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陈爱民:野花的野,野花的花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202次    字数:9166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编者说

  《天涯》向来关注自然、生态问题,1999年就发起过相关讨论,今年第一期也策划了“生态、自然与时代”二人谈,本小辑是在相关讨论之后,把思考继续扩散、延伸,聚焦自然散文的写作现场。人邻的《山居笔记》中可窥见隐于野的古意,项丽敏的《住在鸟的旁边》是“人来鸟不惊”的善意,刘群华的《雪山上的狗皮帽子》处处可见纵情大地的快意,陈爱民的《野花的野,野花的花》是以花为媒寻觅诗意。古意、善意、快意、诗意,皆是人与自然这一和谐生命共同体的赠予。

  今日推送陈爱民《野花的野,野花的花》,以飨读者。

  野花的野,野花的花

  陈爱民

  映山红:真的不忧伤

  在我的老家,野花有好多好多,最打眼的,最有气势的,能坐头把交椅的,只能是映山红。

  映山红喜欢一丛一丛地生长。在柴火缺少的年代,秋收之后不久,山村里的每家每户都要把自留山里的植被好好收拾一次,运回家中,晒干,做柴烧。映山红的枝枝叶叶,火力远比不得松树、枫树和栗子树的,但也会被砍伐一次,在一捆捆柴里凑个数。这个不要紧,映山红的根蔸还在,来年春天,新的枝叶又“喷”的一声全蹿了出来。所以,我总认为,映山红主要的任务,应该还是攒劲开出些烂漫的花朵来,把春天的鼓点擂得更响、更旺一些,赶着往春天深处走。

  长大后,我长了个见识,晓得了映山红又叫杜鹃花。杜鹃花还有山石榴、山踯躅等许多名称。杜鹃花也是杜鹃属植物的通称,按现在的统计,少说也有七百多个品种。映山红顾名思义,花朵是红的,而杜鹃花的颜色还有白的、黄的、蓝的,甚至还有黑的,可见,映山红只是杜鹃花大家庭里的一支,也是最壮观的一支,在祖国广袤的大地,把杜鹃花叫作映山红的地方真的特别特别多。现在,杜鹃花由野外大量移植到庭院,又被不断培植改良,终于在城市的公园和街头站稳了脚跟,被城里人喜欢着。映山红也在此列,虽说改了户口,不过还是被叫作“映山红”,这多少有些不妥,因为,在城里边,基本是无“山”可“映”的。在都市里,它的笑,也还是哗啦啦的那么一大片、一长溜,即便在阳台上,就那么几盆几丛,无论白天黑夜,都在使全劲释放着自己,那些红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什么绛红、绯红、紫红、猩红等等,都有。

  在春天,映山红开得并不早,好像比桃花、李花、梨花都开得晚,一般在水稻开始育秧时,开得最欢实。一棵映山红与另一棵映山红之间,都是有默契的,蛰伏了一个冬天,大伙都在较劲,比谁第一个蹦开花蕾、大声笑出来。因此,在山里,你只要看到了一朵映山红,再走几步,另一朵映山红就会奔跳到你跟前。因为野,映山红在山里开得散、开得乱、开得急,也开得狂,不那么成规矩,这里一堆,那里一堆,但整体看,满山的映山红却形成了很强的势头,有霸气,压得一座山有些喘不过气来,其他的花呢,尽管心里不服,但也起不了调子。那么多的映山红一齐叫喊,加上兔子撒欢、百鸟起哄,整座山真的就闹哄哄的了。当然,在田埂,在河坝,在池塘的周边,也有映山红的盛开,虽然有些零零散散,但一点也看不出孤独和弱小来,那每一朵花都大大方方敞开了自己,甚至有些泼辣起来,它们在对每一个过路人说:咋的啦,我的出生地是偏僻了些,但也是一户人家啊!

