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马先勇:守护文物的“天使”——记肥东文物保护者李建安

作者:马先勇   发表于:
浏览:78次    字数:5443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李建安,1978年10月光荣入伍,1985年从部队转退肥东县文化局,1994年3月,任肥东文物管理所副所长,2004年4月,任肥东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30余年,在2012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他,被肥东县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先进个人”。

  ——题记

  李建安,肥东“一门三忠烈”的后代,军人家庭出身,历经数年军旅生涯磨炼,练就了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精神,成为肥东文物战线上一名保护专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01

  文物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肥东县没有文物专业管理人员,更谈不上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没有专属库房,当时的县政府只是在老办公区里腾出一间大约20平米房子、四面通风,门窗破烂不堪,这就是最早期的县一级的文物库房。当时文物管理工作也不够规范。

  1984年,肥东县成立文物管理所。这一年,李建安从部队转退安置在县文化局,成为一名文物保护员,具体负责全县文物保护保管工作。1984年10月,肥东县政府办公区改造,文物必须搬迁。当时捉襟见肘的文化局办公环境,还是挤了一间办公室,放置三四个柜,存放一些小件和珍贵的文物。其余的文物都存放在县老剧场门厅二楼和剧场观众厅里。办公室将过道改成为文管所,四名工作人员都是门外汉,不是学习文物专业出身,在面积不足20平方米,另一头封闭二间作为文物库房,面积仅有40平米,存放1000余件套文物,在此极其简陋的工作环境下,李建安度过了19个春夏秋冬。其间,他组织了文物清点、编号、登记、造册等项工作,哪里发现有文物,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保护文物。

  2004年,肥东县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决定将肥东县老剧场整体对外招商开发,建设多栋永辉小区,文物库房及办公室必须搬家。在这个窘迫环境中,时任肥东县委书记杨宏星得知此情况,他经过走访调查,肥东县人武部有闲置的五间弹药库房和四间值班室,通过杨书记的多方协商,虽然面积只有80平方米(40平方米做库房,40平方米做精品文物陈列厅),但也算给文物找到临时安身之地。后来,李建安采写了一篇《县委书记为文物找到了家》的文章被《中国文物》报采用。

  斗转星移,一转眼时间到了2013年,肥东文化广电大厦建成,这些文物离开憋屈栖身之地。肥东县委县政府把文广大厦七大层,全部交给文物管理所,作为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办公场所合用,从此,肥东县的文物管理所鸟枪换炮,旧貌变新颜。在大厦七大层设置肥东县精品博物馆,展厅面积达3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280余件。库房90平方米,办公室和会议室面积650平方米,文物管理工作和保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李建安既是单位负责人,又是解说员,他每天都要接待前来参观的观众,图文并茂为观众讲解,那时他的大病还没有痊愈,就出现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岗位上……

  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感召下,肥东县决定建设东部新城,在此建立肥东县博物馆,工程于2017年的12月份开工建设,总投资约1.8亿元,历时两年多时间,2019年11月23日,肥东县国家级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

  肥东博物馆建成,文物找到了真正属于它的家。肥东博物馆位于东部新城,与和睦湖遥遥相望。场馆占地面积20多亩,建筑面积9986.5平方米,展厅面积4000余平方,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博物馆共有四层。馆内馆藏文物2000多件(套)。展览馆展览面积4500平方,库房面积180平方米,办公面积200平方米,集研究肥东历史、文物收藏、文化传承、科学传播、休闲观光、综合服务融为一体的博物馆,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

  肥东博物馆分为序厅、规划沙盘、历史人文展、革命历程展、明清宗祠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临展厅和互动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藏品有陶器、瓷器、青铜器等,及其他十多个品种杂件。馆藏品以陶瓷类和青铜器类为主,从新石器时期到近现代,以汉、宋和清代居多。博物馆内展品有国家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8件,三级文物280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灵魂,是一个地区综合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肥东博物馆开馆,集中展示了肥东悠久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了城市根脉,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对促进肥东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激发创造城市活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02

  肥东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抓经济建设同时,不忘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先后投入保护资金几千万元,用于文物管理与保护。自1985年至2017年,李建安先后参加十多项大型保护性抢救发掘,取得了新发现和新成果。抢救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龙城战国古墓群、大亮的青铜器,经济循环园里清理46座汉墓,出土文物1000多件),资料放置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研究。出土的种类有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竹木漆器,大量尘封几千年的瑰宝得到有效的保护。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将部分移交肥东县博物馆展览,呈现人们面前是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使人们感受到肥东远古时期的文明伟大艺术魅力和创造力。

