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柯九龙:守护

作者:曹清芳   发表于:
浏览:120次    字数:250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8篇,  月稿:0

  六月的江南,池州,茅坦杜。

  天公作美,暑气不是很盛。我们一行在王勇主席的带领下,驱车40多公里,走318国道,过观前桥,沿009县道一路向前。植被葱郁的丘陵,越往山里越发得青翠。良田千亩,湖泊潋滟,秧苗正在发棵,油菜已收割完毕。块块方塘碧波荡漾,或荷叶田田,或是人工喂养的鱼塘,远处低矮的山峦上是成片的杉木林。行至乡间公路,索性打开车窗。清凉的山野的风柔柔地吹着,和着蝉鸣和布谷鸟的歌唱,惹得同行的家住市里的傅老师赞口不绝。

  “真是一片沃土啊!”傅老师感叹道。陪我们同去的百荷小学的杜老师迫不及待地跟我们介绍起了“茅坦杜”地名的由来。

  说起茅坦杜,那真是我们家族的自豪啊!我们茅坦杜人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后裔,杜牧任池阳刺史时纳程姓妾,生杜荀鹤,始居石台,后世又迁黄山太平。到明洪武十八年,杜荀鹤23世孙杜绍先为避战乱,一路辗转至贵池,历经三代,将原先茅草丛生,人迹罕至的荒地,变成一片开阔平坦,沃野千里的良田。茅坦杜因此而得名。

  当我们还沉浸在这先人拓荒创业的故事中时,按照导航提示,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在前方。

  一幢高大的杜氏宗祠赫然矗立在我们的面前,随后走进的,还有一老一小,一高一矮的两位杜氏族人。

  年轻的小伙子约摸三十来岁,是村里的宣传委员,分管乡村文化建设。在他的介绍下,我们得知这位身高不超过一米四的老者是杜氏现在年长者之一,属猴,1944年出生。八十岁的老人真的是精神矍铄,头上找不到一根白发,看上去只有六七十岁的模样。白衬衣,黑布裤,布鞋,手拿一串钥匙。耳聪目明,说话音质清脆,一口浓重的茅坦口音。听他说,从当年生产队时开始,一直到1999年重新修缮杜氏宗祠后,四十多年来,“矮老老”(当地人对这位老人的称呼)一直负责管理这里,为六修杜氏宗谱提供了重要信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后,在这位叫杜松茂老人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这幢三进的砖木结构,白墙青瓦的宗祠。76根粗壮的立柱衬托梁坊,柱上架梁,梁上穿坊,形成一组排列有序的抬梁式构架的宗祠。

  老人红扑扑的面庞,兴致勃勃地指引着我们一行来到藻井后方最高的梁柱下,自豪地说道:“76根立柱,其实用的是两种木料。74根为白果树,这正梁下的两侧立柱是楠木的。楠木!你们知道吧?”老人指着身边的这根梁柱,嘿嘿地笑着。

  我们仔细一看,果然不同于其它立柱,褐红色的细密纹路,每根均有一人合抱粗细。靠近,用手指去摩擦,凑上去闻闻,还留有名贵树木特有的芳香。

  正当我们对这些立柱、石鼓、雕刻着繁缛缠枝花卉图案的雕梁和砖刻、石刻赞口不绝的时候,杜松茂老人已从东厢房里捧出了一个精致的木盒。老人拿出那一大串钥匙,小心地打开了木盒,一把精致的用红布绸包裹的茅镰展现在众人面前。

  “这是我们杜氏祖传的遗物,平时不轻易拿出的,只在重要的场合,像每年的腊月二十四祭祀时才取出。本来是有七把大镰的,只因日本鬼子来时跑反,弄丢了四把。抗战胜利后,将剩余的三把改成了七把小茅镰。“四清”时又丢失了六把,只剩下这最后的一把了。”老人深深地叹了口气。“哎——可惜了!可惜了!这可是我们的祖宗三代七口人开疆拓土的七把茅镰啊!”

  祠堂的藻井旁,夏风轻柔地吹着。老人的脸依旧是红扑扑的。他又慎重地把这把小巧的茅镰用红绸包好,装进木盒,锁上,双手捧着慢慢地走进了东厢房。

  昏暗的东厢房里,有一个木柜,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数十本厚厚的《杜氏家谱》,分门别类地用镇纸压住。老人小心地抽出一本,翻到他家的那一页,对我说道:父亲叫水金,有两个姐姐,他是老小,念到高小四年级,当年在生产队干活,不重。没有结婚,就守着这座宗祠。现在年纪大了,更没用了,已在这里守了40多年了。

  老人语气和缓,脸色平静。

  出了宗祠,我们一行在宣传委员的带领下,沿着一条曲折又悠长的石板路,朝进士故居走去。他介绍说,这条路是茅坦的东街西街,当初也是一条热闹繁华的古徽道。南北客商,北起铜陵大通,南至九华山黄山太平,村后的那棵古银杏树是必经之地。明清时期,杜氏子孙科第不绝,既有状元及第,又有武举赐官。陆陆续续,先后有武进士4人,举人10人,其中杜荀鹤32世孙曾是顺治状元。杜氏家族向来尊师重道,对寒门学子的资助一直以来特别重视,每年小年祭祀都有发放助学金、奖学金的仪式。

  他说到这里,我又突然想起刚才在宗祠里杜茂松老人对我说起的那两块在河塘里捞出的先人资助学子的石碑。行行刻字无不显示了杜氏族人对文人学士的仰慕和器重。被称为“中国微博教父”的作家杜子健,一大批军界、政界的砥柱人物,在贵池老师范教书的杜成武,茅坦小学教师杜满源,民间艺术家杜登成,茅坦非遗剪纸传承人杜小红......这些杜氏家族的优秀后人,从杜茂松老人的嘴里清楚地说出,如数家珍!

  这位民国33年的国小四年级的老人,尽管没能成家有嗣,却也在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守护着整个家族,秉持着茅镰精神,将“睦族”“为学”的祖训传承、发扬。

  从进士故居回来的路上,我们再一次遇见了那位矮小敦实的杜松茂老人。他正在七星塘边,在两边刻有“怀橘遗亲”“恣蚊饱血”等孝道故事的石刻旁,安静地清扫着道路两边的杂物。偶有嬉笑打闹的孩童轻快地掠过,老人就停下手里的活,看着他们,露出慈祥的微笑。

  宣传委员告诉我们一行,矮老老起先是在进士牌坊边的一间小屋独自居住。后来年纪越来越大,村里担心无人照料出意外,就送到了茅坦敬老院。老人每天也是闲不住,除了管理宗祠,也会自觉地来到街上帮忙清扫道路两旁的垃圾和打扫进士故居的卫生。

  “矮老老身体很好,每次体检,什么毛病也没有。”文书对我们笑着说道,“估计一百岁好活。”

  回来的路上,路过村后那棵历经600多年的古银杏。枝干遒劲,古朴茁壮,一阵风过,银杏树叶沙沙作响。树下有一个标牌,上面刻着一行字迹:

  当年茅镰初拓洪荒

  幼小的你站在高处

  行使着注目礼

  如今你参天伟岸

  见证了茅镰所有的传奇

  我们伫立其下,瞻仰着它伟岸的身躯。祝愿这片神奇古老而又厚重的土地在美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也祝杜松茂老人身体康健,一如这棵古老又年轻的银杏,永远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