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抄

张学勇:唐模古村落探秘

作者:地下黑   发表于:
浏览:21次    字数:264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漫步古村落唐模,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千年银杏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碑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遐迩闻名。置身其中,“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唐模,这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强盛于明、清,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祖父叔举创建。历史上因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被誉为“唐朝模范村”。

  走近村口,前方有一座亭子,当地人称水口亭。为了留住财气,徽州人除了选择好水口位置外,还会在出水口的地方建亭、台、桥、榭等物来镇锁。让水停一停,留住财气。

  亭子三重檐四面拱门,上下三层、中空,四周有回廊,楼上为虚阁,没有上去的楼梯。站在亭子朝上看,上面是“回”字。底座正方形,回廊式结构,也呈现出“回”字,一个“回”字,期待游子早日回家、荣归故里。

  该亭造型独特,里外方圆相通,上下虚实结合。从任何角度看,都呈现八个角。角的飞檐上悬铁马飞铃,人称“八角亭”。

  八角亭始建于唐代正德年间(1505—1521),清代康熙年间修建。亭子东面题“沙堤”二字,西面题“云路”二字,寄托亲人离乡远去,踏上云游之路,不知飘泊何方,愿能平步青云,事业有成。

  古时候,唐模村有许多人在外为官、经商,逢年过节衣锦还乡时,村民为表示欢迎,在路上铺层黄沙,亭子座落在小溪的堤上,故名“沙堤亭”。

  沙堤亭旁,屹立着一棵440多年的樟树,枝叶茂盛、郁郁葱葱,树端底部呈空心状,颇像一位开口说话的慈祥老者在凝望。

  “槐荫开口把话提,叫声董永你听知。你与大姐成婚配,槐荫与你做红媒……”这是电影《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

  1992年《天仙配》在此拍摄,导演一眼相中了这棵古樟树,经过各种道具修饰,便有了老树开口做媒的生动场景。从此,这颗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的美誉。到过唐模的情侣们,在树干上系上红丝带,挂上连心锁,让“媒树”见证他们的爱情。

  再往前走,来到了“同胞翰林坊”。

  该坊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跨道而立,高16米,宽9.6米,造型为三间三楼、四柱冲天。明间檐下斗栱间,最上方有“恩荣”二字,是皇上恩赐荣耀的意思。坊两面分别题有“圣朝都谏”“同胞翰林”。

  “圣朝都谏”,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功名匾额。

  兄许承宣,康熙三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十九年,任工科给事中,后又升为工科掌印给事中。许承宣身居要职,敢于上疏直谏,深得康熙赏识,御笔钦赐“圣朝都谏”四个字。

  弟许承家,康熙二十四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猎微阁文集》等书籍。

  康熙皇帝为表彰兄弟俩,特赐恩准修建“同胞翰林坊”。

  “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个半”,一个是指歙县的许国八角牌坊,规格最高,半个便是指徽州区的唐模“同胞翰林坊”。

  牌坊正额幅前方雕刻鲤鱼跳龙门,右边雕刻猴子、麋鹿,寓意马上封侯、高官厚禄;左边雕刻麒麟、凤凰,寓意凤毛麟角。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暗喻许氏兄弟十年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牌坊基座上有两对石狮,神态栩栩如生。右边的雄狮,怀抱着球,代表权利和地位;左边的雌狮,怀抱着小狮子,子孙满堂,而小狮子抱的也是球,母凭子贵。

  唐模村毗邻水街的地方有一个园林,名叫“檀干园”,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

  檀干园取名斯文,故事感人:清初唐模许以诚,在江浙一带经营36家典当铺,是闻名的富商且孝顺。许以诚70多岁的老母亲,向往“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却苦于年事已高,无法成行,多次在儿子面前唠叨。为完成母亲心愿,许以诚不惜巨资,购买了10亩田地,耗时3年6个月,在村头仿造杭州西湖的核心景致营建了这处园林,供母亲颐养天年。“檀干园”由此被津津乐道为“小西湖”、“孝子湖”。

  湖中筑有亭台楼阁、水榭长桥,湖中心建有“镜亭”。镜亭四面临水且正面设有平台,站在平台上可将“小西湖”的景致一眼揽尽。

  镜亭18块清代碑刻,始建于清初,是当时文人墨客、社会名流鉴赏文会的场所,碑刻收藏有朱熹、苏轼、赵孟頫、米芾、黄庭坚、倪元璐、祝枝山等人古代大书法家的真迹。

  跟随导游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唐模水街。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将村落一分为二,村中近百幢明清时期的徽派民居夹溪而建,构成“十桥九貌”长达千米的街道市井。杂货店、百货店、油坊,鳞次栉比,杏旗飘扬,河中不时传来声声入耳的捣衣槌声,远山近水,风物怡人。小桥、流水、人家,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可谓是“一水中流,流不尽水街风雅;十桥相望,望不透古人匠心。”

  古桥是唐模的一大特色,最令人难忘的是建于明代的高阳桥。

  该桥位于水街入口处,是“十桥九貌”的主桥。双孔廊桥,桥面建屋为廊。桥独孔拱长7米,高3米,桥面建有五开间殿堂,飞檐起翘。堂中梁柱木雕精美绝伦,彩绘壁画典雅绚丽,堪称明代廊桥建筑的典范。

  桥中央有匾,匾额题的“亲见七代”,是民国二年(1912)安徽都督柏文蔚为翰林许承尧祖母叶太夫人大寿所题。叶氏亲眼见过自己“上三代、下三代”亲人,足见其长寿。

  站在高阳桥上,观赏唐模水街,一条清澈的溪流曲折蜿蜒,两旁的古民居、祠堂、店铺、古井、古牌坊一字排开,高低错落,倒映水中,形成一幅两岸夹一溪的立体市井画卷。

  水街中央处建有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临溪一侧设有一长排“美人靠”,村民邻里大都喜欢在此来往歇息,说古谈今。

  一颗千年银杏树成为唐模选址建村的标志,种植于唐代中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树龄。

  公元806年,歙县汪氏始祖汪思立,由旌德迁居檀干,准备建村。他在檀溪两岸看好两个地方,一个是在沙堤亭东南,一个就是眼前。他在两处各栽一棵银杏,看谁成活快、长势好。结果眼前这棵银杏不仅很快成活,而且长势特别旺盛,于是汪思立率领家人就在这里打井建房,定居下来。现在人们称这个小区为“宗汪”,因为它不仅标志着唐模创建的历史,而且成为歙县汪氏十六族的发祥地。

  这棵千年古树,根部中空、自然裂开,中空的部位形成一个巨大的树瘤,树瘤的造型别致,看上去宛如一个头朝下、倒挂着的巨婴,当地人把这棵树看作树神。每年金秋时节,结果一百多斤,村民从不上树采摘。

  唐模,一个休闲养性、最有灵气的古村落。在这里,能领略到徽州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间难寻的惬意与宁静。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画境之中。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摘抄

查看更多美文摘抄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