  老家的映山红,花的颜色以大红、朱红为主,粉红次之,间或也有玫瑰红和橙红。总而言之,红是热烈、喜庆的色彩,映山红把春天当作了一个大的洞房,它们不是来听“听墙根”的,它们都把自己当新嫁娘,毫不迟疑地把自己嫁得很彻底,嫁得昏天黑地,嫁得酣畅淋漓。近看一座山,因为有了映山红的迷醉,葱葱茏茏的那些树们,变得憨憨的、呆呆的了,似乎在下一秒钟,它们就会把持不住,就会被放倒。此时,要是走进山里,映山红的火焰,四处扑扑跳跃,会把你的眼睛灼伤烧痛的。映山红怒放时节,那种沸腾的红啊,单就盛开的阵势而言,恐怕只有山坡上油菜花汹涌的黄可以比一比。田野上草籽花的紫,虽说连绵到了天际,却硬是比不了的。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晴。”布谷就是杜鹃鸟。相传古蜀国国君杜宇亡国后,化为鸟,咯出的血掉落山中化为杜鹃花。这个传说,使得映山红有了神话色彩,又使得映山红成为愁绪和忧伤的寄托,在好多文学作品里开得有些忧郁,凝结了愁绪。映山红不应该如此沉重地被抒情着,这与映山红的红艳奔放不相称。当然,文人们的创作往往与个人的心路历程有关,也与个人的审美意趣有关,这不好怪谁。李白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受了不少挫折,年纪有些老迈了,在宣城见到杜鹃花,有些迟缓地写下了:“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读之,可想得见诗仙心中是有些悲戚的。大多数文人咏映山红走的是“伤感”的路子。韩偓讲“蜀魂未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写“断肠”之意很明显,而且有感同身受的意思。杨万里讲“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诚斋先生的诗向来比较明朗,也着实欢快,而此处重在说理,想要撇清映山红和杜鹃鸟之间的关系,但总觉得,诗人胸中是有不少块垒要浇的。当然,杨万里也写过:“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檨,清溪倒照映山红。”这首诗,境界是变了,但有些自负,诗人倒不一定是特别喜欢映山红的。还是白居易的喜欢来得扎实,他对映山红的钟爱是一以贯之的。他总体评价映山红“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这是大大的点赞了;贬为江州司马时,说映山红“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写得多么快活!后来他升任忠州刺史,更是赞美映山红“但知烂漫恣情开,莫怕南宾桃李妒”。这确实是彻头彻尾的“白乐天”了,已经把快乐都融入了映山红的根脉之中了。清代有个大画家叫华岩,晚年绘有一卷《春谷杜鹃图》,并题诗“春谷鸟边风渐软,杜鹃花上雨初干”,这幅画画的是田园风光,古朴之意彰显,画中映山红虽开得有点清瘦,但飞红点点,而杜鹃鸟喁喁鸣翠,姿态好不欢快。真的是画好、字好、意境更妙,已经把春愁都抛得远远的了,十分可喜。还有一首《映山红》,是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小时候,只想看影片中潘冬子的勇敢,现在对这首歌却越发喜爱,曲子好优美,肯定吸收了一些山歌的养分,哼着哼着,感觉好棒:想着电影里的故事,想着那一种憧憬,想着乡亲们内心的坚定,仿佛就看见,那漫山的映山红正欢快着奔跑过来。

  我们从小就喜欢戴着映山红玩,显摆着美,这可能是一种天性。放学回家,摘一大把映山红放进书包,回家摆在窗台上,有时插进玻璃瓶里,用水养着,早晨晚上都要看几次。也试着把映山红当作食物,味道酸酸的,不甜。放牛回家,要把大大的一圈映山红挂在牛角上,牛不神气,我们神气。大家还做过一个游戏,我扮新郎,隔壁的喜妹子扮新娘,喜妹子头上戴满了映山红,我至今还记得她红红的脸蛋,清澈的眸子,活跳的小鼻子。我上高中时,喜妹子就嫁人了,可惜!最近回老家,儿时的伙伴们聚在一起,喜妹子也来了,大家都有些显老了,时间在大伙的脸上刮出了许多条皱纹。喜妹子呢,三个孩子成了家,她已当上奶奶了,头上已有白发,但腰板仍然挺得直,身体一点不显得有臃肿。喝着米酒,有一伙伴问喜妹子:“还记得你做新娘子的那个游戏吗?那个漂亮劲水灵劲啊!哎哟,啧啧啧!绝对全村第一!”喜妹子立马给了这伙伴一拳,啐道:“呸!长不大的死鬼!”大伙都笑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闪着映山红呢!