  神秘的玉琮。上世纪1996年1月中旬,肥东张集乡刘岗村出土了一似宝塔状石器,经省考古专家鉴定为古代大型玉琮。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玉琮呈青白色(属透闪石),形状为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圆孔系两端对钻而成,光润细腻。上方边长7.8厘米,内径5厘米;下方边长7厘米,内径4.5厘米,通高40厘米。玉琮上下分为15节,扉枝对称、四角磨平。大型玉琮首次在我省出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肥东文管所李建安的支持配合下,于同年6月,在玉琮出土地点——张集乡刘岗村进行调查和试掘。经过考古发掘,发现这里有一处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在探方里发现了古代灰炕(生活垃圾坑)和房屋遗迹,并出土了陶鼎、陶纺轮、陶豆、陶盘和高足杯,还有石锛、石箭镞、磨制砾石以及猪、鹿等兽骨。根据遗迹和出土文物的特点,经专家判断玉琮时代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或龙山文化早期(距今有5000年左右),该玉琮被安徽省博物院收藏。

  玉琮是中国古代重工器具之一,外方内圆,表示着地方天圆,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间连接通道。在新石器时代,部落首领或巫师拿着棍棒从孔中间穿过,当时谁拥有玉琮,就可掌控天地之间的话语权、指挥权等。

  对于一个国家级出土文物,肥东人深感自豪,特别珍视,曾制作一批玉琮仿制品,作代表性文化纪念品惠赠社会各界友人。

  火起来的罍子被人们看好。2007年12月,李建安配合省考古研究所,对合宁高铁肥东段龙城南部战国至西汉墓群的调查发掘,共发掘古墓34座,出土随葬品有青铜器、陶器、印纹陶器,车马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如战国时期的酒器“罍子”体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大胆地改变了昔日复杂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成为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和风格清新,具有东南文化特征的青铜艺术品。战国青铜罍,经历两千多年历史沉淀,仍完好无损,这对于研究酒器的演变、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6年,这件深藏于地下2000多年的一个罍子在合肥市第十届文博会主会场肥东展区展出,惊艳观者无数。

  其实这个“罍子”,合肥人并不陌生,它变成了一个商业的品牌,第一篇报道就出自李建安之手。合肥有一条闻名省内外的“罍街”,街口耸立一尊巨大的“罍子”雕塑,它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这条商业美食街,让几千年前的“罍子”,带着民间烟火气走进合肥百姓人家生活,走进了大江南北的食客记忆中……

  包公的出生地的千年辉煌。肥东县包公镇小黄村墓葬群,是当年农田平整土地时偶然发现。李建安接到信息后,带领文物管理所考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根据他多年对埋葬发掘经验判断分析,这个地方应是一处墓葬群,经省考古勘探队勘探和发掘证实,该地确实是一处汉代至清代的墓葬群,为了抢救这个墓葬群,省考古所与包公镇政府协商,对该处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历时经3个多月时间,李建安与队友们吃住在工地上,风餐宿露,共清理墓葬32座,出土了240件文物。墓葬形制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砖瓦合筑墓三类,部分墓葬早期被盗或遭受破坏。这批墓葬类型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砖瓦合筑墓,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砖室墓、土坑墓,带斜坡墓道的中字形前后室砖室墓。发掘过程中清理出大量陶器、瓷器、铜器、玉器等,其中陶瓷类有陶罐、釉陶壶、瓷瓶,玉器有玉琀,青铜器有铜卣、铜镜、铜釜、铜錡、铜钱等,大多数为汉代器物,这在肥东县境内属首次出土大量青铜器。部分青铜器形态完好,在安徽省考古史上极为罕见。根据该墓葬群的密集程度分布,对研究江淮地区汉、唐、宋时期墓葬的年代序列,以及埋葬制度、民间风俗、器物组合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包公镇因北宋著名清官包拯出生地而得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发掘的小黄村墓群,为我们提供了自西汉历经唐宋至明清,当地已经有较多的人口居住和生活的实证。墓葬形制以及出土器物的特征,为人们呈现丰富多彩古代物质文化,进一步研究不同时代当地人的精神面貌,也为肥东县汉、宋、明、清代考古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为发展弘扬肥东县文物文化事业,让人们了解肥东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李建安努力协调下,肥东县文物部门多次与省考古研究所协商,2015年4月3日,一批240件出土文物终于回到肥东县博馆。

