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叶灿世||陵江之滨

作者:小亮   发表于:
浏览:98次    字数:561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一江

  我家住在陵江之滨,离家不远处有一条江,名叫陵江,自北流向南,河道曲折蜿蜒。源头有二,一源于广西北流扶来山,另一源头在信宜天马山附近,两处水源于北流扶新区交汇形成陵江。向南经高州,流入化州宝圩、那务、合江等镇,于合江桥大桥处与平定水交汇,改名罗江。罗江在化州市区又与鉴江汇流,穿过吴川同东村,流入波澜壮阔的南海。至此你完成了多少大丈夫之志——奔流大海。

  陵江,江面宽处约百米,窄处仅数十米,水流缓和,深处达数米,浅水处仅没过脚眼。江水清澈,河沙细腻,夏日常有儿童及青年于江中戏水,年幼的浅水滩玩泥沙,堆沙堡。年稍长的更喜欢挑战,从五六米的江堤上一跃而下,炸起无数水花。在江中间深水处,则时有渔翁撑着一叶竹排,在江中撤网。竹排站着几个鱼鹰,不时潜入水入。不一会工夫,衔着一条鱼浮出水面,灵活地跳上竹排。渔翁用小鱼儿与鱼鹰交换大鱼,将大鱼放进鱼篓。江水清澈见底,土鲮、娟鱼、赤眼鳟等游鱼肉眼可见。有时还能遇到游于水中河虾,竟比齐白石画里的虾更鲜活灵动。

  夏日里,只要不是上游大暴雨,江上露出许多小沙洲。江渚绿草如茵,只见一只小鸟迅速扎进水中,不多时啄起一条小鱼,倏一下振翅飞起,没入岸边竹林深处,只留水面涟漪层层。目光跟随飞鸟行迹所至,水、岸相连的是片片沙洲。沙洲上芳草萋萋,有几个散养黄牛轻摇尾巴,休闲咀嚼着肥美的鲜草。

  江宽潮平,‌清风徐来,波江粼粼。两岸翠竹倒影,风吹影动,郑板桥笔下一幅幅墨竹图,脱纸而出,跃然江上。大自然这个画师,在陵江河畔泼墨挥毫,画出如此美丽江景。

  陵江也非一直如此温顺,历史上发生过许多灾难和不幸。父辈常说一九七六年暴雨,陵江洪水漫堤,淹进家门,洪水浸死鸭。如今翻阅《化州县志》记载:“当年9月19日至23日,十九号台风侵袭本县,化州普降特大暴雨,鉴,罗、陵三江出现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当时,埠头湾、江边铺、低山等靠近江边且地势低的村,洪水漫堤,稻田被淹,房屋倒塌,许多家畜财物被洪水“洗劫一空”,还有一些来不及撤离的人因此遇难。

  1983年以前陵江两岸往来甚为不便,当时没有通行两岸的大桥。旧时在江上打入木桩,铺上木板便是通行的木桥。桥面仅离水一二十公分,每逢雨天水涨,便不能通行。若遇夏季洪水,桩基连根拔起,全部冲毁。即使洪水退去,一时之间没法修复,便靠竹排撑渡往来两岸。1983年前后,政府组织每家出壮丁劳力,疏通河道,修筑河堤,陵江才被驯服,水患渐少。1983年政府出资及村民集资,修了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低山大桥,高坡的幸福大桥,随后1987年前后那冰团结大桥、高华大桥等多条大桥飞架陵江之上,此后三十多年间,两岸往来交流变得更为便捷安全。

  陵江两岸河又是别样风景,两岸河堤遍种翠竹,常见篾竹(青皮竹)、粉单竹、早园竹等。偶见孖竹(巨龙竹),直径达二三十公分,高要三四十米,是做鱼舟竹排材料的不二之选。竹林沿江而植,既能保护河堤,又形成美丽风景。数十公里连绵不断的竹海幽篁,经几十年时间,方得此美景。竹林一侧是江,另一边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堤小路。小路随着河堤蜿蜒、伸展,一直望不到头。走进河堤小路,上面竹叶下垂,交替遮盖。风一吹,沙沙作响,平添几分清幽,颇有曲径通幽韵味。每至夏日,竹林最为热闹,这是蝉的天堂,蝉的海洋。竹杆上爬满蝉蜕,竹枝、竹叶间趴满各种蝉。这是蝉界的“中国好声音”,每只蝉都能引亢高歌,此起彼伏。若此时走进竹林深处,便遭遇晴天的“阵阵暴雨”。