  牵牛花:打开就是美丽

  牵牛花在野花里边,应该比较内向,不张扬。我们的眼睛如果老是朝上看,是见不着牵牛花的;如果细细朝下瞧,路边、沟边、墙角、篱笆下,牵牛花就在这些地方摇啊摇的,很可人、很娇柔的样子。

  童年时,我们把牵牛花叫作喇叭花,真不知有“牵牛花”这个很动态的名字。查过一些资料,牵牛花属旋花科,是一年生缠绕草木,兄弟姐妹很多。牵牛花一般迎着晨曦而开,所以在日本人们喜欢叫作“朝颜”,很诗意的名字,但含了一丝丝的悲楚。确实如此,阳光很盛时,牵牛花就把花骨朵收拢来,有些萎顿的状态,这其实不是它没有一点内力,而是一种积极休息。第二天清晨,它又欢腾腾打开自己了。当然,在日头不怎么毒的时候,或者阳光不直接照射到它,牵牛花也会在藤蔓之上坐直身子,瞧着大千世界的热闹。牵牛花在夏季稍晚时开始开花,一个月一个月开下去,整个秋季都是它的花季,算是十分勤快的花儿了。据说,它是凌晨四点左右开花,意思是催农民赶快牵牛去犁地,故得名;而它又有一个名字叫“勤娘子”,真不解,是不是说它起得早,赶时间,和勤快的家庭主妇有得一比呢?牵牛花的得名,各地都有不同的传说,意思都是好的。比如,有这么一个版本,说一个农民,因郎中用花治好了他的病,他牵一头牛去以示谢意,牵牛花的名字就流传开来。按照这种说法,大伙念叨着牵牛花的名字,其实是提醒着要保持一种善的德性,有于感恩之心。

  牵牛花肯定是漂亮的。把牵牛花叫作喇叭花,乃是从形状而言,确实像极了。但这么一朵花,无论如何是不能用来吹的,摘一朵,娇小玲珑的身子躺在手心,有轻轻的、凉凉的感觉,一会儿,花瓣就软了。所以,如果在野花群里面也来评出个“十二钗”,牵牛花勉强算是林黛玉了。当然,牵牛花生长的环境总是在很“卑贱”的地方,与大观园的富丽堂皇差了十万八千里,与潇湘馆的美好清幽也差得十分遥远,所以,还是不要霸蛮去评呀比呀什么的。如此讲,牵牛花的喇叭形状,只是外表,而组成自己的材质,只是嫩嫩的、洁净的东西。确实,牵牛花不参与人间的喜怒哀乐,只吹奏自己成长的内心。牵牛花的喇叭很有意思,基本都是朝着天,这些花朵随着藤蔓的爬行亮明自己,且一路亮开嗓子,在一个小小的天地,也能组成一个合唱团。牵牛花的喇叭口是不大,但也有直径长到六七厘米的。因为花骨朵呈螺旋状,有明显的折皱痕纹,从上往下看,好像是逆时针旋转,从下往上看呢,又像是顺时针旋转了。这些不管它,毕竟它的舞姿总是轻盈的,像踮着脚尖在跳芭蕾小步。

  牵牛花的美,美在色彩。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牵牛花主要还是蓝、紫、白三色,偶见红色。不管是什么颜色,花朵长成后,伞柄的那部分,几乎都是白色的,花蕊也是白色的。这样的花就好看了,中间呼吸着白的光晕,而周遭由浅至深荡漾出湖水一般的蓝、薰衣草一般的紫,还有粉粉的桃红,像极了许多灯盏,各自亮着光华。至于一朵花通体呈白色,就显得很淡雅朴实了,正是邻家小妹的样子。

  原本想,牵牛花没有好背景,文人们是不喜欢的,其实不然。杨万里写过一首咏蓝色牵牛花的诗:“素罗笠顶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篸。”这里,牵牛花已经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林逋山也喜欢牵牛花,他钟情地写道:“圆似流钱碧剪纱,墙头藤蔓自交加。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说牵牛花的喇叭口,像一枚乖乖巧巧的钱币,花朵好像由淡蓝色的羽纱剪裁而成,又说花朵是织女(天孙,天帝之女)思念牛郎而滴下的相思泪化成,这意思就很丰富了。齐白石也是喜画牵牛花的,几笔写意,牵牛花就在纸上笑得颤悠悠起来。他见梅兰芳喜欢种牵牛花,就作画相赠,并题字:“百本牵牛如斗大,三年无梦到梅家。”这是深厚友情的见证。我的老乡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曾作《牵牛花赋》,传诵一时,但有些难懂,用典多,倒是此赋的序言写得清丽旷逸,大大为牵牛花增光添彩了,不妨录引几句:“牵牛花者,蔓生蒙茏,不任盆盎之玩。待晓露而花,见朝日而蔫。虽无终朝之荣,而有连月之华。豪贵之士,将晡而起,终莫能睹也。湘绮楼前,往架植一丛。花时侵晨,对妇晓妆。乘露簪鬓,明丽清绝。”

