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冷灶子

作者:杨红   发表于:
浏览:103次    字数:155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6篇,  月稿:0

  在农村老家,常见搭建在主房或后院或空闲地的灶台,俗称冷灶子。这个冷灶子,几乎家家都有。一房一屋,一灶一锅一卧室,不搭冷灶子,酷暑来临,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农家,怎能在独个屋里做饭,睡觉呢?于是,老祖宗就发明了这个原始但不落后的办法——另支锅灶,搭临时灶火。

  所以,冷灶子也就成了农家的另一风景,另一造饭之厨台,生活之必须。但它却上不了大位之座。灶王爷,一家之主,它是立在主房的灶台上,所以香火,供品,明灯是供在主灶台上。那时一年四季,应时应节,家的主灶膛也沾了光,也享受着家主人的香火供品的馨香及跪拜。而冷灶子则没有这个位次和福分,只有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的份儿了。尤其是冬冷,冷灶子就真的冷了,清清地兀立,很少有人关顾一眼或问津一下。

  其实,冷灶子并不冷。夏天,热火朝天,灶膛红红,烟气浓浓,从烟囱喷出,袅袅升起,饭香也跟着弥漫空中。家家大灶冷却,冷灶却腾腾火红。做饭人腰扎围裙,围着锅台滴溜溜地转,像扭秧歌一样。

  搭冷灶也得手艺,别看搭建简单,但搭不好就是不好烧,压火倒冒烟,火燎烟熏的,是没法干活的。父亲是搭建的高手。每到春时夏初,找的人就多了。常常看他早早起,对付两口饭,拿着刨锛儿泥抹子就走了。三块板石,三角形矗地,父亲就蹲在地上砌起砖,没有砖,就用石头码。有时,他趴在地上,眯着眼,反复目测着灶门和灶后眼的线口,锅底和灶底的高度。台面搭好,他要趴在锅台上,用左手托着穰秸泥,用右手掌抹。抹的薄厚要匀,光滑,灶膛的围圆还要周正,这样搭出的冷灶子才好烧,不倒烟,省火还透亮。一个上午,一个好手也只能搭一个,搭好后,虽是晌午了,父亲是不在那家吃饭的,他就这样一个怪脾气,他说,过日子,谁家还有用不着谁家的时候,吃啥饭啊。

  夏天,我天天看见母亲在冷灶前烧火,汗沫四流,那时我们都小,家人口多,睡一炕,不在冷灶子做饭,夏天的屋炕自然热,本来就象烧干的锅一样,如果要在屋锅做饭,屋炕根本是睡不了觉的。所以,和别家一样,冷灶做饭是必须的,除下雨阴冷天外,基本都是动烟火的。玉米吐红缨没过几天,蔫巴胡儿的时候,母亲就掰苞米了,她知道我们喜欢吃这口,于是就蹲在冷灶前,一边馇粥,一边把铁钎子插在玉米棒上,给我们烧烤苞米。望火,钎子转动,母亲的神情是专注的。我们就像张嘴的燕子一样,围守在母亲身边,玉米烤好了,亮黄喷香,母亲就按长幼分给我们,而她自己却舍不得吃上一口。

  冷灶子的锅也不是单给人做饭的专属,给猪馇食也用。那时 ,农村困难,家家都养猪做过日子的添蓄,所以用冷灶子给猪馇食是必须的。白菜,菠菜,葫芦瓜茄,灰灰菜,猪毛菜、马山菜、老来变莱等,采来,洗巴洗巴,剁巴剁巴,加少许的秕糠,抓一把盐,放在锅里就馇,一馇就一大锅,淘出来晾凉就喂猪,猪是傻吃啊,于是就吭吭地造了。而后,把锅一刷,就用它给人做饭了,家家如此,如是年年。

  要过年了,家家用火多,尽管是冬季,冷灶子也闲不上了,继而热闹起来。杀猪宰羊,做豆腐,蒸豆包,走油炸丸子等,缺了冷灶子真不成啊,那时的冷灶子是唱主角的。在我家,往往是父亲灶前添柴禾,母亲锅上忙,煎炒烹炸一声响。我不止一次看过,做豆腐时,母亲腰扎围裙,在冷灶子锅上方吊一个十字梁子,四角拴上豆包布,父亲把烧熟的豆浆舀出,倒进豆包布里,母亲左脚站地,右脚蹬踏锅台,双手抓豆包布四角,均匀地上下左右摇动,百姓叫它过箩。过箩后,细浆被滤出,粗渣留下。那时,灶里火熊熊,锅上热气腾腾,人在灶旁,真有雾里云里之感。冷灶子,要把腊月迎年的锅台烧“乐”。

  一晃几十年过去,即使今天农村富有,但喜冷灶子之情仍未移,习惯和俗规未改分毫。居山南海北的人,一提冷灶子,懂仨字的人,一定是大东北人,且是纯纯的农村人,因为几百年的它供养了人,也传承了人。

  2020-3-12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乡村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红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