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断舍离》(选自《收获》2024年第三期、《小说选刊》2024年第八期选发),小说由筱青与郭嘉这对年轻夫妻的婚姻生活切入,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小说作家雷默在《小说中的乌托邦》创作谈中说,小说看似一个孩子的故事,实际上侧重的是一个母亲的精神脱变。小说记述的水仙岛还愿之行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轨迹,儿子的人生选择打破了原本的宁静与美满,对此,同样充满挣扎与不舍的筱青与郭嘉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作家雷默的叙事简洁凝练、擅长设置悬念与冲突,平淡中藏着玄机,奇诡中示现常青。在雷默的笔下,“断舍离”由一种生活理念延展为人生哲学,有着意蕴丰沛的谕指。禅心难断人间爱,且行且忘且关怀,亲情的羁绊与宿命的纠葛固然令人悲伤,但又避无可避,唯有放下执念,才能在诡谲难辫的命运中寻获真正的安宁。作家在创作谈中曾谈及小说的由来,说小说来源于楠溪江旁的一次无意邂逅,不知道那个年轻的出家人是否安好,他的家人是否已经从难以割舍的泥淖中解脱出来,套用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无人可以例外。
这对年轻夫妻原是丁克家庭,尤其是筱青不喜欢小孩子,曾经对哭闹的孩子竟厌恶地说“真恨不得掐死他”。结婚之后,竟积极备孕积极吃叶酸,之后诞生了一个健康的儿子,竟意外得了一场大病,郭嘉突然想起备孕期间去过一次水仙岛,曾经许愿但却未去还愿,莫非儿子患病与此有关?没有想到,儿子头一次到水仙岛竟说“我喜欢这里!”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叫道法的和尚头一次见儿子竟说是“灵通”,说他是“灵通转世”,慈眉善目的方丈也有说他与佛有缘。
郭嘉不以为然,而筱青则极为愤怒,特别是对方丈所说的话极为反感,见了一面就敢断定“这孩子在你们身边不见得是好事,如果有机缘,还是早日送来寺里为妙”。筱青霍地站了起来,郭嘉也愣住了。方丈还说,有的人生来就不易在尘世生活,硬留在身边,只会多病多灾,早点放手也是一种解脱。筱青怎么也没有想到,好端端的一次还愿之旅突然变成了一场惶恐的逃跑。孩子依旧无忧无虑。怎么也没有想到孩子竟有变化,从水仙岛后来后,孩子对他原来的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家里本来到处都是“挖掘机”“工程车”“翻斗车”……大大小小,各种型号都有,仿佛一夜之间孩子像变了个人,看到那些玩具连碰一下的兴趣都没了。
焦虑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局面率先被孩子打破了。那天,孩子正专心致志地看着经书,忽然手上一松,那本经书被筱青抽走了,孩子的脸涨得通红,他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了一句:我觉得做和尚也蛮好,我喜欢水仙岛。像一记晴空霹雳滚过,让家里陷入了一片寂静,随后筱青把孩子拉到了身旁问,你知道你当和尚,爸爸妈妈会有多伤心吗?孩子不语,筱青急火攻心。
再上水仙岛时,表舅的声音都洪亮了起来,他说方丈常常念叨孩子,还真把孩子盼来了。这次上岛,隆重了许多,老和尚的身上披上了艳丽的袈裟。老和尚说,缘起缘灭,这不是坏事。过段时间,如果还愿意留下来,就给孩子剃度出家。郭嘉无数次在心里问菩萨,为什么要收走他这么小的孩子?菩萨不语,只有地处天空上不停变换的流云和耳畔传来的陈陈浪涛声。一段时间下来,筱青发觉自己的心态也逐渐安宁下来,筱青甚至有点喜欢上了这里。
一个月后孩子正式剃度出家了,法号济慧。筱青又当一段时间志愿者,孩子和筱青不再尴尬了,也能够坦然面对了。最后,筱青与郭嘉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当然,最后的改观是在多年以后,孩子已经长大,能够坦然面对世俗生活,他来到父母身边,大大方方地喊了声爸爸妈妈,郭嘉老泪纵横,筱青则风轻云淡,而孩子像远足归来的游子。生活平淡,人生平淡,他们之间就像平淡的生活平淡无奇,互相毫无交集,人生就像平淡而漫长的修行。好像人生本来如此,没有波澜壮阔,毫无惊讶,没有坎坎坷坷。出家当和尚,也是选择,也是一种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