  蒲公英:停不了的爱

  蒲公英是到处可见的,沟沟坎坎里都有,似乎是在山坡草地居多。蒲公英长得也很是散漫,这里一蔸,那里一蔸,是很不打眼的植物,也长不大,典型的小个子草本植物,但比地菜子长得身形大些,叶子翠绿呈披针形状,像茼蒿的叶子,不过,茼蒿的叶子虽小,却比蒲公英整齐得多。

  从小,并不知道蒲公英叫啥子名字,看了电影《巴山夜雨》,才认识了它。这部电影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映的,很著名,讲的是一个特殊年代中受迫害的诗人的故事。我看不懂,但电影插曲《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最后,诗人秋石和流浪的女儿小娟子相认了,秋石的“善”感化了押解他的人,他背着女儿离开了船,上了岸,电影就响起了背景歌声:“爸爸妈妈给我一把小伞,让我在广阔的天地间飘荡……”此时,电影一扫沉闷基调,变得十分阳光开朗。后来,我反复多次看了这部电影,觉得这首歌寓意深刻,借蒲公英的特性,呼唤自由,憧憬着爱。电影的主题当然鲜明,不动声色地鞭笞了“文革”。这是用典型的散文手法拍的电影,当蒲公英的小伞飞满银幕,想想秋石不屈的灵魂,想想人性中那些柔软的真善美,又想想一个几岁的小孩子的孤苦伶仃,不感动也不行。好电影,好歌,感谢蒲公英。

  蒲公英是开小黄花的,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绽放。蒲公英花的黄比向日葵的黄要淡,但淡得雅致。花瓣朝四周散开,长花瓣上又叠着小花瓣,能叠着好几层,这样一看,又像花瓣朝中心聚集着,数不清的花瓣匝在一起,昭示着一种向心力的集结。到了秋天,花瓣掉落,蒲公英的整个花冠就成了一个仙人掌球,这是远看的效果。近看呢,这就是一把繁复的小伞了,这种伞不是用来挡风挡雨挡太阳的,是等待着要飞翔的。每一根白色的小小伞骨,顶端生着一些羽毛,说是羽毛又不十分贴切,因为羽毛有一种柔弱性质,喜欢往下垂,而蒲公英的这些“羽”,分明有一种内在的硬性,每一根伸得直直的,但这种“硬”又不见得是生硬。到时间特别“熟”了的时候,只要风轻轻一点拨,这些“羽”就飞了起来,飞向四面八方,这种情形,等于是一把大伞放出了一批批小伞,每一把小伞,拎着一颗黑黑的椭圆形的种子。要是风加些劲,小伞飞的距离肯定会好远的。那些种子,成活下来的肯定不多,要不然,在漫山遍野,蒲公英就会繁衍成花团锦簇的样子了。

  蒲公英还有好多名字,如婆婆丁、谷谷丁、浆薄薄、补补丁、奶汁、苦蓿、黄花地丁,等等,一看就是草根中的草根。这些名字,叫“丁”字的居多,一个“丁”字,表明了一种生长的姿态,表明了一种朴实的精神,表明它是贴着大地生长的。蒲公英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尿床草”,不知是何道理,可能是作为一种药物,有利尿作用。翻翻书,果不其然。野草野花,一般都有药用价值,蒲公英确有清热解毒、缓泻、利胆等功效,《本草纲目》说:“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对其药性,《唐本草》等许多典籍也有记载,可见,蒲公英自古以来就不是被遗弃的。

  有一些书上说蒲公英的花语是“停不了的爱”,有些道理,但理解起来,恐怕各有千秋了。爱是什么呢?应该远远不只是父爱母爱这些。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说,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异乡者”,这很有哲理。没有离开过故土的人谈不上有异乡、他乡,而蒲公英天性就喜欢飞翔着漂泊、流浪,然后再定居、再生长、再繁衍,如此反复循环。任何形式的奔走,结果还是回到大地上。如此想来,对于人世的奔忙辛苦和颠沛流离,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怨天尤人了。多想想蒲公英吧,心也就稳了,也就平和了。

  红蓼花:秋深意重重

  红蓼花的俗名是狗尾巴花,确实是俗了点,土里土气的意思也甚明了。不过,红蓼花在乡村的野花里面,是颇有些个性的。当好多野花已经退场的时候,红蓼花不高调也不低调地登场,越开越欢实明艳,这样一来,它就显得有些卓尔不群了。