  路的内侧就是宽几十米的连绵沙地,沙地与河堤齐高,地势比普通农田高一米多。这些沙地因为地势偏高,缺乏水资源灌溉,没法种植水稻及蔬菜。村民因势利导,发展特色农业,大面积种植桑树,采桑养蚕,发展蚕丝经济。江堤两岸,桑田数千亩,连绵不绝,绿叶婆娑。微风吹过,桑叶摇曳,翩翩起舞,此起彼伏,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绿色画卷。地里总有勤劳的采桑人,孜孜不倦地摘桑养蚕,养蚕一度成为百姓重要的经济来源。沙质坡地还特别适合春种黄豆、花生。在农历五月前后,顶着烈日又在这片沙地一颗颗收割、晒干,精心挑选后,拉到镇上榨油作枋加工榨出食用油,解决日常食用油问题;收获过后地不会撂荒太久,待时节到来,又开始种红薯秧苗,秋种红薯,到了冬天又可以收获红薯,以补充粮食的短缺。

  单是河堤两岸沙质坡地,就可解决两岸百姓部分生计。还没说几乎家家种植,那取之不尽的竹子。新世纪之前,竹子生活必须品。比如床上用品:竹床、竹席、还有那竹条编的床板。家具有:竹椅、竹櫈;再有晾晒东西的簸箕,挑东西的箩筐,雨天收谷子用的畚箕,收纳盛放笸箩,还有竹编狗笼、猪笼、牛笠等等;鱼笼、田鸡笼、鱼翁帽、背篓、菜篮...... 这些大部分已经成为历史物件,许多人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取材剩下的竹片,经过简单编织可以做栅栏。竹枝、竹叶,可以烧火煮饭。新时代下,水果篮,灯罩,收纳筐,水果托盘等高雅竹制品工艺品从农村走进城市,又唤发新的生命力,为农民致富。

  沙地以内又与之不同,竟是良田万顷。然而江低田高,江水没法灌溉稻田,如何万顷良田?老一辈,在上世纪1957年前后兴修水利,动工修建“引陵”工程。在陵江上游水位高处,拦坝截水,开凿沟渠,引水进入腹地深处。修得“引陵”绵延数十公里,再依“引陵”两侧修以灌溉渠,组成水网,至每区每村。经此改造,将江水引入,转化良田万亩,沃野千里。阡陌交通间,村村有水田,户户种水稻,才有如今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水稻夏收。因为“引陵”工程,引入陵江水,将化北山区建成鱼米之乡。原来靠天吃饭的日子,才一去不复返。

  “引陵”引陵江之水也,即人工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工程。别的地方或者不叫“引陵”,比如比较有名的红旗渠,也人工开凿,引山西省之水至至河南林州境内。

  “引陵”我们化州北部山区,广大劳动人民改造陵江,灌溉万亩农田,造福百姓一项伟大事业。

  人杰

  千百年来,陵江之水润泽了这片热土,哺育了两岸万千子民。陵江两岸,也有许多名人,在这片土地,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历史足迹。

  回望历史,有造福一方的贤士:道光年间筑坝凿渠,为民造福的那冰村叶振荣,清廷敕赐儒林郎;仗义疏财,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清代那务六村莫三,深受乡民爱戴,奉为圣贤。去世后,人们立天官庙拜祭,敬称莫三天官;有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化州最早的共产党员合江镇‌刘傅骐;有为国捐躯革命烈士梁英瑞;有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积劳成疾的中共化县首任县委书记,合江镇吴家槐。有1946年领导化北起义的化北区游击队副队长那冰村叶繁青;也有兴学育贤的先驱,1941年创办陵秀中学(今之那务中学)的创李特之、‌郭忠宪、‌郭藩、‌叶松秀等(1946李特之又单独创办壶垌中学)。

  陵江之水不舍昼夜,汩汩而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多少陵江儿女为这片土地上奋斗不息,不懈付出,才有现在的安居乐业,陵江两岸繁荣景象。站在陵江之上,脚下厚实沙滩,尘封了多少历史。极目远眺,一江陵水顺流而下,转过河湾,看不见的应该是更美好的未来。

