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学闫素芳相约:“各自写篇宋老师的文吧,看看印象有何不同?”我正有此意,欣然答应。
宋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初见他是在1992年秋季,我刚考入磙子营乡中,听说班主任是宋红伟老师,父亲带我去见他,他那时二十多岁,国字脸,头发微微卷曲,温文尔雅,谈笑风生,聊天得知家住邻村杨村,1988年平顶山师专毕业后来乡中任教。
他是青年才俊,讲课非常精彩,听他讲课万分享受,多少年过去了仍念念不忘,还记得一些当年上课时的情景。记得第一节课是《一件小事》,他根据记叙文六要素来讲解课文,抑扬顿挫,深入浅出,不觉间一节课就过完了,第一次接触这种新颖的讲课方式,也更加喜欢语文。
他喜欢订阅报刊,那时学校没有图书室,常常鼓励学生去家里借书,我曾借过《小说月刊》,记得其中一篇文是作者望着弥留之际的奶奶,感慨青春易逝。他也常常给我们朗读优秀文章,周末下午自习课时缓步进入教室,环视一周后高声问道:“都写完作业了吗?”“写完了。”大家异口同声回答。“那好,我给大家读文章。”说着把书打开,右手拿书,左手背在身后,边在讲台上来回踱步边抑扬顿挫地读起文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余华的小说《活着》,他声音浑厚富有磁性,又声情并茂,文中情景恍若电影般浮现眼前,我却越听越揪心,为人物的坎坷命运唏嘘不已,至今还记得文章的大概情节:地主家少爷徐富贵娶了城里米行陈老板家的千金家珍,家珍贤淑漂亮,不料富贵却是个败家子,不但喜欢去城里嫖娼,还把祖上留下来的一百多亩地输给了龙二,自己沦为佃户。富贵父亲气死,母亲生病,他去城里买药,又被抓壮丁去打内战,期间认识了刘春生和老全,战场上老全被打死,春生不知所向。富贵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还乡,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发烧没钱治病,已变成聋子哑巴。日子在艰难中稍有起色,不料新来县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儿子有庆献血被抽血抽死,而县长却是当年的春生,已改名刘解放,刘解放后来在文革中忍受不了批斗,上吊自杀。凤霞嫁给了歪脖万二喜,生苦根时大出血去世,凤霞死后不到三个月家珍病重去世,二喜带着苦根艰难度日,可祸不单行,苦根四岁时二喜又被水泥板夹死,富贵领着苦根相依为命,苦根七岁时,富贵雨天忙着收棉花,就给生病在床的苦根煮了半锅青豆,不料苦根吃豆子撑死。苦根死后,富贵买了一头老牛,和牛艰难而又乐观地活着。《活着》讲述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中普通百姓的命运,也是时代的缩影!他读文对我影响太深,以至于许多年后听说《活着》已被拍成电影,却不忍观看。
他喜欢写文章,经常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也经常朗诵给我们听,记得最清楚的是散文《不再寂寞》,《不再寂寞》发表在鲁山县赵宛舒先生创办的《鲁风》文学报上,讲述了他读书时回家路上的故事:周末放学从磙子营下车后徒步回家,从磙子营到杨村这段路约十里,那些年路面铺满细沙,两侧种植着高大的白杨树。那天,飘着朦胧细雨,他独自走路感觉寂寞,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前面独自走着一位美女,看着美女婀娜多姿的倩影,虽然没敢搭讪,却产生无限遐想,路途不再寂寞。他回家要路过我们后杨村,当他读这篇文时,我的脑海里在想他是在我们村往北这段路程还是井泉村往北这段路程遇到了美女?那年年末,《鲁风》报纸有奖知识问答中有道题:宋红伟老师的《不再寂寞》讲述了什么故事?答案是:“C、爱的萌动时的一种心情。”那些年,他收到很多粉丝来信。
受他影响,很多同学也喜欢上了写作并尝试投稿,大多数稿件都投向了最熟悉的《鲁风》,我也曾经在《鲁风》上发表过短诗,那时觉得投稿不好意思,心情又有点迷茫,更受朦胧诗影响,就用笔名“渺渺”发表短诗《保守》:
不愿把一切
再去轻易坦露
藏在心湖深处
造上梦的宫殿
覆上悄意朦胧
于是,所有的所有
不再随意走出
这是我在报刊上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现在看来虽然幼稚,但当时对自己还是很大鼓励。
我去县城读高中后,他去了鲁山四高任教,我离开县城去外地读书后,他又到鲁山一高任教,家也搬到了县城。虽然邻村,已有二十多年未见面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2015年冬天,同学刘亚军突然我把拉进了班级微信群,我参加了那年春节老同学聚餐,见到了很多二十年没见面的同学,可惜他没有参加。不过,后面又有几次同学聚餐,他参加了,我却不在家。同学群里发了大家和他的合影照,照片上看去他没变样,不过也有皱纹爬上眼角、眉梢,而同学们也已步入壮年,感慨指缝太宽、时光太瘦,就涂鸦了一首小诗《时光》:
时光如烟
仿佛很近 实已渐远
时光如烟
溜走刹那间
却烙几缕沧桑
眉鬓边
2017年十一月,我在上海竞盛出差,晚上独自在嘉定的一家比萨店吃晚餐,重读他在微信公众号里发表的散文《时光轻逝,故园梦回》和《那塘那树那人》后,就和他微信聊天,聊起文学,聊起虽然喜欢文字,但投稿纸媒等待太久,就慢慢不想写了。他鼓励道:“现在流行网上发文,”又推荐道:“《香落尘外》微信公众号很好,有空投稿吧。”于是,我翻出2010年夏天写的一篇文《登泗州塔》投稿,本来这篇文和另外一篇文于2010年十月一起投稿《江门文艺》时,被编辑熊正红老师回复采用,但需要排队。等待两年后,2012年清明节刊登其中一篇,继续等待时,《江门文艺》却停刊了。《登泗州塔》在微信文学公众号发表后,渐渐地捡起了心爱的文字,也慢慢地集腋成裘......
我很感激和庆幸年少时能遇到宋老师这位优秀老师,对我一辈子影响深远!很怀念他的课,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多少年过去了,脑海里还常常浮现出当年的情景:窗外白杨树叶子婆娑声响,教室里却静悄悄的,他在讲台上右手拿书,左手背在身后,边来回踱步边抑扬顿挫地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