  红蓼的渊源很深,《诗经》讲“山有桥松,隰有游龙”,“游龙”即是红蓼。李时珍对红蓼一族有生动的解释:“蓼类皆高扬,故字从翏,音料,高飞貌。”红蓼喜欢在潮湿的环境生长,有古籍说它“秋始花,花开而细,长二寸,枝枝下垂,色粉红可观,水边甚多,故又名水洪花(或水红花)”。在村边路旁,在池塘边、田坎边、河川两岸,红蓼确实能随遇而安,适应性强,特别在滩头湿地,一长就长成一整滩、一大片,蔚为壮观。红蓼的生命力极强,哪怕你把它们成片连根拔掉,来年,在原地又会长得丰盛。

  红蓼从春天开始就在地里冒出新绿,越长越高,高的可长到一米以上。其枝茎一节节往上蹿,每一节笔直得很,很瘦,仿佛被刀削了一通,显得颇为骨感,尤其是主茎的骨节处,很有功力,眼看撑不住了,冷不防,它又节外生枝,再抽出细细的一竿来,宽长的叶子也一路跟进着。红蓼的开花也十分坚挺奇特,一株长年的红蓼,一生是要开许多次花的,年年都有花期,每长高一节,便开花一次,每开花一次,都贡献出新的花穗来。

  红蓼花好美,美得独具匠心,有些意味悠长。红蓼花往往在秋天盛放,能蹚过寒露霜降。红蓼花是典型的穗状花,每一株少则两穗,多则三穗以上,开到最旺时,就一穗穗的低垂着,好实在。花刚刚开始加油,每一穗花由米粒大小的花骨朵排序紧拥而成,如一挂挂等待点燃的小个子鞭炮,又如许多珍珠连缀一起;当花骨朵一一择时而开,每一朵开出多个花瓣,花瓣们又簇拥出丝丝花蕊,像梦里溅出来的一般。红蓼花的颜色是一种深深的紫红,夕阳一映照,就化成了浓浓的嫣红。一穗成熟的红蓼花,一朵接一朵紧拥着、繁复着、热烈着、鲜活着,深情地朝向大地,这应该是一种骨与血的凝聚和呈献。红蓼花喜欢在湖滩和河滩列阵,绵延天边,红艳繁簇,是一场盛大的聚会。我的老家没有大江、大河、大湖,但每当深秋之际,河堤、田埂和池塘边的红蓼自由开着,阵势不见得强大,但为深秋的景色添了一抹又一抹的暖色,让人感觉,在寂寥的季节里,也有着好多欢快的憧憬。

  红蓼花选在万花走向纷谢的时候出场,对它的态度和感情,也是因人而异的,特别是文人们,借着红蓼花,有很多的抒发。一种野草花,被很多的人惦记,可见其内涵也不是浅陋的。白居易骑马信步闲游江边,吟出了“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之句,诗句清朗,有空阔之感。诗人心里说,多好啊,因红蓼花之存在,秋天就有了神采和韵味。梅尧臣说:“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滨。临风轻笑久,隔浦淡妆新。白鹭烟中客,红蕖水上邻。无香结珠穗,秋露浥罗巾。”这就是赞美红蓼花的灼灼其华和袅袅体态了,有清丽的美,也有盎然的生机。刘克庄又是从另一角度切入:“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风揖雨江汉秋。看谁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红蓼是有些纤弱的,但能坦然面对霜红,与芦花形成对比,诗人对红蓼花的斗争精神大为赞赏,可能更有自况的情感在诗里头。刘基说:“为爱江头红蓼花,秋来独作草虫家。”这也是一种寄怀。不过红蓼花作为“离愁之花”名声最大,常常被借来渲染离情别绪、清欢浅愁。如司空图说:“河堤往往人相送,一曲晴川隔蓼花。”李煜说:“莫更留连好归去,霜花凄冷蓼花愁。”许浑说:“岭北归人莫回首,蓼花枫叶万重滩。”冯延巳的《芳草渡》更是说:“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这些诗词,都是走的一个套路,语意之中,多少有些愁绪,有些寒意,有些惆怅,等等。也难怪,在红蓼花的繁茂之后,对于大自然,空茫和寂寥确实是已经挡不住的了。不过,文人创作,往往一切景语皆情语,心态怎么样,红蓼花就怎么样。我最喜欢元代朱德润的《沙湖晚归》:“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花。”田园风光是十分明丽的,晚归的心儿,因了红蓼花的跃动,已是满满的喜悦了。