  地灵

  自古百姓沿江而居,依江活动生产。陵江两岸便有许许多多历史遗迹。依《方舆纪要》书中所记:“唐武德五年设陵罗县,属罗州,治所在今广东化州市北一百二十里”。经考证:陵罗县城遗址①,正在现在的化州市那务镇泉埇村。可惜书中没记载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详细信息。我们已经不可知当时的社会经济等人文信息,但也有许多有迹可查的历史遗迹如:播扬镇马站村清代马站陈氏大宗祠。1971年,那务高华村委会出土的年代不详铜鼓;1983年那务沙垌村委会出土汉代铜鼓。铜鼓是古代俚族、越族重要祭祀信物,说明古代俚族、越族人曾在聚居。出土的两面铜鼓与高凉铜鼓似是同出一脉,或许与当年冼太夫人活动范围有关。化北各地庙宇供奉神祇大多冼太夫人时期人物,如冼太夫人,潘八法官,冯二,冯大,冯礼元帅等等。各种冯性神祇,都是当年洗太夫派出的家族子弟到各处治理者,因为都能保一方平安,被后世奉为神明。据了解,粤西各市各镇各村供奉神祇虽略有不同,但都以冼太夫人,及冯氏家族分管各地和治理者为主。

  另有距陵江仅几百米的那务京堂村委会新村、庙山背村京堂小学北面的江口岭古遗址②,被考古学家证实为秦汉时代生活遗址。遗址面积六万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陶瓷、石皿以及大批红黑夹砂陶、瓷和印纹硬陶碎片。这样的遗迹,还有位于东门村委会车田坡境主上的唐代窑址③。虽然镇志也没有详细的器物特征记录,不知归属于何种民族文化,不过从风格上看应该古时百越时期。往事不可追,幸有现存的古迹仍可观詹,供我们时时凭吊往惜。

  那些都是残留历史遗迹,那么保存最完好的当数那务洗太庙了‌‌,那务洗太庙始建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相传先有庙宇,后有圩集。经风历雨,沧海桑田,那务旧圩处仍在原处,现在繁荣依旧。新圩为2000年前后形成,也在庙后,仅一街之隔。庙宇为纪念洗太夫人而建,庙内还有冼太夫人的神像,虽然历经多次重建,但能保持原有建筑风格,供奉神像也得保留,仍可领略旧时人文风俗。每逢年节,附近老幼供奉三牲,虔诚礼拜,香火鼎盛。

  此为人文,还有那些自然风光。陵江两岸,有许多异于他乡的特色风景。

  如新时代下,陵江两岸开发了许多旅游风景名区,诸如陵江刚流入化州境不远处的播扬镇扶荫地风景区。因我未曾到过扶荫地风景区,借用陈子茂医生在《扶荫地抒情》的精彩描述:“一手提着鞋子,赤着脚,时而淌着水,时而蹬踏着石头面,在山涧中开开心心地漫游。涧中有流水汩汩的“浅滩”;有平静中蕴藏着甜蜜的“港湾”;有供人探胜累了歇息的“平台”;有石椅,石凳,石蠄蜍,石塔,石馒头,石山;有涧中树,涧中蕉,涧中菊;有潇洒秀逸如美少女芳发的水帘;有深不见底,绿如青黛汤的水潭……”景是水之秀,水是景之灵。陵江为扶荫地之景增加几分灵气,扶荫地为陵江增添几分秀气。关于扶荫地美景有更多兴趣,可阅读王茂平老师的《美哉,胡荫地》,了解播扬镇的扶荫地吧。

  那务也有那务的风景名胜,如离陵江不远的那务宝树水库。四面环山,绿树成荫,各山山谷围绕水库四周,各处垭口环绕,将附近山上雨水流汇聚于此,形成一个天然水库,水库中间还有许多小岛,每个小岛形态各异,如一片片荷叶浮于湖面之上,又如一叶叶扁舟,放舟湖上。山中有湖,湖中有岛,湖山相依,当地人称之为“缩小版千岛湖”。湖中岛屿形态各异,星罗棋布,似散落的棋子。湖面为棋盘,岛屿作棋子,不知何处仙人在此对弈?或是罗辨仙翁与歌仙刘三妹,在六皇嶂山顶遥指棋局。