  繁星荟萃闪光辉。近年来,由于李建安和文管所队友的不懈努力,肥东县文物发掘保护工作中,还有不少新发现。2004年,李建安挂职干在长临乡公安村,由于他职业敏感性,在村里工作时只要有时间,他就喜欢到各个自然村调查,在走访调查中现原长乐集乡龙集行政村周围有大量的汉代砖头瓦砾,长乐集乡公安村周围有十多个疑似汉代的土墩墓。他当即将这一情况向安徽省文物局汇报,省文物局指派安徽省考古所进行实地全面调查勘探,通过调查勘探发现墓葬78座,李建安真不愧是发现古墓群的专家和有心人。

  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陕西、安徽大学邀请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对龙集遗址周边进行调查,发现龙集遗址为战国——西汉时期集镇的居住遗址,位于店忠路以东、龙集村东南。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400余米,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地面残留大量古代陶片、瓷片、砖块等。在直线百米范围,发现数10多个水井,由此推断,那个时期的集市贸易人口是如此密集,经济贸易红红火火,小小的龙集原是2000年前的商业集散地。

  40年多来,由于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国家重点道路建设,肥东发现多座墓群。撮镇循环经济园墓群、石塘镇龙城丁村战国墓、包公镇小黄村墓群、长临河罗胜寺墓群等中小墓群的发掘,为研究肥东地区当时的社会状况、经济发展、葬俗风格等,提供了重要物质和文化资料。

  03

  文物普查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至1959年,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初次普查结束后,普查员主要是56个区、镇、乡文化站干部,经过培训,系统整理和分析、区别了一般文物和重要文物。在这次普查中,肥东县新石器大城头遗址、大城墩和龙城遗址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肥东县进行了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任务,普查员主要有56个区、镇、乡文化站干部参加。全县共普查文物点150处。在这次普查中,李建安主动承担肥东县文物普查的普查员、复查员,统计员、绘图员“四员”工作。

  2007年至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开始,李建安作为第二次文物普查员,他带领文物管理所6名人员对全县220平方公里,每个自然村庄都进行地毯式排查,在乡(镇)政府和文化站专职人员支持配合下,全县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764处,与第一次普查相比新增文物点614处,由于李建安对普查工作做深做细,成绩斐然,肥东县文物管理所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前两次普查相比,普查规模更大,涵盖面更广,内容更丰富,普查手段技术更为先进,收获颇丰,硕果累累。

  在第三次普查中,发现肥东县古人类生活的古遗址较多208处,占总量的27.3%。古墓葬127处,占总量的16.4%。古建筑291处,占总量的38.2%。石窟寺及石刻87处,占总量的11.4%。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51处,占总量的6.7%。发现新石器至商周时期遗址80处,占总量的10.5%;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72处,占总量的9.2%;隋唐至宋元时期遗址109处,占总量14.3%;明清遗址376处,占总量的49.3%;民国遗址73处,占总量的9.6%;近现代标志纪念地和建筑12处占总量的1.6%;待定42处,占总量的5.5%。

  从文物的普查结果可看出,商周时期都是遗址,隋唐至宋元至明清遗址居多,民国时期以后较少。这充分说明新石器时代,肥东境内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商周时期,已经成为先民生活聚居地。分析其原因,肥东县地处巢湖北岸,有两大水系河流南北贯穿肥东县境内,一条是北部淮河水系,另一条是南部巢湖水系,这两大水系滋养着历代先人在这片江淮热土上生生不息。

  2012年,李建安参加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我县经济循环园小尹遗址古墓群发掘中,由于加班加点十几小时,他生活睡眠得不到充足休息,工地上突发脑梗塞,经过安徽省立医院抢救治疗,病情趋于基本稳定。2015年3月,在合肥市循环经济园思达科技项目工地,再次发现9座古墓葬。

  在这些已经清理的墓葬中,10号墓葬让李建安记忆犹新。该墓葬不仅出土了鼎、罐、杯、钫、盏等陶器等近30件,而且还出土了青铜镜、青铜戈、玉璜等精美文物。青铜镜由于年代久远已经锈蚀风化严重,青铜戈虽然锈蚀斑斑,但其精美独特的外形仍极为罕见。根据随葬品的丰富程度及青铜戈的发现,推测墓葬主人身份高贵,应是一位勇武官者。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肥东县有文物保护点67处,国家级保护单位2处:渡江战役总前委、吴复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大城头遗址、龙城遗址、大城墩遗址、吴氏旧址、振湖塔、包氏宗祠、古城宣贵址、昂氏宗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肥东文化旅游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证。

  一个个出土的文物,一个个留存的遗迹,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向人们述说着一个个动人的传奇故事,凝结着李建安这位文物保护“天使”的毕生心血与勤劳的汗水……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建安 肥东 天使 文物 马先勇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甘露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8-22 21:03
    美文苑
    考证严谨,信息量大,让人长知识,长肥东人的自信心。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