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又到一年好时节。今天(2月24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太平的好日子。早上顶风冒雪外出运动锻炼回家之后,我给叔父打了个电话。得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元宵节早饭后上坟祭祖,尽管湖北麻城老家这几天也是漫天风雪、气温很低。由此,也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少年时代在老家过元宵节的难忘岁月。
阖家欢乐吃汤圆。我国自古就有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的习俗,取得是团圆之意,象征着一家人欢聚一堂,共庆佳节,享受幸福。在家乡农村,从大年三十除夕夜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天天都在过年,家家都在欢庆。除了大年初一外,正月十五也是个大日子、好日子。元宵节这一天,天还没亮,长辈们就早早起床准备早餐。不同于平时早上的白米饭、锅巴粥,正月十五的早上一定是吃汤圆,寓意全家团团圆圆、一年和和美美。小时候家里穷,条件差,吃肉糕要等过年,吃汤圆要到十五。父母做的汤圆(我们那里叫“根粑”),尽管比不上镇街上买的汤圆细腻、好看,但是它依然圆润软糯、多汁香甜、回味无穷。那时候,那情景,那味道,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美好,很难忘。滚烫的汤圆,趁热吃;美好的梦想,趁当下。
全家老少祭先祖。月半大似年。按麻城当地的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家人都要上山给自家的祖坟烧纸、送亮,意在追思先祖、昭示后人。这天一大早,自家屋里的老少爷们、后辈子孙们吃完汤圆后,在家族长辈的带领下,提着酒肉、汤圆、水果、纸钱、鞭炮等丰盛物品,浩浩荡荡地向着山上的祖坟进发。每到一处,老中青三代各有分工,相互协作,忙得不亦乐乎。挂黄纸、烧纸钱、上香、放鞭炮、跪地磕头等步骤,一个不落,认真完成。这一处坟地祭拜完毕后,长辈们特别注意把余火扑灭后,再前往下一处坟地。因为祭祖之时正值初春,山里风大,天气干燥,烧纸钱产生的明火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山火,毁坏林地,危及村民人身、财产安全。这样的案例,我小时候亲眼见过,万不可丝毫大意。另外,在上山祭祖过程中,爷爷、父亲、叔叔等长辈们也会经常教育我们在校读书、外出打工的后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祖辈创业的艰辛、取得的功绩、留下的祖训,要老实做人、踏实做事、饮水思源、不忘根本、走正道、做贡献等等。上一次元宵节我在老家跟大人们上山祭祖,还是18年前(2006年初)读高三下学期的时候呢。自从那年9月上大学后,我一直在外求学、工作、打拼,这些年来回老家很少。尽管如此,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在小学、中学时代的元宵节早上,跟着爷爷、父亲、叔叔们上山祭祖时的情景。他们当年对我的谆谆告诫和殷切希望,这些年来,我一直牢记在心,实践于行。
一心虔诚送祖人。不管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特别是在大年三十凌晨吃年饭后,麻城人都会举行仪式,焚香烧纸把菩萨、先祖们请回家过年。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再把他们送上天,这在当地俗称“送祖人”。元宵节这天吃过午饭后,长辈们便开始忙碌起来。除了准备香纸鞭炮等祭祀物品外,还要做一种当地美食——春饼,现在流行叫法为“春卷”。因为,在“送祖人”的时候,要把春节期间最好、最有特色的美食,拿出来给菩萨、先祖们尝鲜,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保佑一大家子平安顺利、幸福安康。这些美食包括肉糕、豆丝、鱼面、春饼等等,都是淳朴的农家人纯手工制作而成,分量足,味道美,想想都带劲。挖地菜,割韭菜,剁肉馅,烫饼皮,生灶火,下油锅……对于做春饼的工序,勤劳的家乡人早已轻车熟路。做出来的春饼比城里卖的春卷不仅个头大、分量多,还色香味俱全,馋的我们这些小孩们直流口水。不过呢,大人们的立场很坚定,态度也很鲜明:祖人吃了后,家里人才能动筷子!因此,在他们的要求下,我们只能暂时委屈一下味蕾。等到上香、烧纸、磕头、放炮等“送祖人”的一系列程序走完后,才能敞开肚皮,一饱口福。
齐心协力护安宁。鄂东麻城位于大别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市)。老家祖辈都生在山里,长在农村,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一年之计在于春。过年期间,正值农闲之时,家家户户在春节的喜庆气氛中,仍然不忘来年田地里的收成和饲养的牲畜。因此,在元宵节晚上,就流传了一个古老的习俗——撵“毛猪兔”。月圆之夜,冷风习习,老家农村的长辈们经提前商量后邀集到一起,围绕村子从上到下转一圈,敲锣打鼓放鞭炮,声势浩大,热闹非凡。此举旨在赶走黄鼠狼、老鼠、刺猬、野猪等动物,防止它们糟蹋庄稼,危害农民饲养的鸡鸭牛羊,保护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在爷爷、父亲、叔叔年轻时,乡亲们还会带上农村土铳,在锣鼓鞭炮声中放几铳,震耳欲聋的响声传遍了整个村子,吓得祸害人畜的动物不敢出来活动。后来,因为政府严格管制枪支刀具,土铳就不能再使用了,以至于我们年轻后生只能听长辈们讲述他们早年拿土铳打野猪、杀狐狸的“光荣事迹”了。在撵“毛猪兔”过程中,我们小孩子提着自制的小灯笼(将装白酒的包装盒中间部分挖空并用透明塑料纸包好,在里面放上蜡烛并点燃),跟着人群前后转悠,凑个热闹。再后来,随着爷爷们逐渐辞世,特别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正月初几就外出打工谋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撵“毛猪兔”这项活动也就偃旗息鼓了。前几年回老年拜年时,跟几个同龄发小谈起这项充满农村年味气息的民俗活动时,大家回忆起美好的童年,脸上都浮现着欢快的笑容。
祈盼好运夜掌灯。小时候过年,就听大人经常讲“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句话。无论初一,还是十五,农村老家对灯火尤为重视。除夕之夜,乡亲们把火盆烧得旺旺的,一家人围坐在火盆边有说有笑,整个屋子洋溢着欢天喜地的春节氛围。正月十五元宵节,皓月当空,家家户户仍把每间房的电灯打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安灯的柴房、耳房等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点一支蜡烛,直到其燃尽。我们小时候,村里人大多条件都不宽裕,蜡烛不够,乡亲们就在小瓷碗里放点食用油,将做针线活的白色绳索浸透后再点燃。霎那间,黑漆漆的房间顿时就被微黄的烛光点亮了。在这天晚上,一向勤俭节约的乡亲们,毫不吝惜电灯、烛火,房舍透亮到天明,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运气、好运势。在灯火通明的元宵夜里,乡亲们和家人在一起团圆,眼中亮亮的,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信心;心里暖暖的,对全家的幸福感到满足。
唯有负重前行,方能岁月静好。如今的我们,早已不是当年村里那个懵懂未开、没见世面的毛头小子了。为了生存发展和后代繁衍,我们不得不早早离开家乡,常年在外奔波、打拼。但是,相比于爷爷、父辈那几代人,我们的确是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的幸运儿。更可喜的是,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老家麻城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在外游子,我们时刻关注着,也由衷为之感到欣慰、骄傲与自豪。在不忘初心、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的征程上,我们惟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也由衷希望家乡麻城越来越好、更上层楼,乡亲们的日子也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