  山为水之魂,水为山之韵,常言山水相依,有好水就有好山。一湾清秀的陵江自北向南逶迤布下,那么陵江之滨的好山在何处?放目那务镇东南方,陵江左岸,便是巍峨的六皇嶂。六皇嶂群山连绵,山峰共33座,主峰六皇岭海拔700余米,山峰耸立,极为险峻。山顶有一天池,常年有水,水质冰凉,清澈见底。其余各处山峰,千姿百态,怪石嶙峋,各不相同。山谷空灵,岩壁瀑布飞挂,山涧溪流,流水淙淙。溪间有举着双螯的石虾,圆锥似的山坑螺,还有那翔游浅底的溪石斑鱼。山涧之水,流经高坡、高田等村注入陵江。山高林密,雾霭沉沉,登高临远,微风吹拂,风吹云动,置身云海之中,如临仙境。既入仙境,飘飘然,仿佛间似回到过去,如唔仙人。六皇嶂充满传奇故事,相传罗辨仙翁骑白牛于此处化龙。还传说歌仙刘三妹与罗辨仙翁曾于此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旁边山峰便命名--刘仙岭。与刘仙岭相对的玉盘峰,曾传刘三妹炼丹于此,今峰顶还存有丹臼石。六皇嶂上的烟霞洞,更是古时罗州地一大胜景。州志记载:“烟霞洞在龙王上之东,多巨石,下临深洞,入洞门有试剑石,裂为三,前有石板浮水面,并有犀牛迹,入数百步至岩下,有将军石大小各一”。明朝进士陈珪作诗《六王山》中有诗句“卜居拟人烟霞洞”,说的正是六皇嶂上的烟霞洞。仙人寄居,风景遗迹,六皇嶂是那务不可多得的一块风景胜地。六皇嶂与陵江互相映衬,陵江缺了六皇嶂便少了灵魂,六皇嶂缺了陵江便少韵味。六皇嶂和陵江正如那新婚夫妻琴瑟和谐,山水相依,美不胜。

  历史传说中与陵江有关的,还有传说中的风水宝地--天子地。《天子地的传说》里面记载:“国师赶到那务先见六皇岭,而后见陵江,叹惜一声,陵江盆地虽好,但水直穿洞心而过,没有藏龙之地,难成气候”。直至寻到天子地,才意识到此处确是风水宝地,有藏龙之穴。

  天子地,是陵江两岸百姓口口相传的是风水宝地。位于那陵江北岸五六里处,群山低矮,传说此处有能出帝王的墓穴。元朝末年,经风水师高先生指点,黎村的黎伯将先人葬于此穴,日后将出天子。然而阴差阳错,黎伯未能按风水师要求:七日后才将坟上茅草往北扔去,只三日便将茅草向北丢掉。因时机未成熟,三枚茅草幻化的利箭威力不够,只刺中皇帝洗脸用的铜盘。北方天子虽未受其害,却十分害怕,请国师掐指推算,得知事由。乃派国师赶到那务将天子地破坏。黎伯搬迁到化州市内居住,未能搬走的村民害怕受牵连,将黎村改名礼村。现在虽然天子地穴处立有墓碑,碑文记载有此事。但毕竟碑文为现代新立,天子地传说真实性无从稽考。王茂平老师《天子地的传说》描述的:天子地“崩崩塌塌破破落落,水土流失严重”确有其事,山上被厚厚的黄红色砂岩覆盖,寸草不生,颇似丹霞地貌。关于天子地的故事,王茂平、刘等信两位老师各自写有文章《天子地的传说》,对此传说都有精彩记述。

  每临陵江之滨,看着这古老又年轻的陵江,我的思绪总能随着江水放逐,飘得很远很远。千百年来,陵江水系所润泽的这片土地,留下许多遗迹,许多故事。或已没入尘烟,或重新被挖掘出来重现世间。许多风景依然美丽,引人入胜。还有更多随陵江水一起流逝的历史,等待有缘人的发掘。往往那些未知的陵江故事,更能引发无限遐想。

  注:

  ①陵罗县城遗址:见《化州市拟增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编号440982-0108。

  ②江口岭古遗址:见《化州市拟增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编号440982-0107。

  ③唐代窑址:见《化州市拟增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编号440982-0106。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