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散文:七夕,新中式的浪漫

作者:明芬   发表于:
浏览:63次    字数:2858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农历显示:2024年8月10日,七夕节。刚过立秋天气还处于白天酷热夜晚微凉的状态,烈日还在,天气晴好。晨起翻阅公众号,很多平台都在做关于七夕的活动预告。今年的亮眼之处在关于爱情的话题之外,更多了一些七夕与书籍的浪漫之旅。

  各大图书馆的标题最特别,“古人七夕不晒恩爱,而晒书!”“七夕晒书:书籍是最长情的陪伴”“七夕晒书,别样的浪漫”“晒书,陷入一场中式浪漫”“流浪书摊,精神家园不再流浪”“以书为媒,相约七夕”等等,把中国传统节日与书籍相结合作为七夕主题的活动尤盛。

  被这样的书香信息轻袭,一种愉悦之情沿着初秋的热浪一阵一阵敲击着心底,中国古老的七夕节已经由古人的笔墨传承到了今日。我沿着一脉书香,溯源着七夕的来路。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每逢此节,女子们穿针乞巧,好不热闹。《风俗记》中载有:‘七夕,牛郎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浪漫故事。”

  古时明月照今人,古人的情怀如一轮明月清辉,依旧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照耀着今天的人们。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从小就在老人们的讲述中被铭记,年少不懂情,只是每到七月七的夜晚,就会想象着鹊桥的样子。据说阴历七月七在葡萄架或南瓜棚下对着银河许愿,就能收获一份千年不渝的爱情。

  上学后,老人们又会在七夕的月光里讲起关于七夕的另一个来历。“七夕最早的来源据传跟星宿崇拜有关,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古代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仰望星空,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能有所建树呢?

  我们把最美好的愿望藏在心底,披在最爱的人身上。农历七月初七,不仅是七夕佳节,也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这是一个与美好的事情相互渗透的日子,古人在七夕有多种传统习俗,晒书晒衣是其中一种。

  说起晒书,杜牧在《西山草堂》中写下:“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戊申年七夕》中刘筠说:“岂惟蜀客知踪迹,更问庭中晒腹人。”《七夕忆内》中孙枝蔚写下:“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七夕》的毛奇龄写下:“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这些句子都记录下了古时文人晒书的雅事。

  汉朝武帝时期已有关于七夕的晒书记载“有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登楼曝”。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暴经书及衣裳,,不蠹,习俗然也”。这说明在汉代时期七月七日晒书已经成为固定的习俗。

  春秋交替之际,正是晒书好时节。我也在立秋那天搬动着自己的书籍,现如今身居高楼少有潮湿,但每到立秋之时,也会把书籍做一个归类整理。一边做事,一边把自己平台发的《立秋知慈悲》的文章听了一遍。那些带着自己心灵体温的文字如秋天的树叶,在空中、大地上、风中、五湖四海翻飞,我是幸运的。我很庆幸自己在少女时代就选择了阅读与写作,它们经年陪伴着我,滋养着我。

  现在的我,只要有简单的一日三餐、一间容身之地、一台可以用来写作的电脑和一些书籍,足够我对生命的所求,更何况我已拥有的比这些要多很多,也因此我总是时刻处于感恩和爱中。沉静下来,读书写作。古人立秋后有“晒书”之乐,我把书柜里的书做了稍微整理,翻出一些多年前读的文学经典,准备重读。

  “温故而知新”,每个年纪段读它们,感悟也会不同。我也感恩自己所处的时代,网络把文字与读者进行了无缝连接,读者能第一时间阅读它们,从而拉近了文学的距离。但网络并不能全部替代书籍,我还是比较习惯购买与阅读纸质书。

  写作的一位老师在朋友圈落下一行简短的文字:“周末好天气,搬出来晒晒。”配图是两张随手拍的书籍图片,我仔细看看这位老师晒出的书籍,多是些国内外不常见之书,由此可见他的阅读之广泛。其中被另一位老师在图片下评论调侃的是一本《中年妇女恋爱史》,我隔着屏幕也笑了。

  读书之乐,晒书之雅,都是爱书之人对世间怀有的深情。关于晒书的最早记载,始见于记载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游历天下之事的《穆天子传》:“仲秋甲戌,天子东游,次于雀梁,蠹书于羽林。”郭璞注:“谓暴书中蠹虫,因云蠹书也。”表明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把书曝晒以防蠹的做法。

  读书人从来不缺少浪漫的情怀,何止七夕,在读书人的心中,与书相伴的日子每天都是七夕,读书是自己灵魂的皈依,是与书中万象相恋的时分,是与智者对话和交流的过程。

  想起乡村的屋子里还有一些书籍,岛上比较潮湿,前一阵的连阴雨让家具和书籍都长出了一些霉点,也趁着七夕把它们晒晒。乡村的秋,跨过立秋日的零点悄无声息地潜入。夏秋交替,晚风微凉。

  乡村里卖枣子的大叔大婶,翻出自家枣树的视频给顾客看。视频上一位男子正站在高高的梯子上摘枣子,高大的枣树挂满了小枕头一样的果实。“这是他在打枣子。”她指着身边的男人,让我们对照。男人站在摊位前憨厚地笑着。

  “自家树上的枣子,便宜。五块钱一斤。”前几天我在超市买的山东大枣是十九块一斤。大婶拿起一个先填入口中,让我们也尝尝。“直接吃,直接吃。”她诚恳的话语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她真诚的笑容也显现出日子里的幸福。

  “秋风起,泥鳅肥,秋季泥鳅赛人参”。卖泥鳅的小伙子说词一套一套的。这时吃泥鳅确实不错的选择,肉质肥美,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只是小伙子卖泥鳅,不用漏勺,用手捧着装。帮着小伙子撑开袋子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头发在脑后编织出一条麻花辫,身上的裙子材质并不是很好,却是干净整洁的。

  是有意也是无意问起小伙子,身边姑娘是不是他的女朋友。“还女朋友,已经结婚了。”小伙子大大方方地介绍着,“媳妇在附近工厂打工,我也在厂里打工,这泥鳅是我昨天下班后在水沟里捉的,今天她休息就跟着我来一起帮忙卖泥鳅。”

  两个为着小家庭奋斗的年轻人,在初秋的骄阳下一点也不矫情。“现在辛苦点多存点钱,等到有孩子了她就可以清闲些。”小伙子边说边招揽着其他顾客,“媳妇要哄,泥鳅靠捧。”边说还边看看身边的姑娘,买卖在一片笑声中成交。小伙子的口才应该说相声,卖泥鳅曲才了。

  蝉儿们还在热烈的叫着,人间的七夕,晒书的、卖枣的、捉泥鳅的,有静有闹的生活潮汐,此起彼落。相较于轰轰烈烈的爱情,谁又能说他们的浪漫与之不是一致的呢?

  中国传统节日里,每一个节日都与爱有着关联。七夕节是突出人间爱情的主题,而今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对精神的生活就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翻了翻我在2021年写下的散文《七夕》,再次阅读竟然自己感动了自己,这些人间与爱有关的点滴,我用笔记录下他们,都是些生活在身边的小人物,但是他们不缺少温情与爱的情感,只是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

  中国人特有的含蓄之美,大多藏在一颗颗火热的心中,他们不会用甜言蜜语去表达,行动才是对爱的最佳译释。

  七夕节,这个专属于中式的浪漫节日,我们从精神深处探索着生命的审美情操,我们从生活的潮涨潮落中提炼着情感的美学。

  大胆地晒出来,恩爱与书籍,都行。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