文

廖鹏程:十五的“灯”

作者:朝华夕拾   发表于:
浏览:103次    字数:110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2月20日即正月十一起,一场冻雨(霰)和雪铺天盖地而来,撒向皖西大地。这次寒潮雨雪面积大,气温低,持续时间长。计划正月十五回乡,给已故亲人送盏亮已难实现。

  金寨习俗,每年正月十五都要给“老上人”上亮。一到下午至黄昏,漫山遍野,山冲坡地到处是鞭炮烟花此起彼伏,随之点亮一盏明灯。过去都是使用腊烛,随便取树枝,插地上,套上纸糊的筒状,可持续4~5个小时烛光不灭,现大都使用电子灯,减少风吹熄灭或引发山火的风险。

  在我们的老家,如有新故老人,亲戚们要赶在十五前送客灯。经济条件好的亲戚,在征得新故后人的同意,购买扎匠扎的一整套满架灯或半架灯,还专门请乡村的送灯锣鼓唢呐班一行6~7人,一路吹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

  在我的记忆中,80年代为我外祖父送灯记忆犹新。那时从我家出发时,先在堂屋唱上几句,大多新春喝彩词,都是随机应变,信手拈来,无固定词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而到我外祖父家时,为应对送灯的和词,第一天专门请一个人,好吃好喝招待,翻箱倒柜从书本上找词,以应对我们前去和唱,以免冷场。那时全靠步行,早上出发时,天已微下小雨,走了近20里山路后,快到我外祖父家里,大雨滂沱,纸糊“对子扁”、“葫芦头”、“吊子灯”等均被淋坏,有的变成了空架子。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堂弟带的是伸缩折叠状的圆形商品灯,因雨水浸染损坏而被风吹落,到达时仅剩一根竹竿扛着,但蜡放在口袋交给主家。多年后与堂弟谈及此事,他仍记忆犹新。

  过去新故老人,正月十五前送客灯招待是件麻烦事。大约从正月十一开始,直到正月十四或十五,几乎天天中晚来人,三三两两,过去交通信息不便,再者大家互相联系不畅,而主家天天需烧菜,去了一桌又来一桌,很是麻烦。但为了表达对上人的孝,为表示对送客灯的亲戚尊重,都会显示巨大的热情。

  如今送客灯随时代发展与进步,要省了不少心和精力。一般都是告知亲戚们,某天某日集中招待,一般3~5~8桌,请社会上专门做流动筵席的人烧,就方便和省事很多。

  今天已正月十四了,计划正月十五回家去送3个客灯并上自家上人的烛亮,风雪阻隔,道路受限,只能作罢。我早上与堂弟联系,让他为我代送我父母及路边方便四位上人的烛亮,烧点纸钱,聊慰以心。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传统节日,在金寨有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当然对于正月十五送灯,烧纸钱,不能视为封建迷信,是一种文化传统,是一种祭奠方式。当我们登山远看,一处处闪烁着光亮的地方,曾经多少年前,土堆里埋着的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家族作岀了或多或少的贡献。当代的我们当然要缅怀记住他们,记住他们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现在好的生活的铺垫。我想这才是十五上灯的真正意义。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节日散文

查看更多节日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