  不知为啥,如今,乡下的红蓼花倒是十分少见了。我们做孩童时,喜欢把红蓼花捋下,夹到课本里,又喜欢把花瓣撒在女同学头上,还喜欢放在嘴里,比赛谁忍得住它的辣味,等等。唉!想不到,现在,红蓼花对于我来说,倒成了一种淡淡的乡愁了。

  刺木子花:无求品自高

  刺木子花就是野蔷薇花,在老家路边和山村里随处可见。从小,我们只晓得叫它刺木子花,不晓得它很有来历,家族也庞大,月季和玫瑰等等,都和它同宗。今天的园艺名录里,关于蔷薇品种,有一种就叫野蔷薇,由此推测起来,如今的许多观赏蔷薇,应该是从野蔷薇培植而来。蔷薇从时间的长河里一路开过来,是俗与雅并存共生的,渐渐地,渐渐地,它的名气就大了起来。

  野蔷薇的生长方式就是一个劲地爬行,典型的蔓生植物,一碰到乔木的树干就缠住不放,绕着上升。当然,它不会像爬山虎那么厉害,一下子把一堵墙全部挂满了,但是,好几丛刺木子一起进发,也能繁茂成葳蕤的样子来。刺木子的刺长在枝条,长得较密,扎到手,肯定出血,正因为如此,乡里人就叫它刺木子了。春天,刺木子刚从土里钻出来,这就让我们十分欢喜了,放学归来,大伙都抢着掐刺木子的嫩茎,剥去刺皮,丢进嘴里放肆嚼,那种甜,丝丝沁凉着。

  其实,刺木子的花蛮有特点,也美得自在。花骨朵全部展开,形体不大,直径大约两厘米的样子。花肯定是单瓣的,只有五瓣,排成圆锥状花序;花瓣是白的,鸡蛋白的那种白,每一瓣也像蝴蝶的翅膀,不娇嫩,也不硬扎;花蕊好多,黄黄的,有集成一束的态势,但彼此又保持一点距离,如果把一朵花定格放大,这些花蕊像为花朵蒙了好看的面纱。整朵花是轻盈的,一藤花、一丛花、一小树花,不密集,也不疏朗,不繁复,小巧玲珑,仔细看着,路人心中肯定会生出一份淡淡的高兴来,觉得像有一群白色的蜜蜂在这里进行浅浅的歌唱。刺木子花长成后,细看,每一个单瓣上还带着一抹轻红,如此,花朵的可人又多了几分。还有,刺木子的花香有桂花香的特点,但没有桂花香那么浓烈,只是把一小片林子熏得刚刚好闻。

  “窗前有蔷薇,暮春自芳菲。”当刺木子开花的时候,夏天就来了,所以,北宋黄庭坚带着惜春的情绪写道:“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里的蔷薇应该就是这种刺木子野蔷薇了。这个时候,桃花、李花、海棠等经典花朵们大都已凋谢,但茉莉、百合、牡丹、荷花等花朵却接踵而至,作为野花的刺木子并不在乎,自己努力开着,尽量开出最好的姿态。

  不管是啥蔷薇,有段时间,名声不见得好,这有些冤枉。因为汉武帝与一名美丽宫女在蔷薇前,就蔷薇的话题打情骂俏,蔷薇得了个别名,叫作“买笑”。因蔷薇枝条有些散乱,花朵也不见得雅致,在《花经》中排名比较靠后,于是,唐宋一些文人甚至把蔷薇比作了娼妓。论理,这大可不必。刺木子花虽生在蔷薇科大家庭,又长在山野及偏远之地,品性还是十分朴实和靠得住的,是不讨人嫌的。宋朝诗人姜特立有首《野蔷薇》:“拟花无品格,在野有光辉。香薄当初夏,阴浓蔽夕晖。篱根堆素锦,树杪挂明玑。万物生天地,时来无细微。”这有点为野蔷薇正名之意,把花的特性写得挺好的,但第一句不好,说穿了,还是不怎么看得起野蔷薇。另一位宋朝诗人倪龙辅站位高一些,对野蔷薇抱不平,但说得还是有些勉强:“莫嫌村巷蔷薇野,春晚犹堪取次看。”

  刺木子花就是刺木子花,不管当下蔷薇们在城里添了多少新贵,又多么风光无限,它依然如故,继续在乡野里活出自己生命的亮光来。

  【作者简介:陈爱民,作家,现居湖南湘潭。已发表作品多篇。】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天涯 野花 陈爱民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